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澳門工廈活化政策的修訂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澳門,政府,政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4 15:44
寸土寸金的澳門,為了能將土地的利用價值最大化,更需要在鱗次節比的高樓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工業大廈也不例外。澳門工業大廈主要集中在北區、南區和青洲一带。這些工業大廈的建築時間已經有一段歷史,早在80年代中期澳門的工業發展就達到鼎盛時期,當時是澳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後來隨著賭權的開放,經濟的轉型,澳門的工業逐漸沒落,鼎盛時期所建立的工業大廈自然也就成為了半空置的大樓。
在2011年年初,政府推出了“工廈活化”政策的試運行,試圖透過工廈活化,促進發展商或工廈業主改建工業大廈,提高工廈的利用率。政府提倡工廈活化是件很好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政策推出後,反應未見踴躍,申請數量和成功活化的大廈並不多。那麼,澳門的工廈活化該如何發展呢?政府所提倡的工廈活化政策是該繼續前進還是倒退?
本刊今期邀請了澳門工聯副理事長李振宇,時事評論員梁啟賢,本地建築師呂澤強及中原地產董事何兆恆,一起探討如下議題:澳門自推出工廈活化政策後,相關發展停滯不前,該政策對本澳持續發展是否正面?活化工廈應該以原建築改造為主還是需拆除重建?對政府、業主和全澳市民而言各有哪些困難?當下工廈倡議文創等多種產業發展,工廈的活化能否真正的幫助其發展?該類產業進駐工廈會帶來的風險與挑戰?以及有關工廈活化的相關政策,有哪些方面需要檢視……
工廈活化尚未見實際的成效
由於澳門旅遊業和地產業的快速發展,進入90年代後,澳門工業的增長速度逐漸下降,甚至出現連年負增長,不少本地企業將部分工序及有關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內地,在澳門本地生產總值中,工業的比重也明顯下降,工業已不再是澳門最大的支柱產業。在此種情況下,工廈的使用率也就降低了,作為商業寫字樓,工廈太過於老舊,格局也不適用,作為住宅,工廈更是欠缺很多必要的條件。政府提出工廈活化政策後,卻並沒有看到很多成功活化的案例,那麼,澳門當下的活化政策是何種局面?該政策對本澳持續發展是否正面?
澳門工聯副理事長李振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政府推出工廈活化措施的初衷是通過將本澳長期空置的工業大廈改造成住宅單位,在更加有效利用本澳土地資源及改善社區環境的基礎上,為本澳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置業選擇,有助於緩解本澳住宅樓宇供應不足及樓價過高的問題。從政府的出發點看,該政策的出臺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但該措施出臺之後遇冷,社會上批評聲音不斷,暗示該措施並沒有得到社會各界充分的認同和支持。不過,工廈活化措施經過四年多的運行,政府已經收集到了大量的數據,正在對該項政策進行檢討,研究如何完善相關措施,可能會推出後續改進計劃,因此現在對該政策對本澳持續發展是否正面進行評論為時尚早。其實,政府出臺的每一項民生措施,其服務的對象都是本澳居民。因此,評判一項民生措施是否成功、正面與否,關鍵是要看該措施實施的效果如何,看社會如何評價,而不是看某個個人或某個團體的論斷。如果廣大的澳門居民對政府的民生措施滿意、認同的話,那麼這項措施就是成功的、正面的。如果大多數澳門居民不認同政府的民生措施、批評多於表揚的話,那麼政府就應該及時反思,看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傾聽民聲,吸取民意,完善措施,使其符合社會實際需求。
