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空间是日常公共空间里的“特例”,同一座美术馆、同一个画廊,每次去都会有不同的空间感受,而不同艺术家的艺术品本身也会让观展者对空间发生不同的情绪和感受,更重要的,是策展、布展之后的这一方空间,已然跟展品构建起了新的气场。
艺术空间的作用除了作为艺术品的展示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与公众经验的“碰撞”,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空间在展览中逐渐打破阻隔性,为公众提供更多进入艺术家个人语境的通道。大多数画廊空间那种如同在一个巨大的白盒子里布置展览,越来越像是一种建筑,在策展人眼里“建筑”是动词,它构建了观众行走的路径,也让体验性在这里实现。体验性在今天的展览中是如此重要,它使展览、观众、作品包括艺术家个人,在一种语境中流动起来。
“无穷的开始”是杨健在空白空间的第二回个展,展览以迷宫的形式呈现杨健撰写的一部关于时间、路径和“终点”的小说,并且时间、路径、“终点”被贯穿在迷宫的文本、装置、影像中。“迷宫”的构筑不是一种迂回,而是一种带有逻辑的节奏,或者说是一种被杨健构建的观看关系。展览中,“迷宫”的半透明阻隔并没有完全封闭,它存在着很多缝隙,这些缝隙在空间节奏和观看关系上都像是留给观者的一种“挑逗”,它将观众引入其中,并非围困,而是给予人们更多的阅读和思考自由。
Q&A丨杨健×展览空间 Q=《精品生活指南》 A=杨健
Q:你这次的展览现场塑造为一个迷宫,有一条相对强制的观看路径,为什么?
A:迷宫就是路径的大集合,而“路径”是我的展览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因此迷宫本身是非常合适的空间组织方式。
Q:你所提到的“路径”是一种思想轨迹吗?还是其他?
A:对,路径既是指现实移动的轨迹也指思想的。
Q:迷宫的阻隔屏障你做的很暧昧,这一设置出于怎样的考虑?
A:作为建造者,我并不能完全以路人的视角去体验自己的展览,不过这样既不阻塞也不通透的方式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要创造尽可能多的路径就必须借助一些构建方法和内容,让观众可以自行设计创造独特的路径。
Q:观众根据路径所看到的作品的顺序是重要的吗?
A:我只设置了一个大的框架,所有的隔挡都是半透明且不封闭,因此观众的观展顺序其实是自定义的,他们在展览中运动阅读,自行编织出一部部视觉小说。我是以头颈部的运动来布置展览的,粗略来说视线先是45°向下;然后是俯视;接着分叉出两种视觉选择:一种是平视,一种是仰视;最后是平视。
杨健,生于福建,2007年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曾入选荷兰皇家美术学院的国际驻地艺术家项目,并于2010年获得荷兰Stichting Niemeijer基金会赞助支持。2015年,获得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南京。
编辑_姜宇航、Alexander 设计_李睿、冼滢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