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九个技术要素

  • 来源:信息化文摘
  • 关键字:互联网,电子商务
  • 发布时间:2015-06-29 13:44

  1998年,我还在IBM中国有限公司工作。那年冬天,时任IBM董事长郭士纳访问中国,并且和中国员工有一场对话。当时有员工站起来质疑郭士纳提出的“电子商务”(e-Business)新战略,怀疑互联网对企业和企业间的行为方式,会不会带来他所预言的巨大影响,以至于蓝色巨人要将自己的未来押在上面。

  我清晰地记得,郭士纳说了一句至今我都无法忘记的话:“变革的步伐,是缓慢而坚定的。”

  17年后的今天,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互联网带来的电子商务时代,关于这一点恐怕没有人再有质疑。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已经在互联网特别是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了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互联网重塑了商业零售世界,而今天,互联网这个“缓慢而坚定的变革者”,正在推进工业产业加速进入下一个时代。这一波浪潮,正是互联网对工业产业的重塑,今天很多人将其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德国人称之为工业4.0。

  美国人和德国人对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认知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些许不同。美国人更关注设备互联、数据分析和在数据基础上对业务的洞察和模式创新。而德国人以他们在制造领域的深厚功底,在关注系统的同时,更加关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深刻改变。但不管怎么说,所有企业都意识到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到来。

  对这一轮新的工业革命,我认为它涵盖的不光是企业内部的智能工厂,或者企业之间的智能生产。它将和消费互联网,乃至人类的社交网络进行更大范围的整合,形成包含人类互联网、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在内的超级网络。

  工业互联网持续稳健的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将把正在出现的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9个技术要素一一展现出来,以此帮助你对工业互联网形成的技术和系统基础有一个结构化及全貌性的了解。

  在这个结构中,最底层的两个技术要素是工业互联网标准和系统安全。在它们之上是相关的技术组件,其中最关键的技术组件有3类:随处可及的超级计算终端、软件定义机器、知识工作的自动化。在这3个技术要素之上是机器人改变工业流程与分布式生产和3D打印。最上层的技术要素有2个--人类意识和机器的融合以及虚拟世界整合物理世界。

  要素1:随处可及的超级计算终端

  2014年2月,我参加了服装制造企业报喜鸟集团的年会,在与到场的400多名报喜鸟中层以上干部的互动中,我用微信平台收集了大家对未来服装服饰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让我万万没料到的是,竟然有超过60%的人认为服装的未来应该是与科技结合的可穿戴设备。这一现场反馈足以反映出过去两年间互联网突飞猛进,尤其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带给人们的思想冲击。

  事实上,不仅仅是报喜鸟这类服装企业如此预测产业的未来,就连科技巨头英特尔公司也打起了可穿戴服饰的主意。

  在2014年9月9日旧金山举行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英特尔公司展示了一款新奇的智能内衣。这可不是一般的内衣,它上面分布着数目众多的传感器,当遇到来自外界的攻击时,内衣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度、力量等数据,根据分析很快打开对主人的保护装置。

  除了这款智能内衣,英特尔甚至请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坐着安装有英特尔芯片的轮椅在视频上亮相。这个智能轮椅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互通信息,帮助残障人士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展示了其他新设计的产品,包括将芯片植入啤酒桶、无人驾驶飞机、火箭,乃至马桶,这些产品具有计算、存储和联网功能,从而与第三方提供的软件进行整合,并且提供新型应用和服务。用英特尔人的话讲,这就是“把一台计算机放在一块芯片里”,这一模式被总结为“芯片大集成”。英特尔公司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500亿台设备的互联和互通,涉及生活、家居、汽车以及有关的工业领域。

  海尔公司是第一个满足iOS兼容认证标准MFi的中国企业,2013年底,海尔发布了MFi标准空调,因此可以通过iPhone控制家中的恒温器、车库门、家庭娱乐设备,甚至灯光等不同的家用电器。在未来,手机会成为家里智能终端的最终控制器。

