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国产“天马号”系列主战坦克

  • 来源:兵器知识
  • 关键字:朝鲜,天马号,坦克
  • 发布时间:2015-08-05 13:33

  由于公开信息有限,外界对于朝鲜武装力量的了解往往停留于表面,这一点体现在朝鲜国产主战坦克的认知上就更为突出,由于西方情报机关不掌握朝鲜国防工业的具体情况,加上命名方面“各自为政”,导致朝鲜坦克型号“满天飞”,让人摸不出头绪。像朝鲜陆军全面列装的“天马号”主战坦克就有六种衍生型,再加上美韩情报机关发布的诸如M1992、M2002、“暴风号”等等不被朝鲜官方承认的称呼,可见弄清朝鲜坦克发展脉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近年来随着朝鲜最高领袖金正恩多次举行阅兵式和大规模联合演习,加上朝中社有意识地发布领导人视察坦克兵部队的照片,特别是2013年揭幕的平壤军事博物馆辟有专门的朝鲜国产坦克展示区域,外界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朝鲜特色的主战坦克的真相。

  中苏交替军援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苏联和中国均向朝鲜人民军重建事业提供巨大帮助,特别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之前将不少于10个师的全套装备送给朝鲜。以朝鲜坦克部队为例,曾在战争期间立下赫赫战功的苏制T-34/85坦克在后来20年间依然是朝鲜人民军的骨干装备,直到今天仍有约250辆充当教学用车。

  受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处于夹缝之中的朝鲜不得不小心翼翼处理好朝中、朝苏关系,以免影响到自身国防建设的步伐,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朝鲜在各领域推进“主体思想”,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从1966年开始,为反击美国武装韩国并怂恿其出兵越南的行径,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向苏联和中国都提出军援需求,苏联反应很快,1966~1970年间分两批向朝鲜交付了400辆T-54和250辆T-55中型坦克,虽然有不少是苏联远东军区用过的二手货,但依然令朝鲜坦克兵实现了装备换代,在此期间苏联又以零部件出口的方式向朝鲜交付了300辆T-54坦克散件,由其自主完成组装成“金日成-68号”坦克。似乎是和苏联的援助展开竞争,正处在“文革”期间的中国也竭尽所能向朝鲜提供了至少500辆59式中型坦克及175辆坦克底盘,前者系苏联T-54A坦克的仿制品,战斗重量仅为36吨,配有100毫米主炮,越野速度达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450千米,比较适合半岛的作战环境(特别是桥梁通行能力),后者则为朝鲜生产一系列自行加农炮和自行高炮提供了便利。

  1975~1979年,朝鲜进一步从苏联进口了500辆T-55坦克,并从苏联乌克兰马雷舍夫机械厂取得特许生产权,但很快朝鲜人民军便意识到此类第一代坦克在战场上缺乏胜算,因为T-54/55系列坦克速度低,反应速度慢,且火控系统采用原始的光点投注模式,射击精度低,再加上坦克正面装甲厚度不过203毫米,与美国当时军援韩国的M47、M48A5坦克难以匹敌。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朝鲜不得不寻求苏联进一步的技术援助,1976年苏联终于同意向朝鲜转让更高级的T-62主战坦克的生产许可证,并分两批转让了350辆整车和150辆车辆散件(全部在1978年交付完毕),这主要是基于苏联当时已然停产T-62,而朝鲜积欠的苏联债务与日俱增,苏联不想“免费”地向其提供更高级的T-72坦克生产技术,却又要照顾老朋友的情面,于是提供老式T-62坦克及其相关技术资料未尝不是一个既能援助盟友,又能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不会太亏本的办法。朝鲜将自己国产的T-62坦克命名为“天马号”,暗含纪念该国引以为傲的“千里马”国家建设运动的意味。

  据设在美国的“韩半岛统一学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称,朝鲜陆军当前大致拥有3500辆中型及主战坦克、560辆轻型坦克、2500余辆步兵战车(IFV)和装甲人员输送车(APC),其中战后第一代坦克占坦克总数的55%,主要配置于第二梯队,主要承担补充一线攻势部队的任务,而前方军团及战略预备队则以“天马号”为装备重点,总数接近1000余辆。韩国联合参谋本部于2011年11月向国会提交的“国政监察资料”表明,过去10年间,尽管朝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但其国防工业仍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发水平并不比外界关注更多的朝鲜导弹工业逊色。

