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发生后“快说”与“会说”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金融危机,专业性,企业
  • 发布时间:2015-09-02 16:02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哪怕消息再短,信息再有限,也是“定鼎之音”,能阻止谣言和猜测的产生与扩散。

  此次天津爆炸事故的官方信息发布屡受诟病。

  在灾难后及时披露信息、让舆论“不添乱”,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想法,关键是如何做。西方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很巧妙,归纳起来就是:快说、会说。他们的经验也的确值得借鉴。

  快说:权威、透明、主动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第一时间就对外发布消息。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初期信息混乱是必然现象,第一时间将权威信息发布出去有利于击碎各种谣言。而领导人亲自出马,其权威性不言而喻,有利于稳定人心,稳定大局。

  例如2005年7月7日,当八国峰会即将在苏格兰“鹰谷”开幕之时,伦敦发生连续爆炸事件,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峰会东道主、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立马在会场召开记者会发表讲话,并随即离开会场返回伦敦处理爆炸事件。这一下子就让英国人心稳定了下来,各种猜测顿消。

  再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欧洲时,在一些人指责德国应对迟缓之时,总理默克尔很快举行发布会,宣布了一系列硬措施。默克尔及时发声将“软弱”、“无能”之类的标签击得粉碎,因此“挣分”不少,一年后轻松连任。

  “快说”还体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理念——透明原则,这与意识形态没有任何关系。原因很简单,政府救灾和其他重大决策,牵涉千千万万民众的切身利益,让民众知晓是天经地义。中国政府对人民透明也是一个基本原则,用不着藏着掖着。

  从效果上说,“快说”有利于引领舆论,不让谣言带着跑,让政府陷入被动。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布者。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哪怕消息再短,信息再有限,也是“定鼎之音”,能阻止谣言和猜测的产生与扩散。

  发展中国家现在也大都奉行“快说”的原则。天津爆炸事故后不久,泰国曼谷市中心四面佛神庙也发生爆炸,导致至少20人死亡、120人受伤,其中中国游客七人遇难,24人受伤。一贯“慢吞吞”的泰国官方,此次在爆炸后一个多小时就列出了伤亡人员名单,并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招募志愿者赴医院充当外国伤者翻译和陪护,一天不到就出台了赔偿原则。

  反面例子也不是没有,2011年7月挪威发生奥斯陆大爆炸和于特岛枪击案,共导致77人死亡。时任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由于回应迟缓、应对不利,被舆论要求辞职以谢国人。

  会说:专业、擅沟通

  “会说”更体现西方世界在舆论掌控上“无声胜有声”的高超技巧。让媒体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是世界上所有政府都希望看到的,问题是怎么做到。

  直接给媒体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德国前总统伍尔夫就因媒体曝出其“房贷丑闻”,给报纸总编打电话施压,引发媒体“群而攻之”,最终黯然下台。

  应对媒体是个技术活,“专业性”应排首位。新闻记者们大都不是“善茬儿”,“挑刺”是媒体的“本分”。在新闻发布会和采访中,记者们提的问题往往刁钻古怪。更何况,有的跑口记者一生都盯着某一领域,已成专家,回答若不专业必然是“出洋相”。这就要求政府新闻发布和公共关系部门配备专业人士,“三脚猫”功夫的就最好不要出来丢人现眼了。

  因此,西方政府和企业里的新闻发言人,很多都是名记者出身。他们不仅深谙媒体之道,而且由于人脉深厚而便于沟通。在欧盟总部,各部门新闻发言人加起来有数十人之多,大部分是记者出身。在英国,政府还要求有关机构在应急预案中,把应对媒体作为重要环节,任命受过充分和专业训练的新闻官负责媒体事务。发布会上还必须安排几位有关部门高层人物出席,以增加可信度,决不能由毫无决策权的小人物对着讲稿照本宣科。

  具备与媒体沟通、打交道的技巧也是西方成功领导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口才就闻名遐迩。物理学家出身的默克尔并不是“超级演说家”,但是她愿意与媒体及时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文/吴黎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