  如果扩大我们的想象,会知道终端不止于这些设备。为什么衣服钮扣不可以成为这样的设备,为什么拉链不可以是,我们的垫肩可不可以成为测量身体状况的传感器乃至控制装置呢?这些发展对于消费产品来讲,也还是刚刚开始,对于正在处于转型期的工业企业来说,也更是刚刚起步。

  在利用强大的智能终端介入工业互联网的实践方面,GE航空正在做着类似尝试。过去航空发动机维修人员所获取的数据是大量的书面资料,或者PC上面的数据库信息,而现在所有这些信息可以非常便捷地推送到移动终端上,甚至飞机驾驶员也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界面来了解飞机的实时油耗、性能等种种参数和数据。在设备维护领域,这些强大的终端除了可以产生初步的数据显示、数据分析,还可以做复杂的智能决策,使不同智能设备之间也建立小型组网,进行高效的通信和控制。

  要素2:软件定义机器

  2013年,微软公司斥资70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这家曾经在手机领域执行业牛耳的百年企业,自此陨落。

  对于这一惊人的事件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读,大多数人将苹果公司的崛起列为诺基亚衰败的首要原因。问题是苹果公司何以战胜了技术力量极其雄厚的诺基亚公司呢?虽然有人将它归因于苹果公司卓越的产品体验,强大的粉丝群,以及乔布斯的超人魅力,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苹果公司从根本上颠覆了诺基亚公司所代表的工业时代的手机生产和营销方式,它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从而率先进入了工业互联网时代。

  更为要命的是,这些定义了产品功能的软件并非苹果公司开发,而是于iOS开发平台上,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们免费为苹果开发的。而且仅此一项,苹果公司在2013年所获得的软件收入高达100亿美元。当然为苹果公司开发应用软件的工程师们,也获得了累计200亿美元的收入。这一双赢举措,绝对不是工业时代诺基亚公司招聘软件工程师,或者与合作伙伴共同辛苦开发软件可以匹敌的。

  这给工业界人士以极大的启发,那就是我们能否提供一个共用的硬件平台,而通过软件差异化设计,最大限度提供多样化服务呢?如果可行,我们是否能提供一个超值的服务组合,并且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理由非常简单,在今天硬件产品或者机器设备门槛越来越低和同质化的时代,真正能够使得产品产生差异化的,往往是因为附加软件以后所带来的不同,而且各种嵌入式软件和附加的软件功能,越来越廉价,软件产品的开发也越来越平台化。因此,这一过程变得更加易于实施,而且可以快速推向市场。

  事实上,当今的工业产品服务化正在呈现两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服务软件化和产品个性化。

  在服务软件化方面,最先发生的是那些硬件产品趋向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工业领域,首当其冲是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未来会变成家庭的智能终端、空气质量管理终端,或者家务服务终端。而使得这些终端功能得以多样化和丰富化的是各种不同的基于软件和嵌入式芯片的功能组合以及控制系统的深度使用。

  除了服务软件化,软件定义设备的另一个走向就是产品的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个性化的产品,并且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

  软件定义产品这一大趋势正在到来,能够敏锐洞察这一趋势,并且迅速做出改变的企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翻转式的思考,那就是从产品导向变为彻底的用户导向,产品思维变成彻底的服务思维,或者产品个性化思维。

  要素3:知识工作的自动化

  频繁使用手机进行文字输入的人,都会觉得用键盘或者用手指敲入文字很繁琐,其实现在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语音输入。

  在2009年的国际语种识别测评大赛(NIST2009)上,创办于中国合肥的科大讯飞击败了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内的诸多强手,一举获得高难度混淆方言测试指标冠军和通用测试的指标亚军。这标志着科大讯飞公司开发的语音输入软件,在识别效率上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领先的水平。如果有人试用过科大讯飞的语音输入功能,就会发现它输入的速度,以及识别的准确度都远远高于同类软件,甚至高于苹果公司的Siri。这为我们在人机之间流畅和高效的交流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事实上,科大讯飞正在做的就是一种被称为模式识别的重要科技突破。

