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从逻辑上消灭传统唱片业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唱片业,虾米,网易云音乐
  • 发布时间:2016-02-26 09:28

  如果你像我一样曾经是虾米的用户,那你可能现在也在艰难地适应新的播放器,比如QQ音乐或网易云音乐。对我来说,最艰难的地方在两点:收藏和分类检索。

  网易云音乐的“收藏”逻辑是,如果你喜欢一张专辑,就把它变成播放列表。播放列表在播放器前端左侧边栏显示,这样你一打开播放器就可以随时听到自己喜欢的专辑。

  虾米的“收藏”不一样。在虾米上,如果你喜欢一张专辑,点击收藏,它不会变成播放列表,而是成为一个用户中心后端的分类检索内容,当你想听这张专辑的时候,需要找到相应分类,点进去找到它然后播放。

  虾米的“收藏”比较接近传统唱片业环境下的收藏。我买了CD,放到架子上藏着,想听的时候抽出来。而网易云音乐的“收藏”则比较符合当下的音乐流媒体潮流,把专辑变成播放列表。

  两者的区别在于:

  播放列表当然更符合时代潮流。“收藏”是一个稀缺经济下的产物,因为资源稀缺,所以我才会想收藏起来。但是,在数字音乐时代,音乐资源的极大丰富,让“收藏”的心理需求越来越低。

  这个时代,发现音乐比收藏音乐更有乐趣。用户会越来越少选择“收藏”,喜欢的专辑变成播放列表多听几次,然后就删掉,换新的。

  而且,在数字音乐时代,“收藏”的价值本来就不大。实体唱片值得收藏,不仅仅是因为音乐本身的价值,更包括实物本身的价值。如果仅仅只是听,听众停留在某张专辑上的时间会越来越短,翻台率(借用餐饮的概念)会越来越高。

  所以目前全世界的音乐流媒体普遍采用播放列表的模式,不提供后端收藏的功能。QQ音乐的MAC客户端甚至不提供整张专辑的“收藏”功能,要么直接听,要么一首首歌添加。

  这其实是从逻辑上“消灭”传统唱片业,随着音乐的逐渐播放列表化,Album这个概念在互联网上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音乐的消费也会随之根本性转变。(实体Album作为一种高级消费品仍然会存在)

  分类检索中,在传统唱片业体系下,唱片分类的维度大致有:

  艺人类型:男、女、组合、乐队。

  风格(大类):流行、摇滚、电音、说唱、民谣、古典等。

  唱片类型:Single、EP、LP。

  内容属性:录音室专辑、现场专辑、精选集、合辑。

  我在网易云音乐的分类检索上碰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后两项。

  比如,我想搜一首Cure的歌曲,要录音室专辑的版本:

  1、按歌名搜索。搜索结果第一屏显示的是热门歌曲。没有我想要的版本。

  2、点击Cure,进入艺人汇总页,第一屏显示的是Cure的热门歌曲,也没有我想要的版本。

  3、从Cure的艺人汇总页点击专辑分类,找到相应的专辑,但是连续点击了多张唱片都没有找到。

  因为我不知道具体的专辑名,而网易云音乐的专辑汇总并不像虾米那样提供录音室专辑、EP、现场。我总不能一张张点完吧?于是我就放弃了。

  如果是在虾米,检索某张专辑里的某首歌曲要简单一些。我只需要先进入艺人的录音室专辑分类,然后选择大概时间,就差不多能找到想要的歌曲了。

  问题是,在互联网音乐领域,虾米是一个“孤例”,包括Spotify和Apple Music等在内,都并不提供EP、录音室专辑、现场专辑等那么多维度的检索。

  那么,是不是说,在互联网音乐时代,我们不需要如此细致的分类检索了吗?

  绝大多数产品经理的回答都是“是”,因为他们考虑的是路径的简单和直接。毕竟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上面提到的第一步已经够他们用了,再不济,第二步就够了,很少会有人走到第三步。

  以“某个艺人的某张录音室专辑的某首歌曲”为搜索目标的用户,大概都是我这种极端用户中的龟毛的处女座吧,这样的用户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可能属于不需要考虑其需求的稀有动物。

  这也是在“逻辑”上消灭传统唱片业。EP、LP、录音室专辑、现场专辑等,都是传统录音产业下诞生的概念,但这些概念不断被互联网思维“轻视”,用户行为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产品经理的想法也许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外的情况不太一样。

  在国外,用户之所以不需要以“某个艺人的某张录音室专辑的某首歌曲”为搜索目标去Spotify上找歌,是因为他们有太多资料库可以选择。比如Allmusic、Discogs和Wiki。

  他们找到歌曲之后,如果需要,可以从这些资料库提供的链接跳转到音乐流媒体上去听歌。

  但是国内并没有专业的音乐资料库平台,虾米其实凭借创始人的情怀变成了半个资料库,豆瓣也可以承担部分资料库的功能,但豆瓣的搜索只能用“简直了”来形容。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我这种龟毛的处女座用户的需求难道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完全忽视了吗?各大音乐平台除了消费版权之外难道不考虑一下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检索工具?

  何况更多维的检索,对于了解用户行为、提供更专业的智能化推荐也是有帮助的。

  需求导向没有问题,我也理解音乐平台们不愿意投入资源去开发低需求且积重难返的功能。

  但是,我总觉得,在消灭了传统唱片以后,互联网音乐总是应该去多表现一些对于音乐的热爱,而不只是讲需求。

  这不叫情怀,这叫责任。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作者:陈贤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