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银行业转型与创新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银行,转型,金融
  • 发布时间:2016-07-14 10:39

  编者按:在金融领域创新和变革应该是提及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而这样的一个创新和变革可能都在悄悄地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以前在银行开门之前,门口一定会开一长队的人,而现在在银行排队的人真的变得越来越少。不是说我们银行不需要了,而是很多的一些金融服务也许我们通过其他的方式都可以来实现,比如说借助网络的力量。

  基于此背景,《银行家》杂志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共同聚焦“逆境中的银行业转型与创新”,探讨在当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该如何转型与创新。

  主旨发言

  王松奇:创新转型检验商业银行竞争力

  《银行家》杂志秉承服务中国金融业和服务中国银行家的理念,每年主办两场大型活动,一是中国银行家论坛暨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发布,二是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暨中国金融创新奖评奖。这两场活动是银行家的知名品牌,长期以来得到了中国银行业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

  本届中国金融创新论坛的主题是“逆境中的中国银行业转型与创新”。这是在当前银行业面临的艰难局面下银行家们必须回答的话题。去年以来,包括我们杂志在内的媒体都发文说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冬天。经济增长乏力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回升和盈利能力的下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快带来利差的进一步缩小,降杠杆、去产能、去库存的结构调整使银行客户结构调整面临巨大压力。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困难时期,才能检验中国银行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真正提升,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提高。困难期也是新希望和新生命的孕育期。越是在困难时期,中国银行家们越有动力和压力去进行金融转型和金融创新,将潜能挖掘起来。通过转型去调整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经营方法,中国银行业更多地面向市场、面向客户,越来越像企业而少一些像机关。通过转型,中国银行业才不会千人一面,而真正学会走差异化和特色化之路。通过产品创新去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服务实体经济,通过管理创新去更好地节约资源管理好风险。我想,中国的银行家们对今天及今后面临的挑战已经有了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据我了解,事实上不少银行在积极求变,建立了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机制,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流程和管理创新上已经卓有成效,从我们一年一度的中国金融创新奖评奖活动就能看到。

  (演讲者系本刊主编)

  盛松成:从P2P看金融的传承与创新

  对P2P,最近一段时间来,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评论认为,P2P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识别客户风险,实现普惠金融,替代传统信贷,平台数量会越来越多,有颠覆传统金融的可能。也有评论认为,P2P平台的资金成本、风控成本远高于传统金融机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99%的P2P金融平台将会死亡。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让我们来看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金融机构在其中起中介桥梁作用。这个中介作用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信息中介,二是信用中介。信息中介就是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金融的信息中介作用比较容易理解,大家都能看到,也没有多少争议,而对金融的信用中介作用就未必都有深刻的认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而这恰恰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所在。所谓信用中介就是金融中介机构在资金融通过程中,以自身作为信用的担保,保证出资人的本金和利息安全,承担起控制贷款风险的职责。传统金融从一开始就同时具备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这两个职能,而且其信用中介职能更为重要。所以现代银行发展了一系列风险管理能力,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定价、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等具体措施,还要求借款人满足一定的抵押、担保等贷款条件;放贷后还有贷后监控措施;在贷款出现坏账时,还有拨备、资本弥补等风险补偿手段。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现代银行的着力点就在于其信用中介职能的发挥上。银行经营的成果也主要反映在信用中介上。

  而P2P等网贷的优势恰恰在于其信息中介职能方面。P2P利用其大数据和网络平台优势,让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由此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但在信用中介职能方面,P2P目前还远远不如传统金融。首先是风险信息的不完备。大数据仅涵盖线上数据,线下数据的获取主要还得靠传统手段,而P2P所面对的贷款人往往都是小微企业或个人,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征信体系还远未完善,经营效益、信用风险等关键信息难以获取。

  其次是风险控制手段不如传统金融。目前大部分P2P风险控制所依靠的房产抵押、风险调查等手段与传统金融所采用的手段大同小异,而风险控制程度远不如传统金融,甚至有些平台将风险调查外包,这无疑加大了运营成本。

