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分化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券商资管
  • 发布时间:2015-11-02 09:41

  2011年年底,证券业资管规模仅为0.28万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券商资管规模已上升至10.97万亿元,三年多来增长高达37倍。市场高速发展,对各券商资管是大机遇,也是大挑战。

  谁能在变局中抢占市场?排名前十家的券商资管业务总规模达到5.58万亿元,占到整体规模的一半以上,已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

  资产管理规模的大小与资产管理能力息息相关。纳入统计的3816只券商集合产品,其中3215只产品实现了正收益,占比超过八成。

  不同的券商选择了不同的战略模式,综合型券商采取的战略无一不是打造全面的产业链条,而由于在银行评级、研发能力以及营业部覆盖方面先天不足,中小型券商则仍然选择通道和非标产品模式。

  在主动管理规模方面,华泰证券和广发证券发展速度比较快。短时间内已经超过老牌资管国泰君安资管公司。

  10月2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最新数据,截至9月底,券商资管规模上升至10.97万亿元,而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却降至6.7万亿元。

  券商资管自2012年证监会推动证券行业创新以来,就开始快速发展。2011年年底,证券业资管规模仅为0.28万亿元,到今年年初规模就已超过公募基金,三年多来增长高达37倍。

  竞争并非仅存在于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之间。2013年6月正式实施的新《证券投资基金法》打破了证券、保险、银行、基金、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使得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全面竞争时代。

  在券商资管内部,竞争也同样激烈。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券商资管不但比规模,比收益,比战略,并在各种创新的推动下百花齐放,凭借各自的优势逐渐差异化发展。

  前十家包揽半壁江山

  目前国内券商资产管理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谁能在变局中抢占市场,站稳脚跟,谁就能在未来大资管竞争中取胜。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五的是中信证券、申万宏源、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和华福证券,管理规模分别为1.15万亿、0.66万亿、0.56万亿、0.55万亿和0.51万亿。排名前10的还包括中信建投、中银国际、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公司、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招商证券,管理规模都超过3000亿。

  排名前十家券商资管业务总规模达到5.58万亿,占到整体规模的一半以上,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

  在资管总规模前10名单中,几乎都是大型券商,多年以来深耕资产管理业务。只有华福证券是一匹黑马,资管规模排名第五,和其自身体量及业绩并不相称。

  华福证券注册地为福州,注册资本5.5亿元。2015年上半年,华福证券营业收入为17.2亿元,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348%。而与其管理规模相近的国泰君安,上半年营收为223亿元,净利润为96.4亿元,是华福证券利润的9倍。

  有市场人士分析称,华福证券资管崛起与潜在并购方——兴业银行的“支持”有关,支持方式较多被猜测为华福证券以定向资管计划同兴业银行间开展的通道业务。今年3月份,还传出兴业银行收购华福证券的消息,后来兴业银行对此予以否认。但记者注意到,有消息称,兴业银行实际上早就持有华福证券60.35%股权,并且其中56%为代持。代持自2010年12月起。

  不过,由于定向业务不负有信息披露义务,因此尚无法直接证实华福证券较大部分的通道业务收入来自于同兴业银行的交易,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可能性较高。《投资者报》记者向华福证券求证,但直到记者截稿,未获得华福证券的正面回复。

  在主动管理规模方面,华泰证券和广发证券发展速度比较快。去年两家才刚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但短时间内,华泰证券和广发证券在主动管理产品规模方面已经超过老牌资管国泰君安资管公司。

  今年超八成正收益

  资产管理规模的大小与资产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大资管时代,各路金融机构都获得了进军资管业务的牌照,业绩更是成为制胜的重要法宝。今年经历了上半年的大涨,又遭遇了三季度的股灾,业绩好的券商投资能力凸显。

  Wind数据(数据截取范围:净值公布日期为10月20日-10月26日)显示,尽管经历了三季度的股市大跌,纳入统计的3816只券商集合产品,其中3215只产品实现了正收益,占比超过八成。