  这一突破对工业互联网发展有什么关键意义呢?在工业互联网发展当中,不仅需要用到大量的文字识别技术,还有包括语音识别、指纹识别以及图像识别技术。随着语音识别系统进一步成熟,人机对话方式会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而这将推动知识工作的自动化。

  2013年,麦肯锡公司发布了《颠覆技术,即将变革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的进展》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对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颠覆性力量的12种技术。其中出人意料的是,知识工作的自动化被放在了第二位。在这里,知识工作的自动化就是指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它是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自动化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自动化之后的第三种自动化形式。

  知识工作自动化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包括常规的互联网信息交互、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最新领域,最终它将产生全新的基于信息和知识工作的工作方式。根据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知识工作的自动化每年有望产生5.2万亿美元至6.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相当于额外1.1亿到1.4亿个全职雇员的产出,而这其中还不包含自动化所带来的效率的间接提高。

  这一切都使得人工智能所代表的知识工作自动化正在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基础。在这个过程当中,从传感器捕捉的数据,通过机器的分析和持续学习,会建立一个自足的智能管理系统,然后通过对现场机器的控制,产生新的传感器数据。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能够使得现场控制和智能控制构建出一个新型的模式识别系统。

  要素4:跨企业的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

  在2013年4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自此,全球两个工业和高科技大国展开了对工业互联网领域标准的争夺。

  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德国标准化协会曾经做过计算,从1960年到1996年间,每年3.3%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标准的贡献率竟然占到0.9%,仅次于资本投入,比国内创新和直接从国外购买技术更加重要。这也难怪,德国人在制定工业4.0进程中将标准看得如此重要,以德国人所具有的工业实力,的确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话语权。在德国推出工业4.0的战略规划之后,这个严谨的民族一如既往地希望能够在企业内的信息和系统整合,乃至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方面占据标准的制定权。

  2014年4月,以GE、AT&T、思科、IBM、英特尔等五家公司为龙头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在美国波士顿成立。这一联盟后来迅速扩大到100名会员,美国在软件和互联网方面的优势,使得这些企业试图在德国人所占据优势的工厂之外构建一个更加庞大的、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而这一标准体系将以这些公司所具有的事实性的技术作为基础。

  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彼此博弈和谈判中,那些占据产业龙头地位的技术和平台,将会成为事实性的标准。那些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开发将产生新技术标准,小企业和落后国家只能成为这些标准的附庸和跟随者。

  在这一轮工业互联网制定的战略中,GE公司就试图将它的Predix软件平台变为事实的工业标准。Predix的技术平台早先来源于GE公司的智能平台部门,后来并入了能源管理事业部,这一平台可以进行设备的远程在线监控、数据分析等基础的数据业务。随着GE公司工业互联网战略的推广,它希望将这一技术平台和包括思科公司在内的诸多产业巨头进行共享,并且开发通用的参考模型,提供给产业中的参与者。

  对当前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还游离于边缘之外观望,将是非常糟糕的策略。如果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产业话语权,就要积极地跻身于各个产业联盟的标准制定行列中,否则事实性的标准和新制定的标准,有可能将个体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排斥在外,丧失与工业互联网世界互联互通的机会,其损失将是极为惨重的。

  要素5:系统安全

  2014年4月,国内一名22岁的大二学生,对国内两个大型物流公司的内部系统发起网络攻击,非法获取了多达1,400万条快递用户信息,并且出售给了不法分子,而他出售这些信息获利仅仅是1,000元人民币。

  同一年,更大的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在美国的电子商务巨头eBay身上。2014年5月22日,eBay要求近1.28亿用户全部重新设置密码,因为他们查到这些用户密码已经被黑客获取,所幸的是,被黑客攻击的数据库不包含客户的信用卡号码之类的财务信息。

