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植物,你别乱摸

  9月,天气日渐凉爽,去周边的山上散散心是个不错的选择,若能带上孩子去认识大自然更是再好不过了。不过,在出发之前一定要做做功课,有些植物是千万不能碰的,否则轻则红疹,重则起水泡,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国内最常见的有毒植物包括豚草、漆树、荨麻、乌头、海芋等,而大豕草虽然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但因为其恐怖的破坏力也入选本门,让我们来逐个甄别下这些不好惹的植物吧。

  三裂叶豚草:产花粉的毒草

  常见指数:★★★☆☆

  危险指数:★★★★☆

  危险部位:花粉

  分布区域: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其兄弟——普通豚草见于南方各省区。

  识别特征:“三叉戟”式的叶片,类似艾蒿的花序。

  夏末秋初,三裂叶豚草可是出了风头,因为这种杂草已经在郊外大举扩张地盘了。如果让这种恶性杂草进入人类的生活区域,将导致过敏病例激增、哮喘患者不敢出门的严重后果。即便我们去郊游,也应该尽可能避开这些毒草。

  因为三裂叶豚草的花粉极易引起过敏,不仅能引发咳嗽、打喷嚏、哮喘等问题,还能刺激流泪,甚至对裸露的皮肤有刺激性,诱发红肿瘙痒等症状,并且三裂叶豚草的花粉产量极大,稍微触碰植株就能接触到。看起来,三裂叶豚草简直是为了让人类过敏而生的。在我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中,753例儿童哮喘病中由豚草花粉引起的占到了18.28%。避免伤害的方法是,减少直接接触,穿长袖衣物,戴口罩,避免接触花粉。

  三裂叶豚草并非我国原产的植物,这种菊科豚草属植物的老家在美国和墨西哥交界的区域。第一次现身我国大陆,已经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了。最早出现的地点是在我国的辽宁省,在过去的80多年时间里,这种植物的分布区已经一路向南扩张到了我国江西省。这样迅速的扩张速度,一方面取决于它们强大的繁殖能力,一株豚草产生的种子可以超过5000颗;另一方面,这些毒草的根系可以“杀伤”周围的植物,特别是对农作物有很强的杀伤力,它们的化学物质可使大豆和玉米种子的萌发率降低49%和52%,对玉米和小麦根长的抑制率达60%和69%,简直就是“绿色魔王”。

  如此强大的“魔王”清理起来实属不易,不光是人工收割不能奈何它们,就连除草剂也收效甚微,目前只能依赖于生物防治技术(比如特定病菌和特定昆虫)的发展来控制这些“恶魔”了。当然最好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保护好原有的植被系统,让这些“恶魔”无处立足,防患于未然。

  大豕草:流毒液的毒草

  常见指数:★☆☆☆☆

  危险指数:★★★★★

  危险部位:茎秆汁液

  分布区域:欧洲及北美。

  识别特征:伞形花序,高达3~4米。

  大豕草可以使皮肤红肿持续一周以上,如果不进行抗过敏处理,还会起水泡,甚至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所以,大豕草也不是善茬。

  大豕草的凶猛不是来自花粉,而是来自它们的汁液。如果不慎弄断了这种植物的茎或者根,皮肤沾上了它的汁液,同时被太阳晒到的话,就会红肿起水泡,即便将来水泡消褪,皮肤也会变黑。这种现象跟大豕草中的一种叫呋喃香豆素的光敏物质有关。

  通常认为,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强力吸收波长为320~380纳米的紫外线。在获得紫外线的高能量后,呋喃香豆素就像一颗颗“炸弹”,要在细胞中搞破坏了。在有氧状态下,它们可以与DNA结合,阻碍其正常的复制和转录;当氧气不足时,它们就去破坏细胞膜,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引发黑色素沉积,结局就是皮肤起红疹,长水泡,变黑。当然,这些症状的轻重,还受身体状况、光照时间、接触植物种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种情况实际上最早是由收割芹菜的工人发现的,而大豕草和芹菜同样都是伞形科家族的成员,有共同的化学武器也就不奇怪了,只不过大豕草中的呋喃香豆素含量更高,更容易让人中招,更危险而已。

  要想避免受到伤害,也很简单,那就是不要随意去攀折野草。特别是像大豕草这种巨型的大草。这个原则可以拓展至所有的野生植物,在不熟悉的情况下,不要去碰、去闻、去尝,否则这些简单的动作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荨麻:凶狠的蝎子草

  常见指数:★★★★☆

  危险指数:★★★★★

  危险部位:茎叶

  分布区域:安徽省(祁门)、浙江省、福建省、广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伏牛山)、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中部。

  识别特征:茎叶上有特殊的刺毛,叶子宽大有粗锯齿,成片分布。

  荨麻不读“寻麻”,做植物名字的时候,这个字读qián,同“钱”,但是这些植物身上并没有什么钱,倒是有非常多的刺。

  这些刺并不是简单的刺,而是一个个微型注射器。当然了,这些注射器里装的可不是什么治病救人的灵药,而是以蚁酸为主要成分的毒药。并且,这些注射器都是自动的,就好像战场上那些受伤士兵给自己注射的特制器具一样。只要碰断了刺毛的尖端,蚁酸就会进入人们的皮肤之内,接下来就会红肿,起水泡,效果类似于被开水烫伤的状态。