時事評論員梁啟賢則認為沒到很正面的程度,他說:“起碼在我的觀察範圍中,很少有這些活化的工程進行,反而香港會有一些類似的工程在做。例如將南區的工廠大廈變成酒店,但本澳並沒有這種工程出現,當然可能有些是民間自發的活化,我看到很多大廈都改變了用途,變成了一些聚會的場地、體育場地,像室內足球,甚至是一些創作室也有,甚至改變成教會、社會服務中心等等都有,當然這可能是民間自己發揮的創意。”在他看來,政府推出活化政策後,並沒有繼續的跟進,政府沒有刻意去鼓勵做這個事情,但是如果有相關的改動,也不會去進行太多的規管。
本地建築師呂澤強同樣認為澳門當下的工廈活化至今來說都沒什麼熱烈反應。他分析指出,工廈活化會涉及很多方面,例如業權問題,補償金錢的問題,所以儘管政府推出這個計劃已有兩三年,但是只有十一間工廈將會拆掉重建,也有一些規模小一點的建成一些設計中心。澳門工業大廈主要都是70、80年代建成的,至今已經是超過三十年了,所以這些大廈結構的老化是比其他大廈老化程度快,未來如何合理利用工廈是值得仔細探討和研究的。
中原地產董事何兆恆覺得工廈活化是一個很正面的標題,但是內容和細則是值得大家去仔細研究的。他說:“活化工廈的目標就是希望為城市帶來一些空間、可以讓更多人去使用。但是這些空間的目標是給什麼人使用呢?當時政府提出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希望可以緩解一些住宅供應量不足的情況,但似乎到今天能夠批到成為住宅的項目都屈指可數。第二個就是類似香港的活化工廈的計劃,可以令一些未必能付得起高額租金但卻需要很大地方的行業,如創作、音樂、設計需要舞臺、培訓室等大地方的行業,活化工廈的成效是希望可以協助這些行業的運營。這些行業也是希望工業大廈是乾淨的,在門面管理各方面都做好些。但似乎澳門工業大廈的管理都像舊式的工廠大廈、倉庫為主,一些配套稍微好一點的工業大廈似乎是沒有的,這些也導致澳門工廈活化政策幾乎少有人詢問。
無可否認的是,政府推出工廈活化政策是為了改善澳門的工廈現狀,希望能讓這些老舊的工廈得到新的發展,既避免浪費了工廈的現有資源,也讓其他需要有空間發展的行業能夠物盡其用,為工廈注入新的血液。無奈政策推出後,由於各方面的缺失,導致政策停滯不前,實屬遺憾。
工廈改造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工業大廈的活化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拆除整座工廈全部重建,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建造完全符合現實要求的大廈,卻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如何爭取整個大廈業主同意,加上建造工期費用、時長,這種方式的改造並非易事。另一種活化方式是以原建築進行整修,可以減少改造的成本和時間,但大多數工業大廈過於陳舊,格局也並非適用於普通用途,因此也會存在改造的阻力。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如何平衡政府、業主和租戶需求才能達到利益的均衡?
澳門工聯副理事長李振宇對此表示,工廈改造以誰人的利益為依據不是能夠簡簡單單的一言以蔽之的。工廈改造涉及到的利益方眾多,包括政府、業主、投資人、澳門居民以及眾多以工廈為生存空間的企業、團體等。政府在推行工廈活化措施時應該兼顧各方利益,不能厚此薄彼,以免產生非議。政府可以在確保公共利益的基礎上,針對各利益相關方出臺一定優惠措施,使各方都能從工廈活化計劃中得到發展,從而提高各個利益方參與工廈活化計劃的積極性,促使該計劃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對於舊工廈是否可以改住宅需要視情況而定。本澳納入活化計劃的工業大廈大約有九十幢,其中四十幢的樓齡超過三十年,而不少的工業大廈仍是五層高的舊式樓宇,對於這部分工廈是否能夠改建成住宅需要謹慎,既要衡量改造成本,又要考慮未來的市場需求。