  此外,P2P平台的风险补偿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高于3%,拨备覆盖率高于150%,这些准备金来源于银行长期的税前利润积累。目前一些P2P平台所设立的风险保证金,比例一般为贷款金额的1%,而平台的客户群信用风险远高于传统金融的客户群,其风险保证金远不足以覆盖风险。更何况保证金的到位情况还存在监管缺失的问题。由此可见,大量的P2P平台难以具备信用中介职能,但他们在信息中介方面的优势却能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

  在P2P的原产地--英美等西方国家,P2P就是摆脱信用中介职能,仅仅承担信息中介职能的纯粹中介机构,是专注于信息撮合的服务平台。但我国的大部分P2P已经偏离了这个方向,而向信用中介发展。很多平台承诺保障投资者的本息,这意味着平台将承担投资人的风险。目前不少平台变相非法集资、开展资金池业务、进行自融和担保等,还有些平台将融资项目期限错配或将资产打包,利用资金池直接或变相开展信贷和理财等金融业务,这些都容易造成平台风险不断积聚,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些也是造成最近一年多来P2P平台大量停业跑路的主要原因。

  经历前一阶段的迅猛发展,在风险频发、监管趋严的背景下,网贷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平台数量会大幅减少,但一些优质平台将脱颖而出。一些平台将回归信息中介职能,在更细分的市场上,如小额消费信贷等领域,寻求生存空间,这类似于欧美等国的lending club模式。我国目前大部分承担信用中介职能的平台将会被淘汰,仅有小部分承担一定信用中介职能的优势平台能够生存下来。这类优势平台将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手段上创新,不仅能够高效地获取安全客户,而且有成本相对较低的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平台的单家规模将逐步壮大,运营将逐步规范,平台声誉将不断提高。随着平台价值的提高,平台风险控制的自我意识和能力都会增强。需要指出的是,平台规模大小与其服务对象并无必然的联系。大平台一样能做小生意,一样能服务于小微企业和国民经济薄弱环节。

  为使P2P平台真正成为信息中介,需要有更多的能够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的措施,如第三方资金托管、信用体系建设、平台不能设资金池和期限错配等等。

  在风险监测方面,P2P风险监测的重点,除了平台本身外,应该是资金运用端。P2P资金来源端信息透明,风险较小,其风险绝大部分来自于资金运用端。目前,运用端创新很丰富,信息也不透明,投资人往往并不知晓自己的钱去了哪里,风险怎么样;平台也缺乏手段来有效判别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资金使用状况。要有效监测P2P风险,就应重点监测平台风险和借款人及借款项目风险。

  虽然网贷统计、运用端统计非常重要和急迫,但目前开展网贷行业统计监测工作存在较大难度。目前已有一些机构在开展网贷行业的统计,这些统计主要是来源端统计,如网贷之家和第一网贷发布的统计信息已被广泛使用。由于获取运用端业务数据困难很大,这些机构只能从资金来源端统计。因为是互联网金融,投资者都是通过网络进行投资的,所以来源端比较透明,比较容易从平台网站上获取来源端数据。

  人民银行已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一同建立了主要基于来源端的总量统计,个别信息涉及到运用端,我们打算分期分批先从协会会员单位开始统计,直至全部会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扩展到全部网络借贷平台。同时,从依法统计来看,我们将尽快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取得对所有互联网企业采集数据的合法权利。

  总之,金融不仅是信息中介,而且是信用中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演讲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高端对话

  直面困境,转型创新

  银行经营遇阻力

  去年以来,银行业似乎已经进入冬天,经济增长乏力,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回升和盈利能力下降。各家银行为了挖掘潜能,度过难关,都在尝试进行各种金融创新。

  交通银行董事长 牛锡明:

  银行以前也不全是躺着挣钱。从1992~2012年是一个转型期,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从2002~2012年中国的银行业高速发展,取得了比较多的利润。但是这个一个是规模增加得比较快,第二个是息差还是保持比较稳定的。赚钱总的来说还是不容易的,并不是说躺着就能挣钱。但是也不能否认,原来银行取得利润,并不很困难。