  事实上,在工业领域,当工业互联网逐渐兴起之后,其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安全压力比商业互联网和个人互联网更加巨大。原因非常简单,工业互联网接入的设备数量会非常巨大,而且这些设备接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因为分布化和跨行业的特点,远远大于商业互联网。在今天的商业互联网时代,大量数据被集中在云平台或者在大型数据库里管理,其安全程度和可靠性是相当有保证的。而在大量设备接入和共同运行的工业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小的漏洞都可能导致巨大的灾难。

  比如在车联网盛行的汽车行业,驾驶和行驶信息如果被篡改,基于信息的统计,甚至灾难救助就会发生很大的误差,如果是无人驾驶汽车被黑客劫持或者绑架呢?有可能会发生不可想象的灾难。在智能家居里,如果我们的家用电器被黑客劫持,甚至家里的监控装置摄像头被黑客操纵,那么个人安全和个人隐私就无从谈起了。甚至那些大型的工业系统,具有高度安全风险的化工厂、冶炼厂、钢铁厂、电站,甚至是核电站设施,当它们接入工业互联网,并且暴露在互联网之下的时候,其中的安全隐患和可能带来的巨大安全危害,让我们不得不倒吸一口冷气。

  工业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离不开系统安全问题的严肃讨论和设计。对于任何一家在这个领域希望介入并且积极开拓的企业来说,在系统安全领域,至少应该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介入设备的本质安全,所谓本质安全就是设备本身的介入以工业用途和使用为目的,而不是以获取信息或者黑客的行为为目的。第二是关于网络的安全、信息获取和数据安全必须制定严格的规范,并且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严加防范。第三,要有完备的系统安全应急措施,也就是说当系统被攻击失效乃至崩溃的时候,要有备份方案、应急方案和系统恢复方案,使得原有系统可以正常运行,而不至于失效。

  我们之所以将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和系统安全列为九大技术中的基础,是因为这两者如果不能建立起足够的标准和安全性,工业互联网这一美好愿景可能带来更大混乱。

  要素6:机器人改变工业流程

  2011年,面临中国大陆工厂多名员工跳楼自杀的富士康,对外宣布,在第二年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简单危险性强的工作,替换掉原有的人工。

  富士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和简单劳动型企业,需要的也许正是简单没有情绪的机器人。到2014年的时候,富士康已经装备了100万台机械臂,当年4月份,郭台铭对外宣称,富士康的许多工厂已经实现了关灯生产,不需要操作人员,完全靠机器人和机械手。

  一劳永逸的机器人战略,其实代表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个新趋向,那就是机器人替换人。

  这一趋势的直接驱动因素,就是迅速上涨的人工成本。过去3年中,在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里,人工成本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而机器人在过去几年中以每年4%的价格下降,这样的一升一降使得选择机器人成为很多企业面临成本高压下的一项选择。

  在深圳平山新区,生产鼠标和键盘的雷柏科技,也正在用机器人大刀阔斧地替换原有的人力。2011年,雷柏从机器人生产商ABB那里购买了75台IRB120工业机器人,开始重构生产线。

  这是一个近乎冒险的尝试,雷柏科技投入了超过3,000万人民币购买机器人,并且希望在未来5年内收回投资。这个改造使得雷柏科技的现场工人大幅减少,过去需要105个人的车间,现在只要7个小型机器人构建一个新的升级生产线,再配合3到4个工人即可。雷柏科技副总经理邓邱伟说:“2011年的时候我们有3,200个工人,目前大约有1,000人。这样的替换已经完成了70%,将来还有30%的空间可以慢慢去做。”按照规划,他们要将整个生产线全部变成由机器人主导的自动化生产线。

  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出现,起到的作用将不仅仅是替代人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人还将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工业流程产生革命性影响。

  首先,随着智能化成为新一代机器人的主要特征,机器人将成为工业生产的核心,并且减少对人的依赖。机器之间的通信、自我组织和自动化生产将远远超出我们过去的想象。未来的无人工厂能够根据订单,自动规划生产流程和工艺,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高效地完成生产。

