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一定要涨价吗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儿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07 14:10
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日前发文表示,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家长表示,在儿科门诊看病医保均不报销,只有住院才能报,这是否意味着孩子看病更贵了?也有儿科医生对诊疗费、手术费涨价表示欢迎,但认为治标不治本。
涨价或可“止痛”,无法“治痛”
韩璐(全职妈妈,曾执教大学)
儿科涨价,不缺理由。
比如,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更为迫切的儿科医疗保健需求,会令现有儿科医生“缺口”进一步放大;其次,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生薪酬与其付出不成正比,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转行去做医药代表,加剧“看病难”;此外,儿童临床治疗难,最简单的如找血管输液或需多人合作完成,人力成本高于治疗成人患者……
但究其根本,涨价是否为提高儿科地位、缓解儿科困境的改革“必然项”呢?从家长角度看,儿科可适当涨价,但不能完全指望患者埋单,政府增加投入更为迫切和重要。
尽管卫生主管部门也将“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写入文件,报销比例提高诚可期待,但对家长而言,给孩子看病的压力增加是毋庸置疑的。
我当然期待更多有职业获得感的医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精湛的医术面对病患。以此为目的,如果涨价可解部分燃眉之急,在一定程度上保住现有儿科医生体量,减少儿科医生的流失,或者能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医生加入儿科,我不介意分担部分成本。
儿科涨价,哪些项目该涨?究竟涨到什么程度?是否“合理”?这需要听证和向公众交待清楚。
涨价或可“止痛”,但无法“治痛”。最根本的还是顶层设计,特别是要增加儿科的投入。如果能够解决儿科的医生紧缺、床位紧缺等问题,孩子看病就不会那么难了。
2016年国家将为基层医疗机构招收5000名定向免费医学本科生。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必须到城市大医院接受3年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再到基层从事临床工作。
诸如此类利好政策,不妨来得更猛烈一些。
别急着给儿科提价“泼冷水”
章婷(烟台市妇幼保健院医生)
一组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有0.53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的工作量是其他普通成人科室的1.68倍,但待遇却仅为其46%。
此番主管部门着手理顺儿科医疗技术的劳务价值,无疑是对舆论关切的儿科“看病难”和儿科“医生荒”等问题的积极回应。
2015年7月27日,国家卫计委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曾下发《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为缓解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2015年起对这两个岗位的专业人员开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我认为,与“变相降低儿科医师的执业门槛”、令“儿科医生被贴上劣等医生标签”的降分揽才政策尝试相比,“涨价”是更体现智慧的制度设计。
因为前者不仅无法激活资源紧缺、人员匮乏的急诊和儿科,反倒如一瓢冷水兜头浇下,让围城里的人更想逃离,围城外的人不敢近前;而后者则试图以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激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令其感受到职业尊严与成就感的应有之义,何错之有?
当然,单兵突进能否起到“药到病除”的预期作用,尚待观察。但提高体现儿科医生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让其服务价格能真实反映其劳动价值,促进儿医的价值感回归,这种改革必须予以肯定。
舆论切莫急于对调价泼冷水。调价这步棋没走错,辅以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以储备“后备军”、放开社会资本参与儿科医院建设等更多配套措施的齐头并进,走通、走活儿科这盘棋就可以期待。
涨价与医保政策需同步“迭代”
洪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在作为“哑科”的儿科当医生,绝非“小儿科”。
儿科医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才能了解孩子的真正病情和感受,而且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很多时候还要兼顾对家长的安慰,这种能力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
以儿科和急诊科为例,他们“创收”能力不如其他专业,但却需要更多时间和更高技能对待患者。儿科医生短缺受很多因素制约,现有的政策设计是通过提高服务价格来留住现有医生和促进医生队伍的扩充。但从支付制度角度观察,儿科医生与其他科医生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有评论人士指出,当医生收入不与“创收”挂钩,医生不管在一个地区的大医院还是小医院,都一样可以体现自身价值。只有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才不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只有医生的价值能够体现在知识、经验与疗效上,医学的本质才会回归。
对此,我深以为然。建立健全能够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价格机制,有助于遏制过度医疗的现象。当然,简单的提价,并不足以实现上述目标,医疗服务真正意义上的合理定价,更有赖于对医疗服务成本与价值的科学测算。
当然,儿科医疗提价不该对患者的顾虑视而不见。要避免儿科涨价的成本过多地压在患者头上,政策制定者就该对医保政策进行“迭代”,调整相应报销比例和项目、令其更细化,更科学、更贴近百姓现实需求。
比如,作为对调价的回应,将医保买药的模式改为医保买医疗服务、买手术、买预防保健,从而减少对患者的负担转移,同样是医疗服务提价成为“对症良药”的关键。
医保政策调整和落实不能滞后于涨价的步伐,否则涨价就失了底气。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分层、分层、分层
姜玉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要想解决我国儿童就医难的问题,更为根本的制度突破,应该是解决目前儿童诊疗模式上存在的问题,逐渐完善分层医疗。大多数患儿普通疾病的诊治,是可以也应该在社区医院完成的,甄别出疑难重症,然后逐级转诊,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儿童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儿科的就诊压力,也能让不同诊疗环节的大夫各司其职,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也就是说,现阶段合理利用稀缺的儿科医生资源是当务之急,这也是缓解看病难的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如何让家长接受在基层诊疗呢?关键问题是加强基层儿科的服务能力,国家政策应向基层儿科医师培养倾斜,不但要提高基层儿科的硬件设备,而且要为基层儿科培养、输送人才,用配套机制留住人才。只有培养出好的社区儿科医师,家长才愿意带孩子去。
与此同时,医疗保险如果有一些政策鼓励大家先到基层诊疗,比如只是普通感冒,初次就诊选择在社区或乡村门诊,报销比例要明显高于综合医院儿科和儿童医院,这样,很多人还是会理性选择的。
只有基层医疗赢得信赖,合理诊疗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儿科才能真正地形成良性运转,才能使大家看病更加容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事实上,只要基层医生能够处理常见儿科疾病,而且能够很好地判断出哪些疾病需要转诊上级医师或者医院,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基层医生。如果大家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能在疾病初期去基层儿科看病,其实80%的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都可以在基层或者社区医院处理好。这样,目前儿科就医难问题,就能有效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