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城

  • 来源:向导•感悟
  • 关键字:鲸城,柏油路
  • 发布时间:2015-06-26 15:11

  现在,旅人到达鲸城,会误以为它是一座被废弃的城市。植物疯狂地生长,围困了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又借着风带来的尘土蔓延上宽阔的柏油路。四下里一片寂静,只是隐隐有着奇异的嗡嗡轻响。忽然,不知从哪个隐秘的小径驶出一辆小车,旅人惊异地目送着它远去。在它黄色的车身上用黑漆刷着醒目的标志:城市快递。

  起初,鲸城是十个城市聚合成一个城市,后来,它向地下和高空,又各发展出好几层城市。别的城市像一个鸟巢,鲸城像一个蜂窝。

  这么大的城市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交通问题,市政府在大陆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和建设,设计出了虽然具有承载能力但是无比复杂精巧的交通网——隧道、高架桥、吊索、缆车、滑梯、旋转桥……然而这些聪明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们那样聪明。

  高价建设的交通网只是在表面看上去解决了拥堵,实际上,很多车都在错误的路线上跑着,或者在原地绕着圈子,或者因为错过几个不显眼的路口而不得不绕了半个城市,甚至出现了司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医院而找不到过去的路致使孕妇在车上生产的情景。媒体讽刺市政府的举措“相当于在排队的人群中设置路障”,只是人为地延长了行走的距离,实际上并没有减少等待的时间。

  开源的手段已经用尽,政府被迫采取节流的方式。和很多大型城市一样,鲸城开始实行车辆按日限行,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然而公共交通的建设远远赶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人们还是不得不开车出行,小康家庭会向朋友借车,富人会买好几辆不同号码的车,不法之徒会买好几个不同号码的车牌。

  于是市政府调整政策,每一天,由单纯的限行某些号码的车辆改成了限行同一个身份下的所有的车辆,并且严格执行。当时没有人料到,鲸城的历史在这项看似微不足道的调整下已经悄悄地改变了走向。

  仅仅三年之后,鲸城市民发现自己已经由“每五天有一天不能出门”变成了“每五天只有一天能出门”。对市政府“限制人身自由”的抗议先是在网络上展开,而后迅速演变成多地市民与交管部门的直接冲突。市长出面安抚解释无效,更大规模的抗议开始了,当时约有半数的居民步行去市政厅抗议,大家倾巢而出时才哭笑不得地发现,城市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以致排头部分到了市政厅,尾巴还在七环以外。这么多的人如果不限制出行,交通非瘫痪不可。

  出行的机会已然成了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如果大家都来抢,势必谁也得不到。全由聪明人构成的鲸城市政府很快想到了办法:依然维持限行的现状,但是允许人们在市场上交易出行权。

  连最激进的自由派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接受了这一折中的举措,导致的结果就是:普通人原本已多少习惯了宅居的生活,如此一来,更加尽力减少出行以获取外快;企业更加积极地为员工在公司附近提供住处,否则他们将不得不支付更为高昂的通勤费用;传统的零售、餐饮、娱乐行业雪上加霜大批倒闭。网络购物成了最主流的生活方式,然而并没有得到出行特权的物流公司又承担不起运输成本,在坚持不提高运费的恶性竞争中纷纷倒下,最后幸存的两家被政府收归公有,就是后来的“城市快递”。

  像公安、公务、消防、医疗机构一样,快递作为一个政府部门也是有着出行特权的,其中的高层人才也渐渐渗透进城市管理机构,最终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互相纠葛,密不可分。

  生活在这个巨型蜂巢中的人们,心甘情愿地出卖了自由,换来送货上门的福利。多数人每个月才出一次门,往往上次出来草木才长出新芽,这次出来世界已经一片葱绿,这些植物让人无所适从,让人赶快逃回建筑之内,回避这光阴荏苒的事实。

  只有快递的车辆,像一些异族一样,匆忙而孤单地在破败的道路上往来着。

  ●鸦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