  但是,荨麻并不是纯的坏草,荨麻的茎皮纤维可供纺织用;叶和嫩枝煮后可作饲料。避免受伤的原则就是不要随意拈花惹草,如果总是习惯去摘路旁的叶子,那总有一根荨麻在等着你。

  漆树:让人过敏的塑料树

  常见指数:★★★☆☆

  危险指数:★★★★☆

  危险部位:树干

  分布区域:全国各省区,除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和新疆自治区外。

  识别特征:扁圆形的果子,可以变成火红色的羽状复叶。

  漆树可以说是最阴险的杀手,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中招的,等发现皮肤红肿,早已离开了漆树的区域,并且对过敏体质的人群,只要是微量的漆酚就足以引起很严重的症状。

  漆酚是生漆的主要成分,也是用来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天然的生漆来装点生活器皿了,到了尧舜时代,漆器仍旧是首领才可以使用的食器和祭祀用品。直到东汉之后,瓷器发展起来,漆器才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当然,漆酚并不是为刷漆做家具准备的,它们本身就是漆树对付动物们的武器。漆酚通过接触进入人们的皮肤之后,就会与组织结合,这时免疫系统就拉响了警报,那些与漆酚结合的细胞都成了要被清除掉的入侵者,于是红肿瘙痒接踵而至。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抗过敏治疗,这场战斗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有个典型的例子是,一名孩子因为玩耍生漆导致过敏后,父母只是带孩子进行了简单的抗过敏治疗,症状暂时得以缓解,但是一个月后,孩子的手指已经出现了坏疽,父母这才带孩子就医,庆幸的是孩子的手最终保住了。但是,这是你不得不惊叹于漆酚的威力。

  时至今日,生漆仍然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化工原料,通过分子上的改造,我们已经制造出了相对安全的漆酚缩甲醛、漆酚环氧树脂等优秀的材料。在野外,碰见漆树科植物,比如野漆树最好躲得远远的,它们同样含有漆酚,会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林中徒步时不乱摸、乱砍树干是个好习惯。

  乌头:要人命的毒草

  常见指数:★★★★☆

  危险指数:★★★★★

  危险部位:全株

  分布区域:全国各省区。

  识别特征:掌状分裂的叶片,盔状花瓣,鸡爪一样的果子。

  夏秋之交,在北京周边的山上会看到两种成片分布、花形状特别的植物,即白色的牛扁和蓝紫色的北乌头,它们的花朵形状特别像武士的头盔。虽然两者的颜色不同,但是花谢之后那些鸡爪一样的小果子却是极其相似——这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特征。

  虽然它们的花朵看起来美丽异常,但是注意了,千万不要去招惹它们,那可是有毒的。乌头属植物最毒的部分在它们的根部,因颜色发黑故而有乌头之称。乌头根部内含的乌头碱可以作用于迷走神经,先让心跳放缓,然后让心跳加速,这样一来,经不住折腾的心脏就罢工了,吃下乌头的人的生命也就走向了终结。乌头漂亮的花朵是用来吸引昆虫给它们授粉的,时常能看见有熊蜂在里面采食花蜜,想来乌头花蜜中的毒素含量应该很少,但是人类还是放弃吧。不管怎么样,这样的植物还是不要随便去舔尝为好。

  海芋:这不是大芋头

  常见指数:★★★★☆(南方地区)

  危险指数:★★★☆☆

  危险部位:全株

  分布区域:我国南方各省区。

  和很多天南星科植物一样,海芋长得也很像芋头。如果说知道海芋的人不多,那么说滴水观音,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详了。在夏日潮湿的清晨,我们就会看见滴滴晶莹的水珠从叶片边缘冒出来,“滴水观音”倒是名副其实。

  有网络传闻说,千万不能触碰这些“滴出”的液体,否则会中毒。其实,植物吐水并非海芋的专利,西红柿的秧苗在水分充足的时候一样可以吐水。这些水滴中除了含有微量的矿物质和氨基酸,几乎都是水,所以,“水滴剧毒”只是个流言罢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海芋是个善茬,我们绝对不能对它掉以轻心。因为,这些植物体内含有草酸钙针晶。海芋中的草酸钙会形成针状的晶体,正是这些晶体刺激我们的皮肤和各种黏膜,引起瘙痒,甚至是水肿,严重的话甚至会窒息死亡。

  海芋与芋头不仅叶子相像,连球茎都很像,所以误食海芋的事件并不鲜见。2008年11月,有新闻报道,厦门有5名小朋友把海芋当成芋头烤来吃,结果嘴巴肿得像香肠,幸好抢救及时才脱离了危险。无独有偶,香港在2013年就有10起因误食海芋引发的事故,所以,尝鲜还是悠着点。在野外,千万不要把海芋当芋头来啃。

  介绍了这么多,其实总的原则就是:不要随意触碰、攀折、接触不熟悉的野生植物,否则中招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文|史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