  但是现在不行了,一个利率市场化,息差大幅度收窄。其实目前来看,银行能够保证利润正增长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营业场所都没什么人了,特别是没有年轻人了,大家都是通过手机银行,通过网上来办理业务,这说明互联网金融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今后我们怎样应对这种挑战变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王祖继:

  目前,客户可以不到柜台去办理业务,通过网络银行、手机银行或自助银行就可以便捷地完成业务办理。截至2015年末,建设银行电子银行和自助渠道账务性交易量占比已经达到96%。建行近几年加大了电子银行渠道建设,提高了服务效率。银行跟互联网的结合让大家在办理业务的时候并不是只有单一的选择,而是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 陈凯:

  上世纪比尔盖茨预言:21世纪传统商业银行已经是一群将要灭绝的恐龙了。银行真会成为将要灭绝的恐龙吗?我觉得大家之所以拿恐龙来说事,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恐龙之所以会淘汰,是因为它不会改变。用恐龙来形容银行,来描述银行业的历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银行一定要创新,去提升客户的体验,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去更好地差异化管理客户需求,去服务客户,这是最重要的。

  “宝宝们”震撼了银行的心灵

  从2013年开始,我们开始接触到一类叫宝宝的产品。零钱宝、收益宝、现金宝等等,银行在面对这些宝宝的时候,大家的心态?

  交通银行董事长 牛锡明:

  对于“宝宝们”的出现,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他能做得起来吗?但是余额宝有了那样飞速的发展,我感觉到这个宝宝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非常强的。这个宝宝一头和我们的零散客户联系,另外一头跟银行的同业相联系, 他用一种巧妙的创新在他们客户和盈利体系上。这种做法是银行以前从来没有想到的。这样一种巧妙的创新给我的心灵是非常震撼的, 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银行是一种启发,对我们的信用体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王祖继:

  这些新的产品出现的时候,我们感觉这是一种创新,而且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他们创新的路径和方式,同时也看到了新的客户需求。因此,我们也加快了创新的步伐,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浙商银行董事长 沈仁康:

  余额宝出世的时候,我还在政府工作,那个时候我想银行肯定急了,2014年我到浙商银行来工作,那个时候开始已经在研究对策,现在有一个很好的产品叫做“增金宝”,可以说非常有竞争力。如果银行调整方法,有效运用互联网思维、技术,改造我们的产品、业务,很好地提升客户体验,是能够有竞争力的。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跟互联网企业合作,他们有他们的优势,通过我们的合作,使得产品和服务互联网进程大大加快,使我们的产品在互联网大放光彩。

  天安财险总裁 高焕利:

  我认为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的改革创新方面是非常不容易的,应该讲像余额宝等的出现,是对中国银行业的一个巨大的促进与发展。现在的银行并不像以前那样,现在银行的服务意识服务比过去的三年有了巨大的进步。

  拥抱互联网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王祖继:

  互联网开展各项金融创新,对各家银行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创造新的合作和发展的机遇。我们从互联网金融创新过程中看到了银行应该转变的方面,也从他们的创新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对银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支付、理财、融资等,所以大银行更多的应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拓展我们的金融业务,在推进一些创新业务的同时,也积极地和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合作的前景是很广泛的,银行一方面应该以更高的姿态去迎接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和创造合作的机会。

  交通银行董事长 牛锡明:

  交通银行还是很愿意和互联网公司合作的,实际上双方合作内容是很丰富的,比如说现在互联网做的很多金融业务,最终都要靠我们银行做最终的结算。互联网一些创新对我们的挑战是不小的,我们银行怎么跟上来,像互联网公司那样做得更好,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有的一个态度。