其實,政府應該首先對納入活化計劃的工業大廈的建築結構的安全性進行評估,篩選出適宜改造成住宅的工廈,對於不宜改成住宅的工廈可以探討改造成其他用途。過去,工廈曾因環境、硬體、外觀均不及商業大廈理想,不受外資企業的歡迎,需求甚低,因而很少有地產代理工業大廈。但政府首次透露工業大廈活化計劃後,工業大廈的業主就有加租的意欲,而原本有意出售的業主也馬上封盤,待價而沽。政府的一個訊息影響了整個工廈的市況。自從政府推出工廈活化措施後,本澳工廈的售價及租金,一路飆升。政府應在出臺工廈活化政策的同時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抑制政策出臺後可能出現的各種負面效應,降低該政策對社會產生的不利影響。
時事評論員梁啟賢對於活化工廈中的利益分配也有自己的看法,通常坊間質疑政府直接收購工廈改造可能會被人以天價出價,這對政府來說並不公平。要尋求平衡的解決方式,可以通過成立一些半官方機構幫政府完成,這種情況在香港就很普遍。澳門政府會不會和現成的一些民間機構合作,去資助此類機構收購工廈進行活化呢?很多商人或者發展商認為這個計劃對他們來講並不吸引,也就是目前在澳門從事相關活化工作的私人投資者不多,起碼少於香港。如果政府能尋求很好的方式,那麼工廈活化也會吸引很多投資者,甚至業主自行選擇工業活化,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本地建築師呂澤強直言,在澳門來講,這些工業大廈等房地產、物業都是私有的財產,政府只能出臺一些政策而不能像一些地區一樣強制要求業主將大廈用於做什麼,因為私有財產擁有者也會考慮是否能有顯著收益。但是活化工廈對整個社會來講,對整個經濟發展都有影響的。若工廈業主或者租工廈做文化創意產業人士,得到政府某方面的輔助的話,雙方在利益上能達到平衡,而且整體上講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有利,政府可嘗試能以補貼的政策或者某一些稅務的優惠去做一些鼓勵。
中原地產董事何兆恆認為整個活化的過程還是有很大困難的。香港房地產相對成熟和公平,終究是案例多,一個月的工業大廈的成交量可能等於澳門兩三年的,所以澳門活化的案例遠遠不及。香港早年的紡織業、印刷業是很普遍的,工廈有商場讓工人們下班後去吃飯和散步,所以並不是說工業大廈一定是很髒很糟糕的。參考香港的話,有八成的業權就可以作為一個強拍,而且他們很公道,即便是住宅也有這樣一個機制。香港工廈活化已形成公平且成熟的機制,無論在融資市場還是政府協助上都是很公開透明的,沒有人可以很低價成交。澳門的城市規劃錯綜複雜,沒有工業區,四處都是住宅、工業、酒店混在一起,所以如果說政府規管工業大廈去建什麼的話,其實是可以在城市規劃裡寫得很清楚,某一塊地是用於商業、酒店、住宅、寫字樓還是工業,這都是可以規劃的。
政府的每一個既定政策,從來都是有支持也有反對,利益均霑向來都是難上加難,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沒辦法每個人都受益,政府能做到的唯有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參考,去盡可能的平衡。對於活化工廈也一樣,畢竟活化的初衷是好的,如何順利的進行工廈活化,仍有很大的探究空間。
創意工廈發展的可行性
與澳門相比,香港工業的發展似乎也有同樣的軌跡,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隨著工業的起飛而急速成長,但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傳統製造業北移內地,不少私人工業大廈空置率偏高,浪費土地資源。而香港政府2009年10月宣佈一系列活化工廈措施,自2010年4月1日起實施,其間曾推出優化安排,2011年中期檢討時,政府亦宣佈延長申請限期至2016年3月31日,可見香港工廈活化政策的成功。香港工廈活化之後,不少用來發展文化、藝術等創意產業,那麼澳門的工廈是否適合發展此類產業呢?工廈的活化能否真正的幫助其發展?該類產業進駐工廈又會帶來哪些風險與挑戰?
