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作文素材,莫言,杨澜
  • 发布时间:2015-12-26 16:09

  [编者按]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基础。本刊推出一系列经典作文素材,为即将走向考场的莘莘学子加油加分。

  “问文哪得妙如许,惟有素材活水来。”愿广大考生厚积薄发,活学活用,以期文思如泉涌,挥笔若行云。用生花妙笔,绘锦绣前程。

  莫言“背黑锅”

  □孙建勇

  莫言曾应邀带病到德国法兰克福参加一个名为“感知中国”的论坛。他到达德国后,有件事使他闷闷不乐。原来,当天德国的许多报纸捕风捉影说他耍大牌。这样的报道使很多读者质疑莫言的人品。

  第四天,论坛主办方让莫言进行关于中国文学的演讲。走上讲台,莫言一开口并没有讲文学:“上个月,我因为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出院以后身体虚弱,本不想来参加这个会议,但我妻子说,既然已经答应了别人,就应该信守承诺。听妻子的话,我来了。我临出门的时候,妻子对我说:‘听说德国的高压锅特别好,你买一个带回来。’我这才明白她让我来的真正目的是让我来买锅。我前天上午已经完成了任务,买了个高压锅在床头放着。”这时,会场发出一阵笑声,有人小声嘀咕:“哦,上帝,我们可不是来听什么高压锅的。”

  莫言笑了笑,就着话题,从“高压锅”引到了另一种“锅”,他说:“这次来,我还知道德国某些媒体给我背上了一个黑锅。这次我来法兰克福,收获很大,买回了一个银光闪闪的高压锅,同时还卸下了一个黑锅。我这次来才体会到老婆的话一定要听。我如果不来,第一买不回高压锅,第二我的黑锅就要背到底了。”听完这一段话,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莫言是要为自己鸣不平啊!

  最后,莫言以一个小故事结束演讲,他说:“听说法兰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我想,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对歌德的蔑视。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像话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通过这个小故事,莫言委婉地表明自己其实是心存敬畏的人,绝不是目空一切耍大牌的人。场内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适用话题:脾气、尊重世俗、心存敬畏

  (赵微容荐自《杂文选刊》)

  大师的风范

  □朱晖

  20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陈寅恪在国外断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之教授”。按理说,陈寅恪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宽让三分。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梁启超认为:“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能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恪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亲身实践,陈寅恪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应该说,陈寅恪的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恪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是怎么想的呢?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恪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适用话题:宽容、求同存异、大师的风范

  (艾韦羽荐自《科海故事博览·智慧》)

  杨澜当年也曾求职难

  □佚名

  杨澜在重庆大学为大学生们作报告,她鼓励大学毕业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勇敢去闯”。

  在谈到大学生就业时,杨澜讲了自己当时并不顺利的一段求职经历。20年前,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当时国家刚开始不包分配,她跑了多家单位也没找到很满意的工作,于是找父亲“撒气”。

  “你为什么不能给你那些学生打个电话,找点关系?”杨澜说。当时父亲连续问了她三个问题:你是不是大学毕业了?你是不是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了?你是不是成年了?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父母责任已尽到了,剩下的靠你自己。”

  找到一家单位上班后,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央视要在女大学生中招聘《正大综艺》主持人,杨澜也去应聘。“我其实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的。”她说,在面试时,她还反问了面试官一个问题:“为什么女主持人都要青春貌美的?”弄得在场其他的应聘者都瞪大眼睛望着她。

  杨澜接着说:年轻的资本不是青春貌美,而是有机会去尝试和犯错误。

  适用话题:自信、亮出自己、自立自强、主动与被动

  (郑博远荐自《职业》)

  拥抱比耳光更有力量

  □佚名

  球王贝利出生在巴西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位因伤退役的足球运动员。贝利从小酷爱足球运动,很早就显现出踢球的天分。因为家里穷,父亲没钱买足球,就用大号袜子、破布和旧报纸,做了一个“足球”送给儿子。从此,贝利常常光着黑瘦的脊梁,在家门前坑坑洼洼的街道上,赤着脚向想象中的球门进攻。

  10岁时,贝利和伙伴们组建了一支街头足球队,在当地渐渐小有名气。足球在巴西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镇里开始有不少人向崭露头角的贝利打招呼,还向他敬烟。

  贝得很享受那种吸烟带来的“长大了”的感觉,渐渐有了烟瘾。因为买不起烟,他开始到处找人索要。

  一天,贝利在街上向人要烟时被父亲撞见了。贝利看见父亲猛然抬起了手,吓得肌肉紧绷,不由自主地捂住自己的脸。父亲从来没有打过他,可今天,他确实太让父亲失望了。

  出人意料的是,父亲给他的并不是预想的耳光,而是一个紧紧的拥抱。父亲把贝利搂在怀中说:“孩子,你有踢球的天分,可以成为一名伟大的球员。但如果你抽烟、喝酒,或染上其他恶习,那足球生涯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父亲放开贝利,拿出瘪瘪的钱包,掏出里面仅有的几张纸币说:“如果你真忍不住想抽烟,还是自己买吧。总向别人要,会让你失去尊严。”

  贝利感到十分羞愧,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可当他抬起头时,发现父亲的脸上已是泪水纵横……

  多年以后,已成为一代球王的贝利仍不能忘怀当年父亲的那个拥抱,他说:“在我几乎踏上歧路时,父亲那个温暖的拥抱,比给我多少个耳光都更有力量!”

  适用话题:爱的教育、拥抱的力量、正确对待犯错

  (吕安平荐自《悦文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