  现在社会上总是说银行是不是要打杀互联网,不能排除有这种情况,但是主要趋势还是合作。昨天我到超市去,前边的大学生把微信打开,然后二维码那么一扫就支付成功。我觉得这种,我们银行再去另搞一套已经不值得了,现在的第三方支付已经比较完善了,实际上我们银行再建这么一个通道,那就是资源的浪费。你为啥不跟它去合作呢?其实它把通道建好了,你把你的信用加上,银行还是有信用的,所有的客户还是在银行开立账户,还是捆绑式的,对双方都有好处。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 陈凯:

  传统金融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元素结合,银行的互联网化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而伴随网上交易额的快速增长,大数据无疑已成为银行在科技革新上的关键。有效利用大数据,有助于银行通过数据分析获知客户的消费模式、习惯等,以进一步研发为客户度身订造的服务及产品,并且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在互联网变革时代,银行虽然拥有资源,但若仅依赖内部研发,所需投入的时间冗长,为了加快发展步伐,我们也看到部分银行选择并购初创企业,或与他们合作,这也是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大趋势。银行可以通过众多方式与初创企业合作,例如:推行创业加速器,在加速器中寻找合作伙伴。

  互联网逼银行快起来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王祖继:

  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了紧迫感,我们要努力实现互联网+金融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近几年,建设银行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我们打造了微信银行、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三大金融服务网络渠道;搭建了“善融商务”、“悦生活”、“惠生活”三大生活服务平台;建立了支付、理财、融资三大互联网产品线。

  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大银行要继续发挥好传统银行的优势,其关键是稳健经营加创新。怎样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把传统银行的优势发挥得更好,这是需要我们马上补上来的一块短板。努力满足客户综合化、多功能、差异化的需求,最重要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和银行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

  交通银行董事长 牛锡明:

  互联网确实促进了交通银行服务方式的创新,交通银行也开通了很多“互利网+”业务,交通银行成立了互联网金融中心战略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另一个是“+互联网”,我们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商等。我们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两条腿都要抓。

  关于这个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问题,我认为在P2P的发展中,信用该如何保持。银行还是做信用的,还是有保障的,我们做理财、资产管理都是把信用放在第一位的。P2P不是做信用的,承诺高收益,更多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银行最需要坚持的还是“信用为本”。

  浙商银行董事长 沈仁康:

  浙商银行与许多互联网企业进行了合作。有的是业务的合作,有的是战略合作,针对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支付宝、蚂蚁金服是浙商银行的重要投资者,我们跟他们之间已经有很多领域业务合作,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产品都是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基因,比如说小微钱铺、理财领域当中的“财市场”。客户当然希望投资、理财有更好的收益,我们尽量满足客户需求,适当地让出一点收益。从这一段时间的市场表现来看是非常好的,基本上产品都是秒杀的,很大方便了客户。

  银行怎样触网

  眼下,银行网络商城几乎成了各大银行的标配。从2012年开始,随着电子商务的火爆,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电商平台已经全部上线。民生、华夏、兴业等股份制银行也相继推出电商平台,一些实力较强的城商行也都在电商领域有所布局。

  但并非所有银行电商都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一些银行电商平台上,许多商品无人问津,成交量为零。那为什么银行依然乐此不疲?其实,大部分银行做电商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个平台把商户、客户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并提供支付、融资等金融服务。

  银行做电商不专业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王祖继:

  电商平台对于银行来说不是主业,银行做电商平台也不是要去跟电商企业去竞争,我们强调的是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电商平台只是延伸了服务客户的方式和途径,拓宽了客户服务渠道。大银行的客户类型是多元化的,只要客户有需求,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的去满足。

  银行做电商平台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银行的电商平台是搭载在银行品牌信誉基础上,其主要用户都是银行的忠实客户。银行可以直接把几十年积累的信用传承过来,加大对客户的服务力度。

  交通银行董事长 牛锡明:

  银行做电商不是银行的长项,银行做电商做不过正真的电商,银行做电商是可以探索的。但是我不赞成现在银行做电商的方式,目前银行做电商比基本上是封闭的,基本上是围绕着银行自己的客户来做平台。电商应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来为客户服务的。所以我是建议银行应该先和电商合作,通过和电商合作的过程学习他们的成功,然后回来再来改造我们的电商,按照以客户为核心、为导向、为感受的思维来指导电商的业务。