澳門工聯副理事長李振宇表示,本澳政府推出工廈活化措施的本意是充分利用本澳有限的土地資源,為居民提供購房置業的多元化選擇,而不是為了促進工廈內文創產業的發展。但政府推出的工廈活化措施卻間接地對文創等多種產業產生了影響。文創等產業進駐工廈主要看中了工廈的兩點,一是工廈能夠提供其所需的空間,二是工廈的管理費及租金相對來說便宜很多。但自本澳工廈活化措施推出以來,本澳工廈的售價及租金一路上揚,業主加租及不續租的情況時有發生,令眾多文創等相關產業人士苦不堪言。政府若有心幫助文創等產業的發展,就應該對工廈活化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完善,提供相應的優惠和鼓勵措施,使之能夠切實促進文創產業的發展。本澳欲發展適度多元化經濟,文化及創意產業應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與本澳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城市發展定位也是相符的,政府應加大對該產業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優惠措施。對於文創產業從業人員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合適的生存空間,工廈由於空間大、自由度高、管理方式靈活及租金便宜等特點,十分適合文創產業的發展。正如香港的工廈活化措施將促進文創產業的發展作為目標一樣,本澳政府也可在工廈活化計劃中增加對文創產業的扶持。不過,文創產業進駐工廈可能會帶來監管上的困難,如安全、消防、噪音、衛生等等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加強法律法規方面的完善與建設,修補工廈管理方面的漏洞,同時在制度上加強對文創產業的引導,使其在合法、有序的環境下發展。
時事評論員梁啟賢介紹了香港的幾個工廈活化的成功案例。他表示澳門政府很好,推出文創基金,但除了錢以外業界更加需要的是地方。參考香港文創事業的例子,香港馬會有一些工廈的活化計劃,翻新再出租給一些藝術家,這就很成功,對於工廈而言帶來了新的人流量和入駐率,同時對於創意產業的發展是個不小的推動,這些香港的例子可以供澳門政府參考。反觀澳門政府似乎並沒有大力的推行這方面工作,比如收購一些工廈,將它們活化變成一些創作村或者社會服務點,用來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至於這類產業進駐之後對於工廈帶來的挑戰,應該不會太大,只需租金方面的調整而已,之前澳門也有出現過因為業主漲租而導致一些創意工作室到處搬遷的情況,這個是需要各方面去平衡的,對於工廈本身而已,則不會帶來很多風險。
本地建築師呂澤強非常肯定創意產業在工廈中發展,他說:“就我所知近幾年就起碼有超過四間五六層高的工業大廈有一部分用做文化創意產業的設計室或者中心,工廈空間對於這些產業來說上是比較有利的。有一些社團特別需要大空間,例如電影或是話劇團,都會在工廈租一些地方來做他們的會址。而且澳門的製造業越來越少,加促這些工廈轉型其他產業。”至於活化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他認為工廈是適合做文化創意產業的,如果將工廈改為住宅的話,由於這些工廈部分都是集中在被規劃成工業區的北區,是,將其改建成為住宅的話,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講,會讓那個區人口密度突然間增加了,令規劃上出現一些問題。反而把工廈活化為一些文化創意產業的孵化點或者是設計室甚至是一些服務業的寫字樓等,不失為一個較為合理的方式。澳門是有條件發展創意工廈的,它的教育水準算是比較高,而且又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畢竟文化創意產業是需要很多文化背景不一樣的人交流或者進行創意的碰撞等等,可以相信,有好的發展勢頭配合好的發展硬體設施,完全有建立創意大廈的可能性。
中原地產董事何兆恆則認為,其實現在澳門的工業大廈的成交比較少,從今年或者上一年年末開始,澳門的樓價和物業市場的交投相對都是比較淡靜,今年的工廈成交只有十二宗,這是一個相當低的數字。由於工廈的面積相對比較大,作為一個買賣來講,它的困難就比較大、門檻就會比較高,這是令工廈目前交投比較低的因素之一。但對於租賃來說,工廈還是有一定的需求的,但並不是非常的合適文創之類的發展。目前市場上一些大廈本身有一些先天性的缺陷,並不適合進行改造,所以現在是盡量幫此類需求者尋找,但是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當然他們最希望是政府在活化工廈方面能提供多一些的幫助,至於很多人擔心政府若進行收購改造再收取租金,是一種牟利方式,這種擔心是完全不必要的。澳門資源豐富,是絕對有條件在工廈中發展創業產業的。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很有創意的玩法,有賽車、足球、槍械什麼的,很多工業大廈像主題公園一樣,什麼都可以玩。
