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一场以保护鲨鱼为主题的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34位艺术家和慈善家的近50件作品在这里创造出一场艺术与环保与科学的双重跨界,展览为期1个月。其实这已经是“保护鲨鱼——艺术巡回展”的第三站,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摩纳哥海洋博物馆是首次展览,9个月时间内吸引了近50万参观者。国际巡展第二站于2014年5月至6月在莫斯科叶卡捷琳娜文化基金会展出,以艺术之名,展览同样也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赞誉和关注。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公益广告语早已耳熟能详,甚至尚存留萦绕着姚明等众多明星们的体温。而以艺术的形式,通过引起视觉冲击力的绘画、雕塑、影像作品,“保护鲨鱼”的力量终于直抵心灵,引起共振,而不仅仅是一句“耳边风”。
1.《它不是食物,更不是点心》
作者:侯忠颖(台湾)
艺术家将鲨鱼转换为美好的甜点,鲨鱼像雪糕逐渐融化,象征物种的消逝与自然的崩解,鲨鱼如糖果般美艳可口的色彩,象征着化学污染的危险性。手握着鲨鱼棒棒糖、张开大口正准备要吞下鲨鱼棉花糖、或少女天真的要啃食鲨鱼棒冰的姿态,呈现孩童般幼稚不考虑后果啃食的状态,暗示人类低估鲨鱼的真正价值与幼稚自私的心态,以及将污染吞下肚的潜在危机。作品运用照相写实的微观放大方式去作描绘,客观的反应人类食用鲨鱼的状态,期望跳脱人类的视点冷静看待人类盲目消费鲨鱼的行为。人类的贪婪与无知,就如同孩童享用看似美好的甜食却不计后果,除了消费廉价的鲨鱼之外,从来没考虑对生态或人类所造成的副作用。不论鲨鱼是多么可口的点心或是多么奢华昂贵佳肴,人们都严重错估了鲨鱼的真正价值,因为它是无价且不可取代的自然宝藏,鲨鱼,它绝对不是食物,更不是为了满足口欲或虚荣的高级。
2.《鲨鱼,鲨鱼》
作者:武明中
在武明中的这幅“鲨鱼”作品中,鲨鱼已经被猎杀,餐桌上称之为鱼翅的东西被割去,一个大男孩弯下腰,手指轻触鱼身,表情忧伤。画面上的黑色充满暴力感,基调沉重,武明中继续演绎着他的质感表达——玻璃人,作品耐人寻味。
3.《小男孩》
作者:夏航
延续艺术家使用机械不锈钢零件创作的主题,《小男孩》由绘画或雕塑构成鲨鱼的造型,通过不同的符号和组件展示了屠杀鲨鱼的死亡之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作品也描绘了人类灵魂的死亡。
4.《畅游》
作者:邹亮
邹亮用不锈钢创造出一头大白鲨的造型,鲨鱼通体用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剪影组合而成。采用的是大家熟知的海螺、水母、螃蟹、金枪鱼、剑鱼等。在鲨鱼的尾部上端,有两个儿童玩耍的剪影,儿童的剪影不是组成鲨鱼的一部分,而是在鲨鱼主体之外。该作品本身是镂空的造型,在展示中,有一束强光投射在鲨鱼上,各种小鱼的影子映在墙上,蓝色的投影墙能够使人联想到鱼儿在海洋中畅游的场景,营造出了孩童天真玩耍的情景。这一作品不仅表达出人类和鲨鱼的平等关系,也暗含了彼此相处、相近的距离。
5.《丰收》
作者:梁永光Mark Leong
过去三年间,艺术家梁永光造访了遍布亚洲的十多个国家,用镜头为《国家地理》杂志记录了数十亿美元规模的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真相。他在河内拍摄过黑熊取胆,在苏门答腊拍摄过蟒蛇被剥皮,在桂林拍摄过老虎养殖场,在印尼婆罗洲拍摄过失去双亲的孤儿小猩猩。然而,在拍摄工作中他看到的所有动物里,只有一种他也曾是其消费者——鲨鱼。生长在旧金山附近的华人移民家庭,梁永光小时候跟随父母参加过许多唐人街的婚宴,而他们总会端上一道鱼翅羹。那时,他的叔叔婶婶们告诉他一定要把鱼翅羹喝完,因为鱼翅很昂贵。如今,梁永光告诉他的孩子们不要食用鱼翅羹,因为鲨鱼很珍贵。这次的展览不是关于对过去的愧疚之情,也不在于批判传统或是以鱼翅业谋生的人们。是的,这正是关乎修正当下作为而扭转乾坤之势。你不必是一位海洋生物爱好者,也可懂得急剧下降的鲨鱼数量会令我们的地球失去平衡。你不必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也可看到如果我们作为消费者停止对鱼翅的需求,供应链另一端的卖方也将随之终结杀戮。
“保护鲨鱼——艺术巡回展”
地址: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二、北三展厅)
展期:2015年8月20日——9月27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