  天安财险总裁 高焕利:

  作为一个70后,一开始我们是特别不愿意网购的,到后来晚上躺下以后就会拿起手机不自觉的选一些东西。我觉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便了客户,提供了便利。

  而在多数老百姓眼里,银行的信誉还是最有保证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银行会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

  直销银行是未来方向

  交通银行董事长 牛锡明:

  赞成直销银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再靠扩展网点的方式是不合适的。目前的银行95%的业务是通过网上来完成的。再依靠铺设物理网点去增加效益规模是做不到的,所以物理网点的职能要改变,交通银行把直销银行当做未来的重要方向。直销银行并不应仅仅是卖东西的。未来交通银行会大力发展直销银行,通过互利网的方式服务客户。

  浙商银行董事长 沈仁康:

  直销银行对于浙商银行是很好地获客渠道,浙商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的比较晚,我们信用卡大概是2014年10月份才批下来,2015年是比较大力度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这样一个年份。大体上1/3的客户是通过直销银行获取的,是非常好的获客渠道。对很多产品推广应用和影响扩大发挥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去年通过直销银行交易量有近一百万笔,有近一千亿的交易量,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件。技术现在是非常成熟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作为中小银行,战略调整相对容易些,在现在的时代下,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理念、业务模式,适应当下的趋势,把大数据的技术运用到银行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挑战,大力发展直销银行。

  逆境中的商业银行转型创新

  按照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说法,传统银行业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随着科技创新大潮的汹涌来袭,银行业很快将迎来“自动化拐点”。预计未来十年,仅欧美银行业就将有30%、近200万从业人员失去工作。

  中国银行业的处境也不容乐观。经济转型期的巨大压力,使利润零增长渐成常态,几乎所有银行都在缩减柜员人数和网点数量。银行真的会成为灭绝的恐龙吗?银行业的大佬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拿出什么高招来呢?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王祖继:

  目前有很多金融脱媒的形态,不管是从贷款的角度还是从存款的角度,对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影响都比较大,吸走了大量资金,客户融资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调整。2015年,全社会非直接融资达到了12.6万亿元,是2014年的近两倍。这种形势下,关键是银行如何应对,这是银行业的共识。

  我觉得要时刻地把握住两点,第一,银行一定要稳健经营;第二,必须要创新。这两点就是银行的生命力之所在。从互联网创造的新需求来看,需要大银行跟上时代,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

  交通银行董事长 牛锡明:

  现在客户很多是通过做网上,通过其他的渠道去运用资金,所以银行在这方面业务确实挺困难。这实际上也提出银行转型的问题,传统的拉存款、放贷款的方式应对金融脱媒是比较困难的。要改变传统物理网点服务客户的方式渠道。

  今后金融业的发展,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银行怎么样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把什么样的优势能够合作起来,合作共赢,这可能是在21世纪我们需要考虑的。

  浙商银行董事长 沈仁康:

  银行不断面临挑战,互联网金融有挑战以后,新技术不断在发展,现在大家在关注有区块链技术,有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人工的智能机器人的理财已经开始登上舞台了。所以未来的这种技术的进步和变化,可能会对银行的业务形态还会带来很大的冲击,我们也提前在研究,也可能会为这样一些可能出现的变化来做准备。

  银行转型创新应对挑战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

  建设银行积极完善综合性经营平台,通过银行业务和非银行业务的结合,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综合性金融需求。

  今天银行面临的课题,就是创新和转型。这是适应金融脱媒、跨界竞争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向着转型的方向努力,不转型、不创新就意味着失败。

  银行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和客户的需求。从国外的情况来看,适度发展综合化经营是趋势,我们要适应时代潮流。

  创新是银行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以积极态度迎接挑战。不管是银行业务,还是非银行业务,要进行内部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我觉得要做到这样几点,才能够真正实现创新,满足客户需求。

