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钓鱼圈儿中有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提到“小药”二字,有的钓友就两眼放光,千方百计地去打探一些所谓的秘方,认为小药就是决定鱼获多少的关键。更有甚者,似乎离开小药就不会钓鱼了。他们将小药神秘化、理想化,却忽略了对钓鱼相关技能的学习。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小药买了一钓箱,但鱼获却少之又少。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原因是没有客观地认识到小药的作用及其与垂钓的关系。
说到小药,可能有些钓友对小药的概念还不是很明确。我认为,所有不能单独拿来用作钓饵的添加剂都可以统称为小药。这些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增强饵料的味型或适口性。有的人一提起小药,就会觉得它很神秘,甚至挖空心思去寻找“包治百病”的特效小药。他们常将小药理解为高科技产品,认为小药的配方很难获取,而且具有神秘感。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味精、白糖、蜂蜜、药酒以及奶粉和饮料都可以划入到小药的范畴。如果能将其与相应的水情、鱼情及温度等因素合理结合,同样能促进饵料的功效,钓出不错的成绩。小药是不分价格贵贱的,关键是要学会使用。
从我们常接触到的小药的作用来看,其功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增强味型。我们平时能够接触到的小药味型主要有腥、香、酸、臭四大类,常用的味型为香型和腥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搭配出多种味型,比如以香为主的香腥型或以腥为主的腥香型等味型。当然,这也需要结合水质、温度等条件去探索和总结。小药从生产工艺方面可分为化工合成类小药和植物泡制类小药两种,我们常用的食品级香精就属于化工合成类小药,而药酒则属于植物泡制类小药。
二、增强适口性。这种类型的小药在市面上比较少见。以信息素为例,使用信息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鱼饵的适口性,提高鱼类觅食的频率。信息素是通过刺激鱼类的神经腺来促使鱼类吃饵的,而味型类小药则是通过味道引诱鱼类觅食,二者的功能并不相同。
据我所知,常见的小药主要包含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糖类、鲜味素、香料、脂肪、淀粉、挥发物等成分。其实,大部分商品饵料中都基本包含了这些成分,一般情况下无需额外添加。我们使用小药只是为了弥补某款饵料某一方面的不足,进而去满足鱼类的需求。从经济及环保的角度考虑,只要我们了解了小药的主要成分,便可以购买一些原料去自行配制小药。例如蚯蚓粉、鱼骨粉、蚕蛹粉、虾粉、奶粉、鸡精、蜂蜜、白糖、白酒以及多种中药香料,它们之中大多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糖分及多种鱼类生存所需的基本成分。如果需要通过味型来诱鱼,也可以到食品化工商店购买食用香精。我提倡大家多使用天然添加剂,少使用或尽量不用化工合成的小药。那种只追求鱼获多少而不顾环境滥用化学类小药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从垂钓的效果来看,小药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用与不用的效果就是不一样。但是,使用小药时要根据需要合理添加,切记不可滥用。纵观钓鱼人大军,玩野钓和休闲钓的人占绝大多数。在野外水域里,鱼类长期进食天然饵料,在这样的环境中施钓,我们没必要在饵料上“画蛇添足”。在这样的水体中使用小药,既浪费又污染水质。再者,小药的使用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用得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在那些长期多人密集垂钓的环境中或特殊天气鱼不开口的情况下,才可以酌情使用小药。
从我多年野钓的经验来看,一方面,我要承认小药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钓场或者竞技池中,小药的效果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钓鱼是一项综合工程,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同样重要。试想一下,如果连钓组配置、饵料搭配、鱼情、水情、浮标调钓都没有掌握,甚至连起竿时机都不能准确地把握和判断,只是过分地迷恋小药的作用,幻想凭借小药一夜之间成为钓鱼高手,那真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其实很多天然饵料的效果要比化学类小药好上许多。举个例子,蚯蚓对于钓鱼人来说是一种“万能饵料”,无论是杂食性鱼类还是肉食性鱼类都将蚯蚓视为美味佳肴。那么,为什么鱼类对于蚯蚓如此情有独钟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曾经查阅过相关资料。原来,蚯蚓躯体内的营养物质极为丰富。据权威资料报告,蚯蚓体内几乎具有所有类型的氨基酸且含量极高,此外,蚯蚓体内的磷、钙、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也极为丰富。蚯蚓躯体还含有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甲和乙等成分,这些天然成分都是化学类小药所不具备的。由此看来,蚯蚓可谓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天然环保好饵料,鱼类喜食蚯蚓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在平时钓鱼时,不妨多积累一些这样的经验。要知道,钓技的提高并不是靠“旁门左道”就能实现的,要想真正成为一名钓鱼高手,就一定要端正态度,勤学苦练才是关键。
在此,我也要奉劝那些还处于学习阶段的新手钓友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小药。至于小药的使用,我认为其实就是喜忧参半——用好了伤鱼,用不好就会伤自己。在我看来,既然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小药,倒不如先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然后再逐步去涉猎关于添加剂的知识。
文/《垂钓》杂志2013年度优秀作者·姜丙利(安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