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经济已处于新常态之中,但同时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
就像孕育生命,有痛苦,但新的希望也即将到来。在这种时候,我们不能让注意力都集中在疼痛上,那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让疼痛的感觉更加明显。
就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向更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变,服务行业已逐渐替代传统产业的地位。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发展,取代了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行业。同时,今年中国大城市的失业率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就业情况稳步提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经济增速,在物价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居民消费能力增强。
会“硬着陆”吗?
有很多人在担忧,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我觉得这个担心倒是大可不必,因为中国的经济总体趋势还是平稳的,有一点波动也是在可控范围之内。但是要想中国经济全面好转,恢复之前的迅猛增长,也很有难度,这其中涉及到了许多综合因素。
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但是在国家扶持的政策下,新的增长点也在显现,在世界新一轮经济博弈中,如果这些增长点能够突变成为支柱产业,中国可能会超越其他国家。
我们应当理性并全面地看待经济发展,用综合的指标去衡量,忽略数量看重质量,忽略速度重视效率。我们不能紧盯着某些数字不放,而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老百姓的幸福感,只要能保证充足的就业机会、生态环境,哪怕经济增速有波动,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至于“硬着陆”,我认为看待经济下行风险,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明白,经济发展不是闪电战,而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看它的整齐趋势,短期看来也许某一时期经济指标在下行,但实际上他的大走势是在向上的。
第二点,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出现问题,并不能代表整体,一个点的问题,是可控的,不能以点概面,对全国形势做出误判。
只要能认清形势,把出现的问题及时控制住,防止扩散,中国经济是不会“硬着陆”的。
中国经济如何再次起飞?
目前来说,中国最需要的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以利于走得更稳更远。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我认为,要想中国经济再次出现腾飞,国家经济政策的帮扶必不可少,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重现巨大活力的希望,就在于市场化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之前有专家提出要“推出大规模振兴民营经济计划”,我认为这是可行的。就现在的经济情况来看,很有必要再搞一次这样的宏观刺激计划,有方向有目标地调整民营经济,通过刺激民营经济的活力,重振实体经济,引导社会资本重新回到经济发展的循环圈里面,而不要总盯着股市、黄金那点有限的投资品。我们需要摆脱传统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想方设法调动社会经济资源改善国内市场信心和氛围。
我们一直在提倡技术创新,因为这属于有效投资,能带来丰厚回报。除此之外,还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城镇化建设等方面,都很适合投资。只要是有效投资,就能让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增加收入,最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速。
现在,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地方融资平台,不管其信用资质如何,只要投资者认可这个债由政府兜底,肯定会被资金横扫并且评级不低。产生这种“资产配置荒”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实体层面缺乏好的创新和好的赚钱项目。此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明确表示,持续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仍是促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下一步还要打通金融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的渠道。
从改革中获取增长力
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问题,通过结构调整,产能过剩、无效投资等问题相继暴露。另一方面,投资者由于不看好未来市场,所以投资信心不足,即使有大量社会资本,也不愿意投入实业。现在楼市股市都下跌,再加上人民币汇率贬值,于是社会资本都争相流到境外。
其实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还是有保障的,拥有长期增长的可能性。而要改变目前的局面,关键是放开市场,推动改革,让市场看到信心,让愿意投入的资本开始投入市场,并发芽生根。
中国经济要想有起色,必须找到新的支柱行业,保证未来五年6.5%的年增长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那这个支柱产业是什么,这是很难预测的,必须由市场来判断。政府鼓励青年人创业,其实也是希望能从中产生未来的支柱产业。当然,创业和创新并不一定就是从无到有,像华为、海尔、联想、小米等企业,都是市场打磨出来的,他们现在是支柱,未来也是,中国还需要更多这样的企业。
这时候就需要对金融行业进行改革。首先,我认为就是要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机构进入金融市场,允许民营银行;其次要放开市场,包括利率、汇率、国债收益率等,让市场在价格机制上发挥决定性作用;之后是加强和创新金融监管。如果金融改革成功,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是很大的,虽然不会出现以前的经济增长大飞跃,但会进入一个健康稳定的新常态。
从国家层面来看,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虽然可能只有5%-7%,但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加大,增量反而更大。从创新角度来看,升级速度加快,创新的压力变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提高,整体上将会提升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情况;而从个人层面看,人均收入不断增长,消费将进一步改善,在家电、通讯交通、养老旅游、金融产品这几大领域的消费会大幅提高,资金流动变得更活跃。未来消费占GDP80%时的景象,十分值得我们期待。
文|葛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