空乘人员语言魅力塑造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空乘人员,语言魅力,塑造
  • 发布时间:2015-05-12 13:24

  空乘人员语言怎样才叫“有魅力”?在行业内与行业外对此的看法不尽相同。行业内要求空乘人员必须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不使用方言;能够清楚表达服务旨意,咬字发音不能含混不清;能够妥善并及时地处理突发问题,与乘客达到良好与有效的沟通;语言表述恰当,声音温柔且具备亲和力。这种语言的魅力成为有着靓丽外形的空乘人员的第二张脸,缓解了乘客在舟车劳顿中产生的烦躁感,也圆满了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旅途中“一路平安”的思想。空乘人员语言魅力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也是受其内外因素影响和制约的。

  空乘人员语言魅力塑造的内外因素分析

  空乘人员语言的使用决定了其职业的规范性也直接影响了行业的收益,无论从职业的规范性还是行业的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空乘人员的语言魅力塑造具备一定的必要性。

  1.外在客观环境分析

  随着民用航空在全球领域迎来产业的突破期和挑战期以及“十二五”规划政策对我国民用航空发展的促进,我国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空乘人员来填补市场上的空缺。空乘岗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招聘,空乘专业也被众多大专院校以及职业技术类学校设置。其中课程的设置门类繁多,知识覆盖面广,体现了其行业综合性的要求。但众多课程无外乎围绕“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学习与深化。

  2.内在主观因素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开始起步,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民航业的高端服务性质。蓬勃发展的航空业也将一代空姐形象定格为青春靓丽且具备高端服务技能的人才。时至今日这种印象仍然深入人心。因此形象是否优秀仍是主流空乘市场的选择标准。不过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之间的竞争,航空公司更开始着重将视角放在个人素质以及能力上,以求达到空乘人员“内外兼修”的标准,更好地面对来自市场的挑战。深入人心的观念以及行业内竞争所产生的需求都成为塑造空乘语言魅力的内在主观因素。

  塑造空乘人员语言魅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将空乘人员的语言训练纳入常规课程之中即是对空乘人员的语言魅力塑造与提升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同时也要不断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适度调整,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在这里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其根源进行分析。

  1.普通话发音不规范

  (1)存在地方性口音。在普通话规范训练的课堂上,很多没有接受过正确发音发声训练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地方口音明显。这种地方口音被俗称为“东北口音”,主要表现为平卷舌音混淆,发声位置靠前。在语言训练课堂上很多学生也存在说话“懒于张嘴”的问题,以为训练的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方式无异,认识不到训练咬字与发声训练对于规范普通话练习的重要性。

  (2)存在不良发音习惯。造成学生普通话不规范的另一原因就是学生一直存在不良发音习惯。东北方言中很多地域都存在不良发音习惯,以声母“q”为例,读音为“qī”,按发音位置属于舌面音,也就是发声气流在舌面受阻所产生的音。然而部分同学发“qī”音前总是先发短暂的“ch”,对于无韵母音节如“七”“奇”等字不存在发音问题,而对带韵母音节如“千”“确”等字就很难改掉发音问题。另外对于同样的舌面音“x”,读音为“xī”,也有学生将之混淆读为“sī”。当传授其正确发音位置的方法之后,学生还是未能改变发音习惯,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长期的错误发音习惯导致,如没有长期的阶段性训练,很难根除错误的发音习惯。

  (3)存在性别魅力语态缺失。男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就是说话时口腔共鸣不明显,语言表达含混不清。这在工作中是服务表达不规范的体现。空中男性乘务人员本身需要传达的就是“安全”的精神,同时也是作为“保护”的符号存在普通人的头脑意识中。男空乘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表述不清楚,说话没有感染力,传递出的安全性也大打折扣。女生集中体现的问题表现为说话没有力度。很多女学生对于说话力度的理解都仅仅停留在声音大小上,就算声音故意放大仍使旁人感觉没有底气。声音的力度是要从丹田出发,这样声音听起来才自信踏实。女性空乘人员的语言并非需要强制使用播音方式,但一定要踏实有力,有温柔亲和的语气,这样才能展现女空乘人员的独特魅力。

