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
- 来源:新丝路(下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社会文化理论,英语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21 17:53
摘要: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应在社会文化中、在儿童与成人的互动中习得,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文化的重要作用。社会文化理论对语言教学的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它从社会互动理论角度强调语言发展在个体间的社会互动中产生,认为语言习得只有在学习者和对话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才可以获得,因此社会互动是学习的中介,教学的进行一定是要基于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的;第二,它强调在学习新语言时,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作为思考与认知发展的中介工具。因此,语言教学不应仅仅教语言,还要开拓学生的社会潜能,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身份、信仰和世界观,让他们有自豪感,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对于教学的启示:(1)教学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上。(2)继续大力倡导任务型教学(特别是类似project的任务)。(3)就二语学习者而言,课堂中介作用的特殊性。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中小学英语教学;启示
一、术语解释
1.社会文化理论(及其研究背景)
多年以来,第二语言习得(后文简称二语习得)的研究都是主要以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来进行的。(Ellis,1997)也就是说,先前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心理过程。Krashen,Corder,Selinker,Gass等研究者都采取的是心理语言的观点。而更新的一些研究强调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就是说,社会化和语言习得被看作了一个整体,在实际的语言交互环境中同时进行;不再像之前那样彼此被分别独立看待了。对于学习者来说,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而与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并通过该过程习得第二语言。
此外,需要明确的是,社会文化理论并非是用来研究“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而是“二语学习者如何通过社会文化本质内化语言知识的”。比方说社会文化理论研究的并不是“学习者在耳语习得中如何应对文化差异”“如何接受异国文化内在价值”,这套理论的本质是“关于思维的理论”,之所以称作“社会文化理论”,是因为社会和文化过程对于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当人们嵌入到同一个社会系统中,每一个人都会通过自身的经历为整个系统共同构建特质,同时也借助这个系统生成一种语言学习的场合。在研究者看来,社会和人是彼此交互的,于是Lantolf等研究者提出了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他们将社会互动看成是语言习得的模型。而学习者不再被看成是机械一般的处理语言输入的接受者,而是自身学习语言的作用者,他们通过上述的模型和方式逐渐学习语言,供自己在社会交互中使用。
2.维果茨基和哈利迪对于语言的观点
维果茨基将语言看成是一种文化工具,也就是说,语言被看做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达到一定目的的方式。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和哈利迪的观点不谋而合。(Well,1994)
维果茨基和哈利迪观点的相同之处:语言是一种强有力的符号工具。一方面,它可以用来给人们经历的文化理论编码,也能编码其他工具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语言使用者相互交流以达到协调活动,同步地反思、分享彼此对于交互经历的理解。综上,语言的功能是和语言的具体使用环境息息相关的。
维果茨基和哈利迪观点的不同之处:维果茨基研究的侧重点在于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他把语言看做是一种调节高层次思考的方式;然而哈利迪更加关注的是在交流中语言是如何被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以及它的交流用途是如何塑造自身的。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回顾
1.思维的社会文化理论
该理论基于维果茨基,里昂惕夫,沃茨奇等研究者所做的研究,以一套新的语言象征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看待学习的方式;这也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二语习得的新的研究范式。
2.最近发展区
新技能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和心理两个维度上的。心理维度决定着个体完成新技能的程度,这也就为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铺垫了理论基础。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习者现有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学习者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来界定;后者由学习者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更突出的同伴的集体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来界定。通俗地讲,最近发展区指的就是学习者的潜在能力空间。
此外,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技能为新技能的完成提供基础;当这些技能逐次被学习者掌握,变成了稳定的技能,新的发展区又形成,为新的技能的习得做好铺垫。
与此相像的一个理论是Krashen的i+1,也就是说学习者能习得的技能是由他目前的中介语和技能发展的“自然顺序”中的下一个结构决定的。
最近发展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解释了有关学习的许多现象。首先,它解释了为什么总有一些结构是学习者一直无法运用的,无论有着怎样的外部调节,学习者们都无法创立这样的一个最近发展区来使得这样结构的运用成为可能;第二,它解释了为什么学习者无法独立运用一些结构,而只有在社会背景的帮助下才具备能力,他们可以以此创立最近发展区,哪怕没有内化这些结构;第三,它解释了学习者们是如何渐渐内化新的结构的,他们运用了新的结构,在外部调节的帮助下,可以为之创立必要的最近发展区。
3.调节
