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印可与古人游
- 来源:收藏拍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内蒙古,收藏圈,小学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27 09:50
我襟怀古:
源于喜好治印,继而又收藏古印,研究古印,所谓刻印、藏印、论印。
早年曾在内蒙古一个小县城工作,因为喜好治印,治印都是使用篆字,记得在一个物资回收站的办公桌上,偶然发现一方“仁者寿”古铜印,人家是用来压发票上的,当时我以一两铜价,一毛六分钱将其买回来,爱不释手,那是我收藏到的第一方古铜印。
收藏圈子里有句话:不怕买贵了,就怕买假了。如何鉴赏古印,收藏到真的古印,至关重要。首先要到博物馆去看藏品,接触专家,或请人掌眼。观赏古印要亲自“上手”,这样你会感受真切;其二,多看、多听。鉴赏,是一个漫长学习过程,不同地区的坑口、锈色,以及不同时代的印文特征等。久而久之,炼就我们一双慧眼;其三,如何买到珍稀的古印,甚至是孤品,我们可以关注各大博物馆出版的藏印集,熟悉馆藏古印品种,了解稀缺品类……具备了知识,当你遇到古印时就会有的放矢。当藏品研究有所发现时,吾心悸动,可能这就是收藏的最大乐趣。收藏是人找物,也有时是物找人,有许多故事。“金石有声,不考不鸣”、“思接千载,我与古人对话”、“亲见古人经典”,“物是主,身是客。”是我的收藏体会。
人生至少该有一种追求,为了它而忘却自己,不求结果,只求在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你。收藏,让你永远是小学生。
藏印图解:
(1)战国三晋双觿钮私玺孤品
印文“王生余”,战国三晋私玺。纵2.4厘米、横0.8厘米、通高4.0厘米。长方形印面,青铜质,双觿形印钮。朱文三字直读,印文作大篆。此玺有穿孔,位置由顶端穿入再由印体侧面穿出,佩戴时觿形钮向下。《说文》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从角,巂声。”觿乃角状,尖锐末端是古人用来分解绳结。查阅相关资料,见故宫博物院藏有“长生囗”、“韩生囗”两方,均为觿钮,不过其觿都是从右侧一面弯出,所谓单觿钮。此玺印面尺寸及穿孔形制等与故宫藏品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其钮作双觿,向左右两侧弯出,一侧稍大,一侧稍小,作双觿钮形制的同类印,此为目前首见。一方珍稀的战国“双觿钮”小玺的发现,它真实地告诉了我们“双觿钮”的存在。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看到。此战国双觿钮的新发现,也添列觿钮玺印的新品类。
(2)西汉“段宣私譣”穿带三面印孤品的相关看法
七八年前我在徐州巧遇此印,看到的当时心里就明了它是一件宝贝将其收入,但没有想到它却如此珍贵,引发了当代印学权威人士的关注。
印面纵、横:2.1厘米、厚度:0.7厘米。两面印文分别为“段宣私譣”、“段长孙”,在印体侧面还有小印“段宣”。此印珍贵处是印面文字中“段宣”(姓名)后面见有“私譣”二字,这种称谓于汉代私印中首次发现。
叶其峰先生编著《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历代私印印文标准品目录”一节,汉代私印自铭称谓:“×××信”、“×××印”、“××之印”、“××私印”、“××印信”、“××信印”共计六种,囊括了汉代私印称谓的全部。而笔者介绍的是“私譣”则不在范围之列。为此,本人撰写小文“我问段宣何谓‘譣’?”
发表在《书法导报》文中指出:《说文》譣:“问也。从言,僉声。”问:《段注》:“譣训问,谓按问,与试验、应验意近。”而“验”应是其后续发展。再作联想“譣”是否通“檢”,《说文》檢:“书署也。从木,僉声。”文意是封书题签,有封檢的含义。显然,我撰写小文求助知晓者解惑。
小文发表后引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玺印专家叶其峰先生关注,他在《书法导报》发表专文“试释‘段宣私譣’”,叶先生指出:“古譣与检通,《汉书·食货志下》‘考检厥实’之检读譣(验)可证。检,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就是封缄。”文章中认为“今见的封泥,是古人在置物容器或包裹绳结处加封的实物。封泥钤盖的均是官印或姓名印,未见署检的印章。正因此,‘段宣私譣’倍觉珍贵。署譣(检)的汉印至今仍是孤例。”
2011年11月,我赴杭州参加“第三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在《论文集》中,我见到王人聪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当代印学专家)撰写“大风堂藏‘段宣私譣’印考释”,现将其文章摘录于此。“‘段宣私譣’印,除了作为穿带三面印的特点较为罕见而显得珍贵之外,更重要的是印文中‘私譣’二字的私印称谓,这在传世的汉代私印中是前所未见的孤例,极具学术价值。”王人聪先生认为:“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汉代私印中更有将玺印直接称为‘信’的,如满城汉墓1号墓出土的两方玉印,一方印文刻‘信’字,另一方刻‘私信’二字,这两方印可作为‘私譣’与‘私信’的佐证。更可作为将‘段宣私譣’释为‘段宣私信’的佳证。”王人聪先生特别指出这方‘段宣私譣”印的学术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穿带三面印极为罕见,此印的发现充实了西汉私印在形制方面的内容。2.为古代玺印的称谓,增添了称‘譣’的新例。3.为说明古代玺印的性质是凭信物,在印文上又增加了一个实例。4.为段玉裁关于‘譣’为‘验’的本字说,提供了西汉时期的实物例证,对于训诂学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由以上四点,已足以说明此印为稀世之珍,弥足珍贵。”