  第一,需要全员从上到下真正地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

  第二,一定要把控制风险、守住底线当作职业操守。一个信用风险事件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一个地区的风险事项没处理好,可能会引发区域性风险,所以我们要时刻把握风险理念,这样的改革创新才能行以致远。同时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向互联网企业学习,把互联网理念、先进技术和传统金融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当前,银行业面临各种挑战,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思路往前走,去破解这些难题呢?一个就是稳健,一个就是创新。从建设银行来讲,我们坚持稳健经营,积极推动创新和转型,把打造最具价值创造力银行作为转型终极目标,就是要给客户创造价值,给股东创造价值,给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还要给员工创造价值,达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统一、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的统一,最终实现客户、股东、社会和员工价值的最大化。我们用这些理念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大银行往前走,不落伍。

  交通银行董事长 牛锡明:

  关于综合化经营,有两种观点。一个观点是做专业,一个观点是做综合。我们从海外大银行来看,还不太好下结论。从目前的显示情况来看,未来五到十年还是以主业为主,适当的做综合。

  近些年,纯传统业务的利润贡献度为负,其他的综合业务,投行、金融市场等的贡献度较高,基本上保持在10%~20%的增长速度。所以今后两年还会主要靠转型,靠做这些新业务来保持利润。

  “百年交行 您的财富管理银行”的品牌我们做了六年。还是以客户需求为根。人民的财富积累多了。交通银行的财富管理主要还是靠综合化,并不仅仅是盯住财富的增值,关注客户的健康。另一个是国际化,与汇丰银行的合作,为客户服务。为私人银行服务。学习国际经验,存在不足,逐步完善服务。

  交通银行目前把事业部制改革列为了一个重点方向,从2007年开始,经过十年的改革,交通银行的事业部改革经验比较成熟了。从现在情况来看,比较成功的一个是金融市场事业部,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把金融市场事业部做到香港去了,未来有可能做到伦敦去。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达到30%以上。我们现在理念是为大客户、为各种各样的客户建立一个分层的营销体系,来进行集中的营销和集中的经营,这个改革我们从2015年开始起步,今年刚刚形成雏形,我想在今后几年为大客户提供原来优质型的富裕营销,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浙商银行董事长 沈仁康:

  作为一家中小银行,中小银行适应变化,调整自己,去适应和客户变化能力相对比较强,或者变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船小好掉头。这样一个时代,必须对我们的理念,我们的业务模式,我们流程做大的调整和变革,这个过程,现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技术支持,到银行领域来的这样一个业务模式,我们必须要加快开发。这也是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或者是挑战具体措施。

  目前我们集中在抓流程优化和再造,因为现在银行真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牢牢确立起来这个理念,没有客户,没有忠诚的客户,银行的压力就会很大。现在客户对银行服务还是有不少意见的,那就是要从流程的梳理优化入手,我们现在说要办成流程银行。我们在这里抓的,第一,以客户为中心,这个确立起来的基础做几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所有我们产品和业务模式,服务方式都要互联网化,这样可能更快响应。第二,所有服务,针对客户服务,不同的服务,我们要集成化。使得我们的客户,我们部门老总,他有能力针对客户的需求,能够一个人,一个口子为客户提供综合的服务,服务响应。第三,我就要协同化。银行内部,就是总行,总分行部门之间,总分行之间能够有效协同,不能扯皮,能够快速响应。这样使得流程再造以后的效率,它带给客户的体验,给客户的这种服务质量能够有明显大幅度提升。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 陈凯:

  我们对银行的机构变革保持持续关注,近两年,银行的内部改革呈现更多新的变化,历经多年事业部制改革的试验,各家银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部分银行继续深入推进事业部制改革,希望通过流程优化、效率提升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银行探索分拆业务部门,单独设立子公司来实现“公司化”运营,希望通过更透明的权责利的划分,更专业化的集约经营来提升效率,隔离风险,并为银行带来更多元化的业务机会。以我们的观点看,两种选择并无优劣之分,都是银行结合自身特点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体现了各家银行的战略发展意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