  其中,有60只产品业绩翻番,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山证券占据席位最多,各有7只产品;渤海证券和兴业资产管理公司其次,各有6只产品;再者是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太平洋证券、民生证券,分别有4只、4只和3只。

  排名前五的业绩更是了不得,净值上涨均超6倍,分别是广发资管瀚宇投资1号B、渤海分级定增宝8号B、东海骁龙2号B、华龙金智汇9号次级以及广发资管利欧投资1号B,涨幅分别是815%、758%、703%、627%以及612%。冠亚军分别出自广发证券和渤海证券。

  尽管整体业绩表现不错,但是仍有拖后腿的券商。亏损超过五成的产品就有9只。排名倒数前五的分别是渤海分级定增宝18号C、国信久立成长1号B、华龙金智汇24号B、海通季季升C、中信趋势轮动分级1号,亏损幅度分别为99.99%、73.7%、72.5%、98.8%、68.58%。

  渤海证券业绩分化最严重,既有6只产品业绩翻番,也有产品亏得血本无归。Wind数据显示,渤海证券分级定增宝18号C10月23日的净值只有0.0001元。

  资料显示,该产品分成三个级别,A级、B级和C级。推广资料介绍,A份额预期收益率为7.5%/年,在此基础上,根据该计划实际年化收益率情况享有浮动收益;夹层B份额预期的年化收益率为10%,在此基础上,根据该计划实际年化收益率情况享有浮动收益;劣后C份额享有扣除A级份额及B级份额应计收益后的剩余收益。资料显示,渤海定增宝18号投资范围包括投资于中新药业等定向增发的股票、现金管理类资产。但遗憾的是,中新药业定增价格未发先破,目前每股价格浮亏8元左右。

  战略模式分化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不同的券商选择了不同的战略模式。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综合性券商开展业务以资产管理部或资产管理子公司为主。目前国内已经成立15家资产管理公司,包括东方、海通、广发、国泰君安、光大、浙商、银河、兴业、招商、财通证券等。最新的消息是,渤海证券正在申请设立资产管理公司。

  这些综合型券商采取的战略无一不是打造全面的产业链条,包括债券型产品、股票型产品、混合型产品、FOF型产品、QDII产品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起混合型产品取代债券型产品,成为市场的新宠。受惠于股票质押、定向增发、打新股等业务在2014年的兴起,该类产品规模增长迅速:如国泰君安的君享质押宝、君享稳发,两款产品在2014年的管理规模合计达到83.66亿元,股票质押型的混合产品规模占国泰君安期末集合资产管理规模的30%以上。而广发证券、东海证券在定向增发领域涉猎颇深并受到市场认可。兴业证券鑫享首发系列产品专门为打新股设计,市场表现良好。

  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资管业务收入最高的是兴业证券14.76亿元,其次是国泰君安10.7亿元,排名第三的是申万宏源10.64亿元,接着是华泰证券8.84亿元。其中,兴业证券的资管业务收入是将兴业全球基金收入计算在内,剔除兴业全球基金的收入,兴业证券上半年实现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为4.51亿元。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型券商资管多元业务涉及的多部门利益冲突、合规冲突、监管限制等,是综合型券商资管发展中所须考虑和协调的因素。

  记者注意到,在产品设计上,成功设立的标准化集合产品,绝大多数都进行了结构化设计,产品通常以券商自有资金作为次级,或是券商承诺用自有资金提供一定的本金收益保障形式设立。相当多的产品是券商为某家机构量身定做,即针对机构的要求设计其所需的资管产品。

  由于在银行评级、研发能力以及营业部覆盖方面先天不足,中小券商则仍然选择通道和非标产品模式。模式之一是依托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股东背景大力发展通道业务,例如中银国际、华福证券、江海证券等,资产管理规模在2014年末跻身行业前十,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占总规模的95%。模式之二,是突出自己的主动管理能力、发行能力,拓展非标领域,例如恒泰证券、西藏同信、东吴证券等,目前所发行产品多为非标产品。