自汉代以来,出土汉印不计其数,“段宣私譣”仅一字之差,有如此重要的学术价值,莫怪引发当代印学专家如此重视。
(3)新发现西汉“夏骑”烙马印
烙马印自战国以来用于烙马所专用,形体硕大,遗存稀少,属于官印。莫倩烙马印馆藏情况:1“日庚都萃车马”(日本东京有邻馆藏)、2“灵丘骑马”此印蜕由上海朵云轩提供,实物藏处不清、3“邞駘”、4“曲革”(故宫博物院藏)、5“常骑”、6“遒侯骑马”(上海博物馆藏)。
新发现“夏骑”烙马印应是目前所见的第7方。此印纵8.5厘米、横7.2厘米、通高6.5厘米、重达530克。印面略呈长方形,无边栏,印体硕大,是目前所见西汉烙马印中最大的一方。
笔者考证烙马印时代由战国、秦朝至西汉末,大致由公元前475至公元前8年,约在五百年间的延续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笔者从时代先后、印文字数、字形特点作梳理,总结出几点看法:1印文由“六字”—“四字”—“两字”印文由多字向少字发展、2印文篆体由“大篆”—“小篆与汉篆之间”—“汉篆”演变。“夏骑”烙马印文中“夏”为“夏丘”古地名,夏丘县(国)即今安徽省泗水县东。“骑”为“骑马”(官职),“夏骑”应是“夏丘骑马”之省略,与上面朵云轩介绍的“灵丘骑马”相类。在汉代官印中“省略”印文,常见有地名或官职。拙文“新发现‘夏骑’烙马印及其他”收录《第3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
(4)西汉银龟官印经典“裨将军印”
“裨将军印”时代西汉、银质、龟钮。纵、横各2.4厘米,通高2.3厘米。图1为实物照片,图2为印蜕。《说文》“裨”:接益也。从衣卑声。《颜师古注》:“裨。助也,相副助也。”裨,含有裨补,副、偏意。“裨将”即为副将,也泛称之为将军。专任一方的将领。
在汉代,龟钮官印是高级官吏佩戴的纽式。当时的高官为什么要用龟形做印钮?《汉旧仪》中解释说:“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抱甲负文”说的是龟的腹部似盔甲,背部似文字(天书),引申为能文能武,德才兼备之意,这里也暗喻选用优秀的人才才能达到胜任仕途人员的标准。则“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更是古人的深刻寓意。龟钮印于今天也给我们许多启示。
几十年的收藏生涯,银龟官印经手十几方,如此精美的极为少见。此印说时代、价值、稀少程度,都是一品难求。
(5)珍稀的金代三方纸币用官印印
此印纵4.3厘米,横3.3厘米,通高5.5厘米。长方形印面,无边栏,橛钮,质料青铜。印文竖式,字形宋楷体。隆安府,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即今吉林省农安县,辽时称黄龙府,金改称隆安府。金地方设置路、府、州、县。隆安府,即金时的北方政治军事重镇。
此印纵4.8厘米,横3.0厘米,通高4.5厘米。形制同前。见《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金朝“南京”、“南京路”,既今河南开封市。
此印纵4.5厘米、横2.6厘米、通高4.6厘米。形制同前。印文中“合同”二字为合体,笔画中“一”、“口”结构共用。见《金史食货三》:“天兴二年(公元1233)十月印‘天兴宝会’于蔡州。自壹钱至肆钱四等,同见银流转,不数月国亡。”
我国纸币“交子”,北宋初四川地区民间产生,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流通的纸币。“交子”,史文皆云“私为券,谓之交子”。“交”则为交合,两者接触和交换,“子”大概为蜀地方言。有关“合同”见《周礼·秋官·朝士》:“判书”《疏》:“云判,半分而合者,即质剂传别分支合同,两家各得其一者也”。据此分析,“合同”乃半分而合,会合对同。含有勘合与验证作用,为一式而分执的凭证。由此推断“交子”、“合同”与“合同印”,应该是相互关联,衍生发展,形成了纸币与纸币上使用的“合同”印,纸币后来由官府参与管理,使“合同”印成为了官用合同印。
有关纸币上使用“合同”类型官印,目前仅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方“壹贯被合同”,罗福颐先生在《古玺印概论》:“是南宋时印于‘会子’(一种纸币)背面上用的。”此印为目前资料中介绍的纸币用合同类型官印第一例,也是所见的唯一一例。可见纸币上使用“合同”官印的稀缺程度。
(6)元末农民起义军韩林儿官印“德义库记”
历代官印流变,以元末韩林儿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官印“德义库记”最为奇特,对其形制、印文、莲花八瓣形作印面,为历朝历代所未见,于印学一系,可视为千古珍奇之官印。
“德义库记”直径6厘米、通高6.5厘米,板状钮,质料青铜。印面中间有正方形方框,方框四周与莲花八瓣形边栏之间夹有草龙纹作装饰。方框内区凿刻楷书体“德义库记”,四字作阳文。印背印钮左侧凿款“龙凤二年正月□日造”(公元1356),正中为“上”,右侧“亳州之军德义库”字样。据考:“至正十五年春(公元1355),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安徽亳州立为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据印背凿款,可知此官印为立国之初于亳州所铸。
韩林儿,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河北栾城人,祖辈因从事白莲教活动被徙永年……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遣廖永忠接韩林儿至应天(江苏南京),途经瓜步(江苏六合县南瓜埠),沉之江中,宋亡。韩林儿政权前后仅十一年。作为农民起义军的一方政权官印,如此独特的形制,从印学研究、史学意义看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文:孙家潭 图: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