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天下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摄天下
  • 发布时间:2010-07-30 15:04
  21岁那年,我第一次出国,目的地是澳大利亚。临行前,父亲送给我一台索尼的数码相机,让我到那边有机会出去玩的时候可以拍点照片给他们看。那个时候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摄影会慢慢成为我生命中如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校园里的摄影情节

  我想我的经历也许和大多数相同年龄段的朋友一样,在学校挣扎着度过了第一个学期后,舍友问我,要不要参加摄影俱乐部?当时抱着好奇心,也为了能到处去玩,我便答应了。很快,社团便组织了第一次活动。而这一天,正是我喜欢上摄影的那一天——2005年的3月20日。当天,社团组织我们去维多利亚州东南部的Lake Entrance郊游,除了这个“湖区”以外,我们还去了一个溶洞和一个葡萄酒庄。在这个叫Wyanga Park的酒庄外的一棵树下,我看到了一台破旧的钢琴——它是如此的破旧,琴弦全部折断,琴键散落在四处,干枯的树叶和树枝散落在钢琴上。我被它散发出的残旧,却又静谧的气质打动,当我举起相机,准备拍一张的时候,却发现其他的同伴都朝着酒庄走去,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拍,他们的理由是看起来太吓人了。当我回到宿舍,把照片传到电脑后,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纷纷向我索取这张照片,我也在那个晚上第一次萌生了要开始真正接触摄影的想法。

  后来我坚持参加社团的活动,本科毕业以后也在我的研究生校区参加了那里的摄影社团。社团的氛围很好,大家都抱着平常心去拍、去讨论,很少有人过度地烧器材,而且每个学期都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有经验的社员会办入门教程、夜景教程等活动,让大家都有学习的机会。每一次出去拍照片,大家也都会现场进行一些指导。社团当时还承担了很多学校活动的拍摄工作,尤其是以舞会这样的活动为主,这让我们有很好的机会锻炼利用现场光线的能力。

  结缘国家地理

  自从喜欢上摄影后,除了参加各种社团摄影活动,和国内一样,国外也有非常多的摄影论坛和网站,去这些网站发帖、交流自然也成为了我每天的必修课。2007年的9月,我第一次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发现了“Your Shot”(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your-shot/your-shot)这个可以让读者投稿的专栏。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我就选了自己以前拍的一张照片投了过去。2周以后,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收到了《国家地理》发来的电子邮件,问我是否同意把那张照片做成壁纸,我才知道那张照片选上了。对于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国家地理》杂志中刊登的照片无疑部是大师级的,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学习摄影2年的菜鸟来说,能够被这样一个专业而富有影响力的刊物选中,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却是,我真的做到了!接下来,2007年的9月、10月和11月,连续三个月我都有作品入选,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也部分别有照片被登在《国家地理》网站上。

  《国家地理》杂志虽然名字中有”地理”二字,但是并不代表漂亮的风景照片就能够被编辑们相中。它看中的更多是有特点,有代表性的照片。它是一本展现世界各地人文环境的杂志,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更是对人类的历史文明、重大世界、生存环境、科技发展等选题的探讨。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照片的纪实性和人文性要比单纯的艺术性更重要,所以很多被他们选上的照片虽然看起来拍摄技巧“很一般”,但是内容却很新鲜,而且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拥有耐人寻味的故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国家地理》并不喜欢过多的后期修饰,虽然他们在规则中描述要“原片”,但是简单地调整一下对比度等等来增强一下图片的效果应该是可以的。

  写在后面的话

  到现在,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我的相机,尽管我依然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并不专业,我的不少照片也并没有使用高端的单反相机,但这并阻止不了我迷恋按下快门的瞬间所凝固的时光。这是一个“人人摄影”的时代,拍照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新方式。技术的突飞猛进让摄影曾经高高在上的门槛消失不见,因此,我们可以更自由地审视和记录我们的世界。在这个“人人摄影”的时代,你我都是“超越”《国家地理》的“专业”摄影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