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衫的前世今生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文化衫,王朔,奥运,淘宝
  • 发布时间:2015-05-28 16:11

  文化衫绝非近年来才兴起的事物,在西方,文化衫即T-Shirt(T恤),是一种圆领或V字领的汗衫,翻领的则被称作POLO衫。溯源到17世纪,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卸茶叶的码头工人就开始穿着这种吸汗而又轻便的贴身衣服开展工作,人们把“Tea”(茶)缩写为“T”,T-Shirt据此得名。

  T恤真正开始被赋予文化属性,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5年的美国服装市场,T恤销量在4800万件,而印制在衣服正面的图案和文字,“只要想得出来,就能够印得上去”:幽默的、反讽的、自嘲的、放纵的、政治的、民主的,还有性解放的。《Wear Daily》撰文称,文化衫是1970年代的反文化首席代言。

  在中国,1990年代初,文化衫才开始真正兴起,但囿于种种禁锢,未能大范围的流行。

  彼时,王朔小说风靡,“我是流氓我怕谁”、“无知者无畏”、“过把瘾就死”等王朔语录,受到“反崇高”一族的追捧,他们将这些“痞子气”十足的口号印上T恤,就如同给自己贴上“垮掉派”、“波希米亚人”或是“嬉皮士”的标签。“别理我,烦着呢”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一款,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虽然远远没能达到“满眼皆穿”的地步,但口号本身绝对路人皆知。而最遭到保守人士侧目的,当属那件“我是你爸爸”。

  到了2000年,印有名人画像或领袖语录的文化衫,开始出现在城市街头。有“史上最完美男人”之称,头戴金五星贝雷帽,面容性感而又瘦削的切·格瓦拉,其头像是最受国内青年钟情的T恤款式。而毛泽东和他那句耳熟能详的“为人民服务”口号,则是外国游客到访中国必购的时尚单品。

  从1998抗洪开始,每逢重大事件发生,文化衫则最能代表草根阶层的家国情怀。去年,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遭遇阻挠,带有红心标识的“I LOVE CHINA”恤衫一时间成为“街服”。这一受1970年代美国“I LOVE NY”文化衫创意而生的简洁单品,伴随着尔后到来的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成为去年最具集体记忆价值的服饰元素。

  小小一件文化衫,不经意间已然成为人们宣泄情感、表达观点、讽喻时弊、制造话题的流动媒介。有资深网民说道:“我无法在大众传媒陈述主张,那要看编辑脸色;我无法在马路上宣读主张,那会被公安以扰乱治安的罪名起诉;我也无法在墙壁上涂写观点,那要被城管监察罚款;算来算去,还是穿文化衫的风险和成本最低。”这样的解读,让不少年轻人找到共鸣,进而转为挑选、购买和穿着文化衫的直接动能。

  其实,文化衫在中国已逐渐从小众趋向流行。任何一个稍具规模的电子商务平台,像“淘宝”、“拍拍”,都开有相当数量的文化衫网店;每座城市的潮人出没聚集地,类似北京798、南锣鼓巷,广州流行前线、天河南,深圳东门等,文化衫的铺子必定门庭若市。从销量看,“衫寨”淡季每天的最低发货都在300件以上,“创可贴”的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还有大量无品牌、Copy网络创意的“水货”大行其道,难以统计。

  虽然现在文化衫多如牛毛,但在其追随者心中,买T恤实在是件痛苦的事儿,痛就痛在难以抉择。文艺青年们把“淘恤”与“淘书”、“淘碟”并列为“三淘要务”,并标榜“一件好T恤就跟一本好书一样难以找到,不过肯定比找一个好老婆要更容易。”所有的人都想淘到一件与别不同的文化衫,它必须足够新颖、另类、潮流,并且寓意深刻。由此催生的“DIY个性定制”在网络倍受热捧,只有这样原创的一件T恤才能确保永不撞衫、特立独行。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原文标题《文化衫从小众趋向流行》,有删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