香港的活化工廈計劃實施至今約5年,成功的改造了一批舊工廈,打造了類似的創意大廈,台灣也有相同的改造,他們通過官辦民營的方式來進行改造,例如台灣高雄把一些陳年的酒廠改造成一些藝術村,保留了當地歷史的特色。雖然澳門的工廠大廈沒有很美,但是也見證了澳門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工業化的歷程,也是一種工業化的象徵,值得社會各界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些曾經輝煌過的建築,打造屬於澳門特色的工廈活化路徑。
為工廈活化政策出謀劃策
自2011年4月12日推出工廈活化措施至今已有四年半的時間,政府曾稱需要更多數據以瞭解措施成效,並於2012年4月延長措施試行期一年,至今已過了三年多,仍未見到任何相關的改進措施出臺,相關政策仍停留在初始階段。既然澳門的工廈值得去改造,那麼該如何檢視本澳的工廈活化政策?工廈活化又該如何發展?對此,受訪者也提出了他們自己的建議。
澳門工聯副理事長李振宇首先建議政府應盡快檢討措施實施以來的成效,根據所收集到的數據評估措施效果,及時優化完善,為該措施今後的發展指明方向。其次工廈活化措施在出臺之前是否進行過充分的市場調研?例如工廈活化措施有兩個硬性指標:第一,工廈若拆後重建成住宅樓宇,則須保證實用面積不超過60平方米的細單位應佔住宅總單位數至少7成或以上;第二,所有細單位的建築面積總和須占整個項目住宅單位總建築面積一半或以上。這兩個指標既是針對工廈業主的硬性規定,又是對本澳未來房地產市場需求的預期判斷。但政府推出的工廈活化措施卻將絕大多數住宅單位的面積限定在60平米以下的細單位,與市場需求似乎不符。第三本澳推出的工廈活化措施內容過於單一,只能改造成住宅單位。本澳政府可以借鑒香港工廈活化經驗,優化工廈活化政策,豐富措施內容,容納更多元、更有效的活化。可以根據工廈的實際情況,調整工廈的改造方向,如可以改造成供商業、教育服務及文創產業等使用的場所,以增加活化措施的社會吸引力和支持度。第四,政府可以優化工廈活化政策,如可以研究分層改建的可行性,讓不能達成共識的工廈申請分層改建,改變用途。另外,工廈活化政策門檻高,落實難度大,投資效益低。其實,本澳工廈活化措施沒有提供相關的鼓勵和優惠措施,僅僅是申請流程上的加快,而這對投資人來說並沒有多少吸引力。政府可以出臺相關的鼓勵和優惠措施,讓業主主動投入到工廈活化計劃中來,加快工廈活化的速度。
時事評論員梁啟賢提出如果政府肯和一些民間機構合作,出資收購一些工廈,再將其活化,然後交給一些社會服務機構或者是一些文創產業,此類舉措對澳門的文化創意更加有益,比直接給資金的用處更加大。政府跟民間機構合作,可以進行一些長遠的規劃,比如說一座大廈是應該做社會企業還是文創又或者是一些社會服務機構的寫字樓?也可以將一些不同的社會服務部門的總部或者是中央行政部門搬進改造後的舊工廈中,可以帶動舊區的發展,帶領整個片區的活化。
本地建築師呂澤強則建議借鏡香港觀塘工業大廈改建和重建成一些商業貿易中心,令觀塘這個區從以前的工業區轉化為商業貿易中心。呂澤強說:“澳門工廈活化在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講,可能是需要有一個全局觀一點的策略,例如這些工廈主要集中在哪個位置,活化往哪個方向發展,是朝向文化創意產業還是朝向商貿,從而讓那一區由工業區逐漸活化為另一種區域。城市規劃要有一個目標,而不是零散的這家工廈做這個、那家工廈做那個,對一個城市整體上帶來一個很突兀的形象的。”
中原地產董事何兆恆對工廈活化有不同的提議,他憑藉多年的房產從業經驗提出,工廈活化這方面,要盡快弄好收購法,完善收購法例,才能更容易去更新。同時工業大廈的面積需要縮小,目前一個單位隨隨便便都是一萬呎,但是實際上很多租戶只需要一千呎的面積足已,如果將工廈面積縮小,對於想要購買或者租借商戶的人來說是很好的。現下有的工廈會將一個單位分割成幾個,如此一來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這種改造不太符合消防法例,拿牌照的時候也難。政府應該出一些法例,制定合乎的手續,完善各種不合乎的情況後,也有利於工廈在市面的流通和自由運作。政府應該把過去守舊的條例更新,讓把工廈面積分小成為可能,像一張白紙如果用不完就撕開變成兩半,這是很正常的,只要是符合消防的話就應該允許它實行。