  其次,高速网络和云计算平台的支持,使得机器人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终端和智能节点,这些智能终端除了完成工厂自身的任务外,还有可能成为更大的生产网络中的生产系统。

  第三,随着机器人生产成本的快速下降和应用的专业化,机器人将快速涉入各个工业领域,从今天的高危、精细化和复杂生产领域,进入柔性化、智能化和信息处理的领域。

  要素7:分布式生产和3D打印

  2014年9月15日,世界上第一辆3D打印汽车面市。这辆汽车只有40个零部件,建造它花费了44个小时,最低售价1.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万元,这辆由LocalMotors公司设计制造,名叫Strati的小巧两座家用汽车,开启了汽车行业的新篇章。

  3D打印这种在30年前就已经出现的增材打印技术,最初只是用于制造一些模型,或者用于产品开模之前的原型制造。但是随着材料工艺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接上互联网的3D打印成为了一种完全新型的生产制造技术。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因为3D打印和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所带来的3个对未来传统工业方式形成颠覆性力量的重大趋势。

  首先,将出现线上设计与线下生产的高度融合。3D打印所引发的创客运动,在包括中国深圳这样的制造业中心迅速兴起,那些在电脑屏幕上玩创意的网民,只需要在网上购买3D打印机就很容易把他们的想法付诸现实,你不需要懂得技术,因为机器会完成所有工作。

  在传统制造中,越复杂的产品需要改动的地方越多,意味着越高的成本,但是在3D打印所代表的数字化制造中,这一切都在改变,制作个性化的产品,并不会花费更多额外的成本,因为只需要改动模型参数。最重要的是互联网让有电脑和3D打印机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业家。创意可以在电脑中生成,然后上传至云端,并投入任何规模的生产,可以只生产一件,也可以生产一万件,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可以预见的下一波庞大的创业机会。

  第二个趋势是创业生产的轻量化。3D打印所带来的互联网创业,将使创业的低门槛和长尾效应凸显出来,各类细分业务总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第三个趋势是生产分包形式的多样化。借助3D打印生存的各类小公司,比大公司更快速、更灵活,虽然这种生产制造方式不会马上颠覆大公司,但是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长尾市场。

  但是,因为3D打印所具有的强大市场生命力,以及与工业互联网结合之后的巨大潜力,大量实用材料的研发正在积极进行中。在这方面,中国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处于全球的技术潮头,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3D打印机翼材料,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应用水准。

  无独有偶,在2013年年初,GE公司研究人员宣布,未来50年内,3D打印技术将能够成功打印一台航空发动机。果真如此,3D打印将会彻底改变原有的传统制造模式。借助工业互联网,这一传统的增材生产方式,将重塑未来工业的图景。

  要素8:人类意识与机器的融合

  人类最终可以用意念直接控制机器,乃至其他生物,甚至是人吗?

  2014年8月,浙江大学成功进行了首次意念控制机械手的实验。科学家在一名志愿者的颅内植入电极,让意念控制机械手,完成了高难度的“石头剪刀布”的手指运动。这只机械手还能与志愿者玩猜拳游戏,准确度高达80%。

  这种被称为脑机接口(BrainMachineInterface)的技术,其实已经存在了30年。在工业互联网时代,脑机接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人类不仅可以和机器产生互动,并且有可能控制机器,更重要的是反过来机器可以读懂人的意念,从而可以和人类发生深层次互动,乃至进一步融合。

  在2014年刚刚结束的腾讯科技大会WE上,日本公司Neurowear展示了一款脑电波的猫耳朵产品Neocomimi。这款产品玩法很简单,当人情绪放松的时候,戴在人头上的猫耳朵就会耷拉下来,情绪起伏的时候或者精力集中的时候猫耳朵就会竖起来,其实这个产品的原理就是对随情绪波动产生的Alpha波或者Beta波进行检测,进而产生相应的动作。

