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中国制造2025》可简单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五十”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集成电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26 08:46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记者:对于《中国制造2025》,请您为中国制造勾勒一个形象。未来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您的信心源自哪里?
苗圩:如果简单概括一下中国制造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过程中,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这对我们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但我国虽然是制造业的大国了,但是大而不强。我们从现在开始,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这就是我们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时代背景。
记者:《中国制造2025》是我们国家制造业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将从哪些方面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苗圩:为了简单好记,大概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五十”这么一个总体的结构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最终要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所谓“二”,就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所谓“三”,就是要通过“三步走”的一个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10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
所谓“四”,就是我们确定了四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项原则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第三项原则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项原则是自主发展和合作共赢。
所谓“五五”是有两个五,一个是有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另一个是五大工程。第一个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程;第二个就是强化基础的工程,即强基工程;第三个是智能制造工程;第四个是绿色制造工程;第五个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最后就是十个领域。对于重点领域要在技术上、在产业化上寻求突破。比如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航天航空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等等,选择了十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这就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主要内容。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了我国制造业缺核少芯,这个对中国制造有何影响?如何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对核心技术和芯片产业的发展,国家有哪些政策规划?
苗圩:先讲芯片,主要是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核心。去年我国光用在进口芯片上的外汇就超过了2100亿美元,成为单一产品进口最大的用汇领域,甚至超过了整个石油进口所使用的外汇。除了花钱,更关键的就是,高端的集成电路,是我们发展很急需的,但是它的一些装备,还受到了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的限制。高端芯片不解决,对我国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形成最大的一个瓶颈。所以根据这些情况,去年国务院就制定出台了一个关于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施纲要。在文件出台以后,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其中有一项比较引起大家关注的,就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来解决集成电路的融资问题。
第二个就是缺少一些核心技术,这些技术也是对于整个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我们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组织实施,促使一些行业在共性技术方面取得明显的突破,引领和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记者:请谈谈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短板、瓶颈和优势。
苗圩:首先讲我们的优势。第一,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还有日益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第二,我们有一大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第三,我们有一个发展制造业的长期方针和战略。第四,我们还有一大批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新时期我们以大学生为代表的这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制造业里。
当然我们发展当中也有短板,按照问题导向,第一,还缺少持之以恒地对创新的投入和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第二,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中国的制造并不意味着是一流的品质,一流的产品质量。第三,结构还不够优化,虽然我们有大量的企业,但是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虽然我们有大量的人才,但是缺少跨国公司的领军型人才。第四,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节能,要减排,还要发展,怎么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是个问题。第五,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劳动力红利,来补充我们的发展。前30多年,我们基本上是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支撑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那么随着人口红利逐渐的消失,新一轮的发展需要的是人才,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人才,具有知识、具有技能的人才来支撑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五条方针,叫做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人才为本这么五条基本方针,这就是针对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新一轮发展当中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基本考量。新一轮发展就是按照这五个方针逐渐展开,来解决这些短板的问题。
记者:我国在今年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
苗圩:世界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通过正面的和反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如果放弃了这一点,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就非常巨大,如果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这一点的话,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对就小。那么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从国际上来看,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重返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实行新的工业化发展计划等等,各国的叫法不太一样,但是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计划。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新常态就是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一个转变,要改变过去长期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向中高端发展去迈进。
那么,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要研究中国的战略到底怎么去应对新一轮的发展。从制造业本身来说,经过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整个产业的规模已经做到世界第一,大概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那么引领和带动整个新一轮发展的方向设定在哪里,发展的路径是什么,要采取哪些措施,在哪些领域加快发展,来促进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就是我们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考虑。
记者:《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
苗圩: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所谓相同的地方,就是更多的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结合,或者说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发展的最大动力还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或者用德国人的讲法,叫CPS系统(信息物理系统)。
所谓不同的地方,两国工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德国基本上实现了3.0,现在正在从3.0向4.0发展,也就是生产的自动化向网络信息化这方面去迈进。就中国的工业来说,我们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甚至有的企业还要补2.0到3.0这一课,就是从电气化到自动化这一课,同时也要适应整个发展的需要。
所以我们不同的企业,针对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要加速发展。当然有一个最好、最大的机遇,就是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这将成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催化剂和最大的一个引擎。
记者:《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结合点在哪?如何相互促进、更快地发展?
苗圩:“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将成为“互联网+”最先突破的一个领域。首先《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世界各国有一个共识,所谓智能制造就是要研发出一批智能化的产品。比如说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其实是程序控制的一个装备,它没有智能化。有人如果误操作了,很可能被机器人伤到。如果将来加了人工智能在这个机器人里,那么它发现附近安全距离内有人的话就不会去操作,这就是智能化产品的标志。
其次,我们还要在企业层面,建立工业互联网或者叫物联网。任何人之间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信息的无缝衔接,实时的交流和共享。将来可以在四个维度,即物和物、物和人、人和物、人和人之间做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有一个标志性的产品,世界汽车工业都把2020年实现全无人驾驶作为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使车和车之间、车和路之间、车和人之间信息要大量交流,要通过信息的运算、大数据的分析,指导车辆该怎么样去行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实现了,这是对生产力的解放,那又是一场革命,每一天要减少多少人开汽车,把人从这个位置上解放出来。所以这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另外还要搭建整个物联网的基础,解决现在带宽不够、速度不快、资费过高等问题。
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网络安全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在一个大数据不断交流共享的过程当中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进而保证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安全,这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记者: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能带来哪些改变?
苗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不会对我们现在的传统制造业的模式带来一个颠覆性、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和世界的同行交流过程中,大家一个共同的看法是“一定会”。
比如说现在已经开始的众创、众包、众筹,这些概念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了。现在拍电影,要想筹集一笔钱,你可以在网上发一个消息,我这个电影的剧本是什么,我的创意是什么,我大概投入要多少,我预测我将来放映能赚多少钱,然后把这个好的主意放到网上去,有很多人感兴趣,他可能就往里投钱,可能一个人投的份额很小,把大家的钱集中起来,这就是一笔可观的资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我们创造了条件来实现这个目标。
数据来源:《中国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