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就要撕书?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高考,宣泄,高三,压力疏导
  • 发布时间:2016-06-27 11:49

  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出现高考生“撕书吼楼”的新闻。由于“影响不好”,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对这种行为下了禁令。表面上,“撕书吼楼”是因为高三学生缺乏压力疏导的途径,需要在高考后进行疯狂宣泄。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出在教育本身。

  应试教育太重视录取率,缺少庄重的毕业仪式;只重视考分,却不尊重知识。学生们处置课本的方式,是社会对知识态度的映射,该反思的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本身。

  【“撕书吼楼”现象反映学生们缺乏疏导压力的其他途径】

  这几年的“撕书吼楼”的新闻可谓愈演愈烈,所配新闻图片的场面往往相当震撼,纸片飞扬犹如下雪。一考完就撕书的现象是从个人化事件向群体行为发展,呈现一种风俗化的趋势,被戏称为“毕业撕书节”。

  之所以会出现学生们集体撕毁教科书的现象,首要原因在于考前积累的压力巨大,且没有宣泄的途径。

  众所周知,高考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牵动着一家人的心。虽然随着高校扩招,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说法有点夸赞,但本科与专科、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之间的分数差别还是很大的,一分的差别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录取差异。

  况且,目前高考仍然没能突破地域壁垒,对于一些人口大省来说,录取率低、名校配额比例低是现实问题。虽然考上之后还要“拼爹”、“拼颜值”,但考不上,可能连找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也没有。“轻装上阵”说得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子弟,高考几乎是人生实现转机的唯一机会。

  但对于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学校显得重视不足。一方面,绝大多数高中都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师或者其他心理干涉的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非但不给孩子们减压,还在教室贴满打鸡血式的口号、召开高考“誓师大会”,不断给学生们“上弦”,勒紧发条,以让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应试,其中的功利性可见一斑。

  如此环境下,学子们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一旦考试结束,这种压力就必须进行“断崖式”宣泄。撕毁教科书就成为一种极端的选择——撕书的瞬间可以带来毁灭的快意,有一种从此和应试之苦一刀两断的决绝。

  应当说,“撕书吼楼”是非理性的发泄,但背后有其合乎逻辑之处。这也是最初出现毕业就撕书现象时,一些学校领导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

  撕书事件越来越多,也确实影响校园环境,此举虽然痛快了学生,却让校园保洁人员深受其害,一地纸片打扫起来太不容易。更何况,撕书显得有辱斯文,也有损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形象。

  不少学校对此给出了禁令,可是靠行政命令固然可以禁止撕书乱吼的表面现象,但是撕书吼楼的逻辑却仍然存在,学生们可以不在校园撕书,多年繁重的学业积压的压力如不宣泄,对身心发展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缺少毕业典礼的仪式感,让“撕书吼楼”成为一种狂欢式庆贺】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进入高等教育之前,基本上都要进行一次选拔性的考试。美国有“SAT”,中国有高考。对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来说,大学入学考试是第一次独自面对人生的选择,也是第一次为自己的未来负责。高考不仅仅是一次考试,也是成长的一个节点,标志着从少年到成年的蜕变。

  “撕书吼楼”的不文明行为,之所以会获得高考生的集体参与,是因为这种狂欢性行为具有某种仪式感——一种出于共同命运而进行的公开活动。这种狂欢中的非理性、暴力性,也恰切了高三学生青春期寻求刺激、求刷存在感的内心需求。

  既然有这样的心理需求,而表达的方式又不够文明,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取代“撕书吼楼”,合理合情地给高中毕业生一种“仪式感”,印证他们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和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呢?

  在世界很多国家,代替“撕书吼楼”等仪式行为的方式,叫做毕业典礼。例如在美国,高中的毕业典礼,更多意义上相当是一种成人礼,所以格外被重视。毕业典礼往往在露天环境下进行,学生父母被正式邀请。典礼最重要的仪式就是校长要念每个毕业同学的名字,邀请每一位学生上去领取毕业证书,祝贺他们人生这一重要的时刻。由校方准备丰富的美食,以供毕业仪式后享用。此外学校还会绞尽脑汁用一些花招来加强仪式感,美国新泽西的一所高中,把每一届学生们的名字刻在石砖上,在校园里铺就一条小路,即使多年后回到母校,毕业生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砖头。这与国内大学的毕业典礼类似。

  除此之外,一些地区的毕业季都配合比较丰富多样的毕业活动,如舞会、旅游、宴会等,一方面庆祝学子们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另一方面给他们一个进行狂欢、宣泄压力和表达自我的舞台。有些高中生毕业时会选择集体旅行,无论是搭乘火车还是自行车骑行,都是人生一段难忘的记忆。

  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短视性,让仪式性的毕业典礼很容易被无视。高考结束,是否能进入大学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三年的高中生活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则不怎么被注意。毕业典礼的缺失与“撕书吼楼”的盛行,暗合了只强调“一锤子买卖”的应试制度,学生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全面发展都被忽视。

  毕业生的心理疏导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否则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必须要用亚健康的宣泄方式予以表达“撕书吼楼”在缺乏其他减压方式的环境中,就不足为奇了。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撕书吼楼”是应试教育下知识被践踏的反映】

  对于“撕书吼楼”的高三学生来说,一直压抑的愤怒在走出考场的瞬间爆发出来,迫不及待要销毁课本是一种宣泄需要,是高三学生的一种宣告,发誓要与繁重的应试生活一刀两断。在撕书的高中毕业生看来,课本、试卷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考完试也就没有用了。

  但撕毁课本的过程中,知识也被践踏了。

  应试教育虽然重视基础知识的强化,但对知识点的考察趋于机械化、模式化,容易消磨掉学生们学习的乐趣。而且,教育的责任里,有远比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批评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个性化的思想。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教育质量不能只看知识、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人人成才负责。

  一句话,应试教育过分强调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用痛苦的应试遮蔽了获取知识的原始乐趣。这种弊病一直延续到大学教育。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是“严进宽出”的方式,一旦考上,毕业并不难。撕毁教科书之后,很多学生的学习生涯也被斩断了,即使他们顺利进入了大学。高三党时为了高考点灯熬油,头悬梁、锥刺股,但到了大学混个不挂科安全毕业就高枕无忧,所谓“60分万岁”,大学三四年的时间很容易就荒废过去。

  而在高等教育发达健全的西方,高校实行的是“宽进严出”政策,每一次作业都计入总成绩,想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一致打起精神,认真对待。如果学习不用功,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分,推迟毕业甚至终身无法毕业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几年高等教育下来,终身学习的习惯也培养出来了,而在张弛有度的学习生涯中找到自己的所长和方向也相对容易。

  特别有趣的是,西方国家的课本贵的惊人。美国大学的课本即使是二手的,还要100多美元一本,有的学生买不起干脆复印。如此昂贵的课本,相信学生们无论多么愤怒也舍不得撕。

  课本的定价只是表象,高昂的定价只是表明社会对课本内容的尊重,因为课本不只代表考试,还代表了知识。对课本的态度反映的其实是对知识的态度。

  “撕书吼楼”这种野生的方式朝着仪式化、风俗化的方向演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生们内心对仪式的渴望,对压力的瞬间宣泄,但眼光放长远来看,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记忆。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学生撕书,还是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们不再因为禁令而不撕书,而是因为尊重知识而珍惜书。(来源:文化观察,有删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