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讯通又被互联网革了命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校讯通,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6-03-10 14:14

  2015年1月底,重庆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切实规范中小学使用校讯通等通讯工具的通知》,紧急叫停学校使用有偿“校讯通”;民革珠海市委员会建议,全面清理并取消珠海市幼儿园和中小学传统校讯通等有偿业务,改成微信群等免费模式。

  依靠校讯通所提供的移动办公功能,可以极大方便学校教师之间的内部联系,满足各级教育主管单位和各学校自动化办公、校园管理、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等需求。本身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业务,为何最近在各地遭遇叫停呢?

  笔者认为校讯通的窘境在于不能与时俱进,在遭遇QQ、微信等打着免费旗帜的产品冲击时,被贴上霸王条款的标签,影响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正常沟通,造成了家长与学校的猜忌与不信任。此外,校讯通的技术只能允许使用相关运营商的手机号才能接收信息,导致许多家长不得不为此专门更换手机号码。当然,也有些地区会“送”一部手机给家长(前提是设定“最低消费”,形成新的捆绑)以作“补偿”。

  校讯通仅仅是运营商众多互联网业务之一,如果不能在互联网业务发展上革故鼎新,难保其他业务不会遭遇今天校讯通的困境。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的当下,校讯通类业务必须在两个层面加以改善。

  首先是学习免费模式。校园市场对运营商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每年运营商在校园市场投入的营销资源十分庞大,是否还需要校讯通类业务的营收,这个问题十分值得考虑。

  其次是互联互通。校讯通类产品被人所诟病的就是其强制捆绑,使用该业务必须要是该运营商用户,这样的设置十分生硬,应该凭借更多的特权设置来吸引用户过来。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校讯通类业务的发展,路在脚下;这条路,既可能是提供丰富服务、搭建万物互联的通天大道,也可能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消亡之路。

  王彦彬 《通信产业报》(网)记者/编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