  2.文化素养缺乏

  (1)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纵观众多设置航空专业的高校,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类院校,另一类是职业类院校。专业类院校指面对航空航天领域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指向性和专业性极强的专业院校,职业类院校则是以技能培训为主以适应市场需求的院校。专业类院校航空专业的招考成绩普遍高于高考平均成绩,以适应较强的专业性研究。而职业类院校航空专业的招考成绩则普遍低于高考平均成绩,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普遍性。从分数角度上可以看出,职业类院校空乘专业学生的文化课知识水平较中等考生水平略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面对标榜为高素质服务的空乘行业时,对于价值观、职业观、如何处理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都需要更多的领悟与理解。

  (2)文学素养亟待提高。谈及空乘人员的形象,不免与气质挂钩。提升气质不是背熟几句服务用语和训练好的优雅站姿就能解决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强大的文学素养沉淀,是难以养成优雅的气质的。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提高文学素养是语文学科的范畴,与语言类课程无关。通过文学鉴赏类课程的辅助教学,配合语言类规范性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空乘人员的语言魅力提升。

  (3)社会科学知识需要丰富。空乘工作应该是集服务员、播音员、导游、安全员、厨师、民航形象代言人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特殊职业。这就需要空乘人员具备多种知识以及常识来应对未来工作中的挑战与突发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服务好顾客、没有念错广播词,做好这些工作就可以了。在更深入地了解空乘专业、了解行业内优秀人员的日常工作,了解到当下行业内的新闻资讯后,学生们更加了解到空乘服务的“服务”精神并非表面上“端茶递水、嘘寒问暖”,而是切实站在旅客角度替其“排忧解难”。

  3.职业归属感难认同

  (1)在心理上难以实现“自我意识”与“职业意识”的融合。很多学生对于空乘职业都停留在初级认知的阶段,认为职业的外在十分光鲜,职业的内容也很简单。所以在模拟实境训练的过程中,对于职业的浅显了解以及职业归属感的疏离全部显露出来。在训练中提及一些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例如:“有乘客嫌邻座的孩子哭闹,要求调换座位,你该怎么做?”一旦加大难度,把问题升级为“乘客拒绝等待,一定要马上换座位,并且与此同时你已征求几位乘客未果,此时你该怎么做?”学生们开始回避问题并认为问题升级的情况并不现实也没有可行性,更有人直接把问题抛给了乘务长。其实这种问题解决方案没有标准答案,它更考察了学生们的耐心以及处理问题的角度,而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即是学生们此时并未按空乘人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未将自己置身其中去考虑问题,在心理上没有实现自我与职业的融合。

  (2)尽快实现“乘客心理”与“服务心理”转换。尽快实现“乘客心理”与“服务心理”转换,有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职业代入感增强,更好地发掘自身的问题以及提高学习意识,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应针对其产生的根源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以更好地达到语言训练的效果。

  1.采用科学训练方法,坚持阶段性训练

  对于发音以及发声的规范性训练课程,不能局限于教过即可的情况。很多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在阶段性的理解和消化过程中尚需时间,继续下一目标内容的学习往往造成知识上的断裂,最终形成学期过半时,初期学过的知识完全被遗忘的结果。声音规范课程要遵循科学的发音方法,配套的训练同样也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应按照阶段性的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的相关练习;配合周期性的知识复习,重新回顾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的相关定义知识;不断强化学生按照发声部位,提高对科学发音的感受性;强化前后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最终形成知识的良好学习效果。

  2.形成职业归属感,深化服务意识

  职业归属感的形成,不是简单穿上制服或是强化礼仪服务训练就能达到的。要使学生从内心出发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高端服务人才的重要性与对工作的崇敬感。这种崇敬感也不仅仅只是在书本与课堂上练成的,它需要学生广泛地了解航空专业的各类知识;对于我国民航事业的起步、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与背景有所了解;能够知晓行业内的精英人才以及他们的优秀案例与事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以及职场规划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想法。

  3.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职业修养

  在对业务类知识学习的同时,学生们也应同样加强对文学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增强文学素养能够提高空乘人员的自身素质,达到空乘人员语言魅力塑造的内在基础支撑;丰富完善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更接近空乘职业规范性,并且使空乘人员更能自信地面对未来工作中的各项挑战,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高素质服务人才。

  文/罗逸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