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进学校、入课堂、上课表。学国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国学选取的文本,基于“真”“善”“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最基本的核心价值,从而能给学生以求“真”的启蒙,向“善”的熏陶,审“美”的眼睛。一句话,国学课就是在童心的原野上播洒金色的种子。
现在的国学课,有的老师认为古文学习不用求甚解,学生只需要熟读能背即可。对此,我却不能认同,我觉得一堂国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才是最需要关注的。我们要营造一种简约实在的国学课堂氛围,教一点、学一点、懂一点、会一点。学生学习上要有收获,至少懂得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学到一种方法。
一、不知转入此中来:得在习惯养成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国学课正是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的有效平台。
教学《浩然之气》,本章节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何为“浩然之气”,如果只是讲讲“浩然之气”的意思,引导学生读读背背,还没等到下课恐怕学生早就忘光了。我紧扣“我知言”三个字展开教学。“我知言”意思是“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引导学生明白,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要建立在听懂的基础上。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一定要把别人的发言听清、听懂,大脑要有倾听的“痕迹”,是带着问题去听。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会“我知言”。然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展示。通过这堂国学课,学生们不仅谨记了“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有益于培养“浩然之气”,而且领悟了只要“会听”“多思”,就会“知言”的真谛,更明白了“倾听是一种习惯,‘知言’是一种艺术”的道理。
二、入云深处亦沾衣:得在心灵成长
《大学》有云“富润屋,德润身”。香港翡翠台有个栏目叫《平常谈》,节目中曾谈到“人”字,主持人说:“‘人’字由一撇和一捺组成,这一撇就代表物质,一捺就代表精神,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足了,才算是完美的‘人生’”。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普通的人,不会放弃物欲,而一个聪明的人,更不会放弃精神的追求。国学课就要培养这样聪明的人,去做一个精神上的强者,让心灵自由舒展。
教学《子路问强》,我逐一引导学生弄清了“南方之强”是指精神品德的强大,“北方之强”是指力量的强大。接着启发学生:“学习好是不是就是强者的表现呢?欺负小朋友是不是强者的表现呢?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是不是强者的表现呢?”每位同学都联系了自己的日常行为畅所欲言。讨论后,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要做一个真正的强者,必须是生活上的自立自强,学习上的持之以恒,困难前的百折不挠……结束时,我笑着说:“看来,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不是剑,而是精神呀。”一切都源于我们自身的不懈追求,不要迷恋圣人,圣人只是一个传说。学生们在笑声中也有了更深的体悟。
三、布谷声中夏令新:得在态度优化
一个人能成功,不止靠能力,最重要靠态度。“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态度。“别人放弃,自己还是坚持;他人后退,自己还是向前;眼前没有光明、希望,自己还是努力奋斗。”说的也是态度。之于学生,国学课更多地承载着优化学生态度的任务,以便使学生达成自己理想中的目标,体现自我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
教学《不为与不能》,标题通俗易懂,谈的是治国之理,但很难准确地说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我没有在文本内容上过多纠缠,而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举例说说“不为”和“不能”。同学们有的说:“去和刘翔赛跑,和乔丹抢篮板球,是‘不能’。”有的说:“经常不做作业,写字潦草,作业本又脏又乱,不认真听课,不遵守纪律,是‘不为’。”学生们在比较中使认识有鉴别,态度有优化,品质有提升。在最后一个环节“你有什么话要对某同学说说”,有学生说:“要在自己能够去做、应该去做,而不愿意去做的时候,告诉自己‘我能’。要让自己明白‘不是做不到,只是没去做’。”有的学生说:“希望你在对自己说‘不行’‘我做不到’之前,先好好想想,到底是‘不能’还是‘不为’,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然后鼓起勇气,告诉自己‘我能’。”……如此,态度浮出课本,沁入学生心田。
惠特曼曾说:“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而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作为老师,我们都想看见孩子们一步步地走进国学经典里去,变得优秀。我们的国学课要努力坚持“一课一得”,使学生在“一得”中养正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儒雅、淳静的气质,储蓄丰富的语言知识。“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最终指向的就是“得一”,使学生“得一条国学之道”“得一路楼台直到山”,使气质自华,人生丰盈。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至德小学 郑义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