如Lantolf(2000a)指出,“社会文化理论的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概念就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调节的”。这个理论试图解释调节的思维是如何由社交活动发展出来的。通过社会活动,那些大体上被赋予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并重新整理成更高级的形式,这也就使得学习者个体能够针对诸如注意力、计划、解决问题这样的心理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根据维果茨基(1978)的研究,调节可能以三种方式发生:通过使用材料工具,比方说给手绢打结以便记住一些事,再比如通过与另外一个人交流或者通过运用符号象征。在这些诸多象征或者“符号”方法中,最为强大的,正如维果茨基所称,就是语言。比方说,字母写作系统,一旦建成,就对我们看待语言中句子、词汇、音节的方式有着巨大影响。当我们要组织或者控制思想时,语言就会成为一种自动启动的工具。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个,语言不光被看做是一种完成社交的方式,也是控制思维活动的方式。在社会文化的二语习得中,语言学习既包括开拓一种方法来调节学习(如工具)也包括调节语言本身(比方说对象)。正如Swain(2000)提出的,它牵扯到学习如何用语言来调节二语学习。
Lantolf(2000a)提出,二语学习中的调节包括:1.在社会交往中来自于他人的调节;2.通过讲话来自于自身的调节;3.物体的调节,如任务和科技。调节是可能在外部发生的,比如当一个新手在实践某种能力时,接收到了来自专家或者诸如计算器、计算机的协助;也有可能是内部的,比如当一个人用他自己所掌控的资源来获得对一项能力的掌握和控制。社会文化理论的本质就是,外部调节就是内部调节完成的一种介质。所以,根据Lantolf(2000a)的理论,发展就是每个人运用别人在他们的环境中为了更好地控制思维活动而创造的合适的调节方法。
社会文化理论家更加倾向于谈论“参加”而非“习得”(Sfard 1998)来强调发展并不完全是一种吸纳并掌握知识,而是参加社交活动。在这种学习的观点中,二语学习者的“使用”与二语学习者的“知识”之间的区别就变得模糊了,因为知识就是使用,使用产生知识。
4.内化
内化是指社团成员占有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人工制品,将其转化成心理制品,并用以调控心理活动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在高级心理机能中,所有内部的东西以前都是外部的东西,在发展过程中,外部的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活动。内化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
三、相关研究回顾
近年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对于理论的研究,一种研究是在明确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定义和意义的基础上,对于相关分支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也谈到了作者自己的一些想法。更多的,就是通过对理论的研究,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实际教学提供可行建议。但无论是哪方面的研究都表明,社会文化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指导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文化理论对语言教学的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它从社会互动理论角度强调语言发展在个体间的社会互动中产生,认为语言习得只有在学习者和对话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才可以获得,因此社会互动是学习的中介,教学的进行一定是要基于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的;第二,它强调在学习新语言时,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作为思考与认知发展的中介工具。因此,语言教学不应仅仅教语言,还要开拓学生的社会潜能,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身份、信仰和世界观,让他们有自豪感,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大致讲来就是涉及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关于具体课堂的研究也非常多,在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发现:参阅式提问比展示性提问对学生的二语习得更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因为学生对于展示性问题的回答通常非常简短,不利于语言的产出。在教师方面,课堂提问方式也有高效与低效之分:自我解释以及反复提问并不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回应,而指点式的提问和探查式的提问更能够激发学生并启发思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课堂的交互的有效性与社会文化理论是同一个思想。由此可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遵循同样的原则,这就表明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该要注重本质而不是注重形式,一定是让学生进行了有效交流,充分落实了目标语的学习的活动才是对课堂最有效的。
当然,研究语言学习的视角是多维度的,如果将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和其他视角,比如心理语言学视角相比,两种视角虽然认识的角度不同,但是在实践应用层面二者并非一定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甚至可能是兼容的。在看待外语课堂上,两种视角能够提供两种思路。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人为设置的任务既可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程度和达到自动化,又能增加他们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性注意;从文化理论视角来看,课堂就是学习者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任务目标的驱使之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以施展,学生会借助各种工具,从课文材料到网络资源、从教师到同伴,都可能成为被运用的中介手段;在利用这些中介手段进行任务操作的过程中,学习者涉及大量的语言使用——为真实目的而进行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尤其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会衍生出大量的协商,这一过程无疑会对学习者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对形式注意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课堂中,各种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不同的任务为教学目标服务。