  可穿戴的脑波控制仪打开了人类与机器之间沟通的新管道。当脑科学研究和脑波研究取得进一步突破之后,人类可以用意念控制机器,控制设备,这在智能家居中当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应用,比如机器可以识别人类情绪高昂和低谷的状态,可以在室内灯光、音乐,乃至温度方面给予相应的配合。

  要素9:虚拟世界对物理世界的整合

  2015年1月,沉寂已久的微软公司发布了一款全息虚拟现实眼镜。借助这个眼镜,用户可以在墙上查看消息,查找联系人,在地上玩游戏,在客厅墙上直接进行视频对话,甚至可以修改各种设计图样,进行复杂创意的组合。

  在未来我们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道路,就是以微软全息眼镜技术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物理世界中。我们将会借助更多的虚拟技术,与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产生交互,最终将会产生虚拟技术对现实世界的完全介入甚至整合。

  事实上,在德国人和德国企业所定义的工业4.0体系当中,就将工业4.0的愿景定位在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这一全新的制造方式上,即通过传感器网络连接的现实世界,将现实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传感器收集上来,运用高级计算能力进行处理和虚拟化之后,再运用于现实世界中,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智能工厂或者智能生产过程。

  作为智能化工厂监控设备的机器人或者工作站,可以实时访问所有信息,并且自主切换生产方式,更换生产资料,从而在一个最理想的模式下配置生产作业流程,甚至可以为每个产品进行不同的产品设计和零部件构成,生成产品订单和生产计划,实施物流配送,最终杜绝整个链条中的浪费环节,实现生产的绝对高效。这个新型的生产过程,已经出现在西门子德国的安贝格示范工厂中。

  这一理念不仅在倡导工业4.0的德国大力推广,国内的先锋企业也不甘落后。海尔利用虚拟化设计系统和冰箱生产线,使得消费者个性化产品需求得以在不同模块下进行新的组合,然后由机器去识别不同的零部件,进行高效的安装和组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3D设计的出现,包括全息显示技术的加入,现在和未来的虚拟设计将是围绕虚拟原型展开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设计、测试、改进都是在虚拟空间中完成,而完成的最终设计,完全可以在实际生产中达到设计要求。

  今天不论是波音还是空客,大型飞机的设计制造完全是按照这种方式展开的。虚拟设计的工作者在沉浸或非沉浸环境中可以随时交互,可视化地对原型进行反复改进,并且能够马上看到修改结果,物理世界只是对虚拟世界所有设计的最终实现而已。

  在我看来,工业互联网就是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整合,沿着这个方向,我们会找到一条更加快速的技术演进之路。在未来的世界里,虚拟世界将是人类想象力的延伸,将是物理世界的主宰,而这一切的核心,将是日新月异的软件技术,而这就是工业互联网的未来。

  中国企业的突破点在哪里?

  与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相关的9个技术要素中,有一些是基础性要素,有一些是具有前瞻性甚至颠覆意义的要素。在工业互联网开始兴起的今天,中国企业要实现技术性的突破,应该从哪里发力呢?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工业互联网绝非横空出世,而是在过去的技术积累上逐渐演进的。但在自动化时代乃至电气时代,中国企业的技术积累还比较薄弱,虽然这些年正在迎头赶上,但是技术的储备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撬动的杠杆点,一个是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还有就是具有中国市场特点的技术规范,以及独特的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上,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寻找联盟,并借助国家的力量制定国家标准。

  在这里可以发力的另外一个关键技术点是系统安全,系统安全对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用户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又是独特的技术要求,在这个领域企业与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防备心理愈演愈烈,从企业战略角度用系统安全作为杠杆点可以撬动很多新的技术因素,并且迫使技术参与方做出让步乃至共建技术标准。

  每个中国企业在9个技术要素方面,都可以找到与自己的产业发展相关的要素,然后结合自身企业的行业特色、行业演进的可能路线,以及自身的产品特点、竞争力特质和发展战略,找出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聚焦一点,做深做透,突破之后再扩展到其他点,这可能才是一条明智的技术演进路线。

  摘自:《商业评论》2015年5月

  ■许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