  三大业务此消彼长

  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不同类型资管业务的影响不尽相同。

  券商资管有三大主要业务:集合业务、定向业务、专项业务。产品类型从最初简单的股票型资产管理计划,逐渐发展形成了涵盖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量化对冲型、FOF型等多种产品序列,覆盖了风险收益水平由低至高的各类投资业务;此外,还有为高端和机构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各类产品。具有QDII业务资格的券商资管可以为客户发行海外投资产品,实现资产的跨境配置。

  具体而言,集合和专项计划增长强劲,定向资管增速放缓:截至2015年上半年,集合计划资产管理规模为1.2万亿元,较2014年增加5648亿元,环比增长率达86.16%;专项资产管理规模738亿元,较2014年增加357亿元,增长幅度达357.2%;定向资产管理规模89541亿元,较2014年增加17041亿元,增长23.5%。

  从总规模占比来看,定向资管占比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是一家独大,管理资产规模占总量的87%;专项资管计划虽然增长迅猛,但因基数小,资产规模仅占总量的1%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很大一部分来自银行委托业务,即规模巨大但收益率相对较薄弱的通道业务。由于收益比较薄弱,券商自2013年开始集中发力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但在股灾中,集合资产管理产品受影响最大。

  Wind数据显示,从发行节奏来看,2015年上半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发行数量一路上升,总共新成立产品2583只,月均发行量达430只,相比去年上半年月均发行量上升121只。然而受大盘震荡影响,6~9月份发行数量开始减少,发行数量分别是415只、341只、288只以及201只。未来券商如何提高抗风险能力成为最大的一个挑战。

  拓展新领域进展不一

  券商资管除了深耕集合资产管理、定向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这三大主要业务外,2013年6月1日新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为其打开了另一扇门,那就是公募基金。

  根据法规,证券公司、保险等资产管理机构可申请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2013年,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首家获得资格,截至上半年取得基金销售资格的券商达到7家,保险公司1家。

  截至2015年6月底,证券公司发行的公募基金共计14只,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365.34亿元。其中,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10只,规模329亿元。浙商证券资管和华融证券分别发行2只公募基金,山西证券也发行了1只公募基金。

  但也并非所有券商资管都对进军公募“感冒”。一位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我们现在做小集合,赚的钱并不少,何必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行公募产品,说实话很多时候发行公募产品是为银行等渠道打工。”

  除了进军公募领域,面对外部冲击,券商资管还尝试了很多创新举措。

  比如,出于监管维稳的需求,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长期激励机制迎来难得的政策和市场窗口期。根据监管层规定,员工持股计划可交由信托公司、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公司等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国泰君安、国信、招商、兴业、浙商、平安等众多券商迅速响应,推出相关的资产管理计划产品。

  券商资管创新多种多样。例如9月份,华泰证券联袂“京东白条”推出国内首单互联网消费金融ABS产品。9月15日,该产品甫一亮相便受到市场的追捧,8亿元额度一日就销售一空。

  为了满足投资者对于财富管理需求的多元化,华泰证券的保证金账户管理产品“华泰天天发”率先推出了T+0快速取现业务,首次使产品的功能可以真正接近、甚至替代保证金,随后多家券商也推出了该项业务。今年上半年,该产品管理规模增至696亿元,日取现额度提高至500万,再开行业先河。

  目前,券商资管在去通道、创新谋求转型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资产管理行业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大趋势下,券商资管的创新探索远未结束。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券商创新布局资管可以结合以下四个层面:在战略定位上,根据自身特色,差异化定位;在产品战略上,回归主动管理,开展产品创新;在渠道战略上,线上线下融合,全渠道资源整合;在组织战略上,人才价值重估,注重公司治理。

  《投资者报》记者 薛玉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