  “天马号-76”坦克

  尽管苏联对朝转让T-62坦克制造技术存在“利己主义”思想,但仍对朝鲜坦克工业取得决定性突破起到关键作用,朝鲜生产的第一代“天马号”坦克——“天马号-76”全重达到38吨,配有创新性的115毫米滑膛炮,而且配备基于主动红外夜视器材的TPN-1-41-11夜视观瞄装置,这些都是以往朝军不可想像的新玩意。

  “天马号-76”基本是T-62的翻版,它与原装T-62最大的不同是高射机枪,“天马号-76”用仿制的14.5毫米KVP单管机枪取代原来的12.7毫米DShK-38/46T机枪,目的是强化反直升机火力。朝鲜起初以每年100辆的速度生产“天马号-76”,到1984年达到高峰时的150辆。但不得不承认,由于朝鲜工业基础单薄,特别是朝鲜黄海钢铁联合企业尚无法轧制出合格的均质钢装甲(RHA),最初生产的主战坦克性能较原装T-62反而下降,1984年朝鲜向急需军火的伊朗提供了150辆“天马号-76”坦克,换取资金用于后续坦克研制工作。这批“朝鲜版T-62”故障频发,而且朝鲜坦克的测距方式系由TSh2B-41型炮长瞄准镜内的测距分划线进行人工测距,这种方法随着目标距离增大而误差加大,严重影响主炮命中率,令伊朗车组乘员恶评如潮,一些习惯驾驶美国和英国坦克的老兵甚至将朝鲜坦克斥责为“钢铁木马”。

  但朝鲜方面的进步颇为迅速,后续出口伊朗的“天马号-76”坦克批次进行了重点改进。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朝鲜第二自然研究院下属第112机械研究所改进的新版“天马号-76”坦克开始在主炮根部加装激光测距仪,令炮长能正确且快速地获得目标距离信息,有效改善主炮的首发命中率。同时,炮塔上还加入嵌入式装甲,而且新批次坦克的内部空间得到加大,从而融入更多机电一体化设备,动力系统也换装了马力更强的柴油机。很显然,朝鲜军工系统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向国产先进坦克的目标迈进。

  “天马号-91”/M1992坦克

  “天马号-91”首次现身于1992年4月建军60周年阅兵典礼中,因此被西方观察家命名为“M1992”,但据曾在朝鲜王牌近卫汉城柳京洙第105坦克师服役过的“脱北者”姜武哲向韩国《东亚日报》透露,该坦克其实是1991年投产列装的,部队内部一般称“天马号-91”。该坦克维持上一代“天马号”的底盘,但换装新设计的多边形焊接式炮塔,取代原有的半蛋型铸造炮塔,它实际开启了后续“天马号”系列坦克深度改进的序幕。韩国《防卫21+》声称,巴基斯坦为朝鲜“天马号”坦克的进化提供了大量技术帮助,朝鲜工程师曾获邀参观了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重工业集团(HIT),该集团不仅负责将中国早年援助的59式坦克升级为配备125毫米炮的“阿尔-扎拉尔”主战坦克,还在中国、乌克兰技术协助下生产MBT-2000“哈利德”坦克。有消息称,朝鲜可能通过转让“劳动-1”号中程弹道导弹技术,换取巴基斯坦的坦克升级及制造技术。

  “天马号-91”所采用的炮塔轮廓相当扁平,炮塔正面具有良好的防弹倾角,外观些许类似于中国“二代半”水平的85-ⅡAP式坦克(该坦克已出口给巴基斯坦)炮塔。“天马号-91”仍维持与上一代“天马号”坦克相同武器,但在炮塔正面与两侧各设有四联装烟幕弹发射器。至于观瞄火控系统,“天马号-91”仍沿袭上一代的炮长管形直视瞄准镜与TPN-1主动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仪一样以外置方式装在主炮根部上方的装甲容器内,推测其火控系统仍维持与“天马号-76”后期型坦克的水平。

  防护性能方面,“天马号-91”车体两侧加装侧裙,焊接式炮塔的正面与两侧部分区块加装爆炸反应装甲,根据朝鲜方面的说法,其炮塔正面对抗成型装药弹头时具有相当于500毫米RHA的水平,足以防御RPG一类轻型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脱北者”姜武哲特别强调,尽管“天马号-91”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仍为102毫米,但其装甲里添加特殊金属,因此抗打击力更强。目前尚无官方信息透露“天马号-91”所采用的是哪一种柴油机,韩国情报机关推测可能是采用改进版的V-55型柴油机。