澳門的舊工廈其實還是一塊沒有被開發的風水寶地,澳門土地資源稀缺,寸金尺土。舊工廈可以開拓自己的新天地,也將會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政府推出活化工廈多時,但成效不彰,更甚至出現間接推高租金的情況。希望政府檢討政策方向,完善滯後法律,參考香港成功經驗,規劃好日後的發展藍圖,合理規劃舊工廈的發展狀況,讓舊工廈成為新城規劃中的一部分。
結論:舊工廈也可以煥發新魅力
繁華、現代、時尚、快節奏、國際化……這是澳門在許多人心目中的印象。沒錯,對於豪華精美的各大酒店來說,這些是這座城市的一面,但並不是全部。除了高樓大廈外,還有很多老舊建築,他們見證了澳門的發展歷史,時至今日,不該被遺忘,而舊工廈也是這些老建築的一部分。這些老建築,曾經是歷史和時間打磨出的城市特有面貌,澳門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數十年間,它們也曾迷失。如何讓舊工廈獲得新生,煥發新魅力,物盡其用才是工廈活化的最終目標。
在本期的時事辯論中,來自澳門工聯副理事長李振宇,時事評論員梁啟賢,本地建築師呂澤強及中原地產董事何兆恆四位受訪者,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在分析當下的活化政策對本澳持續發展是否正面這個問題中,李振宇表示,政府推出工廈活化措施有效利用本澳土地資源及改善社區環境的基礎上,為本澳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置業選擇,從政府的出發點看,該政策的出臺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但該措施出臺之後遇冷,社會上批評聲音不斷,暗示該措施並沒有得到社會各界充分的認同和支持。梁啟賢則認為沒到很正面的程度,建築師呂澤強同樣認為澳門當下的工廈活化至今來說都沒什麼熱烈反應,中原地產董事何兆恆覺得工廈活化是一個很正面的標題,但是內容和細則是值得大家去仔細研究的。對於工廈活化中該平衡誰的利益,各個受訪者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李振宇表示工廈改造以誰人的利益為依據不是能夠簡簡單單的以一言以蔽之的。工廈改造涉及到的利益方眾多,包括政府、業主、投資人、澳門居民以及眾多以工廈為生存空間的企業、團體等。梁啟賢提出如果政府直接去收購工廈改造的話就可能會被人以天價出價,這對政府來說並不公平,但可以通過成立一些半官方機構幫政府完成。呂澤強分析指出工廈活化會涉及很多方面,例如業權問題,或者說工廈轉換的時候會涉及到補償金錢的問題。中原地產董事何兆恆認為整個活化的過程還是有很大困難的。那麼澳門是否有條件發展創意大廈呢?李振宇表示,政府推出工廈活化措施的本意是充分利用本澳有限的土地資源,為居民提供購房置業的多元化選擇,而不是為了促進工廈內文創產業的發展。但政府推出的工廈活化措施卻間接地對文創等多種產業產生了影響。梁啟賢介紹了香港的幾個工廈活化的成功案例。呂澤強非常肯定創意產業在工廈中發展。何兆恆則透露現在工廈已經有很多很有創意的玩法,有賽車、足球、槍械什麼的,很多工業大廈像主題公園一樣,什麼都可以玩。對於工廈如何通過活化發揮新的使用價值,各個受訪者也對工廈活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李振宇建議政府應盡快檢討措施實施以來的成效,根據所收集到的數據評估措施效果,及時優化完善,為該措施今後的發展指明方向。梁啟賢提出政府和一些像民間機構合作,出資收購一些工廈,再將其活化,然後交給一些社會服務機構或者是一些文創產業。呂澤強則建議借鏡香港觀塘工業大廈進行改建和重建。何兆恆對工廈活化有不同的提議,他憑藉多年的房產從業經驗提出,要盡快修訂收購法,完善收購法例,才能更容易去更新。
本刊認為,澳門土地資源稀缺,寸金尺土,工業大廈是很好的資源,如何在舊工廈中開拓自己的新天地,是個重要的課題。對於澳門現下來說,進駐成本較低的工廈單位作為創業起步點是未來發展趨勢。政府推出活化工廈多時,但成效不彰,更間接推高租金實屬意外。希望政府檢討政策方向,完善滯後法律,以及參考香港成功經驗,規劃好日後的發展藍圖,以期賦予工廈全新的利用價值,實現物盡其用,才是對這些見證澳門發展的舊建築最好的使用方式。
採訪整理/洪曄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