四、小结主要发现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1.主要发现:
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分析二语习得过程,指导二语习得研究的一套比较新的理论。在维果茨基等研究者多年的研究中,衍生出了调节、内化、活动、最近发展区等多个概念及配套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尊重语言习得的本质,即社会活动及交流。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和目标去适当运用社会文化理论,将课堂看作是社交的场合,将学生看作是社交活动中的个体,通过活动的设计(难度的把握、输入输出的调节、角色的分配、任务的设置)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与此相关的课堂提问、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任务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都要围绕社会文化理论的指导来进行。课堂的聚焦点一定是讲学生作为主体,而教师更多地,充当中介的角色,从技能、情感多方面帮助、鼓励学生学习。
反思理想的常态的课堂:现在普遍的课堂取向都偏向于不断的发号施令,整堂课的感觉一定要容量大、节奏快、紧凑。拿阅读课来举例,通常的做法是读完文章后马上问学生true or false?What’s the main idea?这样做,不好的方面是课堂缺乏人文关怀,没有照顾到多数学生,而且显得很机械化,没有给学生留充分的思考时间。在阅读课上,如果自己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就没有时间处理信息,也就不可能如社会文化理论的观点那样,按照教师的指示完成交际活动。因此,建议的做法应该是:拿到课文之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己读,而且最好是享受地读。否则课堂全部都在教师的控制下,无法保证全部的学生都有时间去读。实际的课堂上,教师还是要学会去放手一些东西。阅读课的目标还是要推动思维的,不要让学生把真正的学放在了课下。
此外,上述的做法所衍生的另外一种现象就是课堂中教师使用monologue以及dialogue的问题,根据社会文化理论的认识,其实好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更倾向于dialogue。教育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因此在给学生反馈的时候,一定要给出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一方面是在与学生交流,给学生反馈具体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良好,如何改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情感上的鼓励。优秀老师会与学生交流,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给他们机会表达。所以真实的课堂应该去程序化一些,多一些交流式的环节。
2.对于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上,这样做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习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生;但是教学也不能无上限地超越学生目前所具备的能力,否则教学过程将会是无意义的对话,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根据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可以获知,学校开设的课程一定是基于学生现有基础,但又有一定难度和高度。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实际学到知识,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2)继续大力倡导任务型教学(特别是类似project的任务),甚至尝试基于学科内容的教学(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以此营造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在任务型教学中学会运用活动系统的各个要素——主题、目标、工具、规则等来组织和运作任务,强化教师的中介作用,提高任务操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在学习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而且关注他们的语言社会化和自我认同的发展。
(3)就二语学习者而言,课堂中介作用的特殊性还有几点:第一,提供并优化语言资源,如: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交际中充当使用目的语的示范或榜样;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并在学生使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有障碍时予以协助。第二,合理配置着重形式与意义的语言活动,如:设置练习活动时,考虑平衡输入和输出的比例。第三,营造支持性的情感环境,尤其是帮助减少二语学习者特有的焦虑和紧张。
参考文献:
[1]Ellis,R.1997a.SLA Research and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Ellis,R.2003.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Lantolf,J.2000a.‘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a mediated process.’Language Teaching,33:76-79
[4]Zohreh G.S,&Farzaneh M,2014.ZPD,Tutor;Peer Scaffolding:5.Sociocultural Theory in Writing Strategies Application.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98:1771-1776
[6]高艳.(2008).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论语言教师的中介作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93-96.
[7]姜孟.(2012).从社会文化理论透视二语习得.英语研究,3,53-58
[8]刘学惠.(2011).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与语言学习.课程·教材·教法,7,46-51
[9]马俊波.(2008).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3,9-15.
[10]孙亚萍.(2008).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11]文秋芳.(2008).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中国外语,3,13-20
[12]吴文.(2011).社会文化理论与生态语言教学观.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3,54-61.
冉真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