  姜武哲表示,“天马号-91”坦克主炮备弹34发,用弹多为两种,即高爆榴弹(朝语称“轻量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朝语称“铁甲弹”)。高爆榴弹主要是通过爆炸后的弹片杀伤人员,穿甲弹则是通过高能金属射流摧毁黎巴嫩贝卡谷地活动的朝鲜军事教官与叙利亚军方进行秘密协商,内容是要将这些几近报废的T-72坦克运回朝鲜,最终双方同意由朝鲜向叙利亚提供自行火炮和齐射火箭炮为代价,叙利亚负责将这些T-72型坦克运到朝鲜去。在T-72坦克被运到位于朝鲜咸镜南道的柳京洙坦克厂后,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亲临现场指导,并询问工厂技术人员能不能仿制出与T-72坦克相当的坦克,结果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柳京洙厂就完成新型坦克的研制,但因造价远比“天马号”坦克贵,所以投产被搁置下来。另外苏联解体后,朝鲜从俄罗斯买到大量报废的T-72坦克车体和零件,通过“拆旧拼凑”了解并掌握了这一更高级坦克的构造和精密仪器设备的诀窍。正是基于一系列或明或暗的外来帮助,都为“先军号”坦克横空出世提供了巨大帮助。

  韩国《亚洲经济》称,2001年8月2日,访问俄罗斯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曾专程访问了俄境内鄂木斯克(实为下塔吉尔)的乌拉尔机械车辆厂,并提出购买该厂出品的T-90坦克的请求,但俄罗斯考虑到与韩国的关系,委婉地拒绝了金正日。据一名高层“脱北者”透露,金正日回到朝鲜后,特地指示生产坦克的柳京洙工厂领导:“我们也要制造出像T-90那样的先进坦克给俄罗斯人看看!”果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个工厂与技术部门密切合作,迅速拿出性能接近T-90的“先军号”坦克,2009年正式投产。

  据平壤军事博物馆展示的资料,“先军号”坦克总重44吨,乘员4人,车身宽3.502米,全高2.416米,尺寸与吨位皆高于“天马号”系列坦克,更接近T-72、T-90坦克的水平。其动力为一部1200马力柴油机,最高公路速度7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70千米,同时该坦克可在水深达5米的河流中成功泅渡。

  “先军号”坦克的底盘配置与T-72相同,将驾驶员由原本“天马号”系列坦克的左侧移至中间,虽然说“先军号”坦克采用T-72部分技术体现在主要武器与底盘设计上,但在炮塔部分,“先军号”却更类似于罗马尼亚自制的TR-85M1坦克,结合炮塔尾舱的硕大弧形炮塔与TR-85M1坦克颇有几分相似。“先军号”的炮塔装甲也相当独特,炮塔正面与侧面可见到明显的焊接痕迹,推测其铸造炮塔夹层内置入复合装甲套件,外部再焊接上铸造外壳将复合装甲套件覆盖其中,形成特殊的铸造与焊接混合式结构。炮塔与车首正面可加装新型爆炸反应装甲,据称其正面装甲对动能穿甲弹的防护能力达到500毫米RHA的水平,能有效防御105毫米坦克炮的射击。

  与“天马号-216”相同,“先军号”坦克也可在炮塔顶部外挂导弹,2010年平壤阅兵式上出现的“先军号”坦克在车长舱盖旁加装朝鲜版“针”S地空导弹,而平壤军事博物馆里展出的“先军号”坦克(车辆编号“915”)则装有双联装“火鸟”3反坦克导弹。

  总体评估

  相比韩国现役K1A1与下一代K2主战坦克,朝鲜坦克技战术水平仍相对落后,尤其在夜战方面,即便是最新型“先军号”仍使用主动红外夜视技术,虽不能排除具备被动夜视功能,但夜视距离基本在1000米左右,比具备现代化热成像仪的K1A1坦克逊色不少。另外,朝鲜坦克火控系统的昼间瞄准仪、夜视仪与激光测距仪仍是各自独立,没有进行集成,与现代坦克普遍采用的带独立陀螺稳定装置的综合式炮长瞄准仪有不少的差距。

  但遭到西方封锁的朝鲜能以自身有限的科技实力与资源发展出一系列主战坦克,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钦佩。况且在实战中,朝韩坦克比拼的不仅仅是性能,还包括可靠性以及后勤零部件供应情况。众所周知,韩国K1/K2系列坦克的主要装备全是舶来品的,根本算不上“韩国产坦克”,一旦这种“娇贵”的坦克大量投入实战,如果发生故障或被击伤,就很难被及时修复,其零部件供应也会出现困难。尤其是朝鲜新一代“先军号”坦克通过配置更大口径滑膛炮、复合装甲与大功率柴油机,使其在火力、防护力与机动力与韩国坦克的差距逐步缩小,仍对韩国陆军构成强大威慑。[编辑/秦蓁]

  文/雷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