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业吸金大法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影视,中信信托
  • 发布时间:2016-07-18 11:52

  参与影视制作、发行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公众所熟知的公司赞助,又增加了银行、信托、私募基金等金融主体参与,P2P、众筹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也前来分羹。

  以“轻资产”运行的影视产业,没有厂房、设备等做抵押,资产评估体系欠缺,专业的文化保险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更是无从谈起。这对于素来以抵押担保为融资先决条件的银行来说,是不小的难题,在这方面,北京银行的独特体验值得关注。

  目前为数不多的影视类信托产品中,有的嵌入结构化设计,有的带有互联网金融因素,相比之下,过去在房地产领域被视作“野蛮人”的中融信托,在影视信托设计上倒是中规中矩。

  互联网金融在影视领域的玩法可谓五花八门,目前被认为比较成功的是阿里的“娱乐宝”和百度的“百发有戏”。

  影视投资水很深,投资其中须防“呛水”。专家建议,投资者最好从银行联合机构发行的影视基金、影视信托、知名PE/VC影视私募基金中选择投资标的,因为这些机构有资源、有经验、有话语权,而对于互联网金融影视产品在短期内暂避为宜。

  7月以来,北京持续发布高温预警,与此同时,影视界的暑期档如约到来,多部影片间展开的票房抢夺战也是“热浪袭人”。

  实际上,去年暑期档的热度仍让人记忆犹新,中国电影市场凭借《大圣归来》、《捉妖记》、《煎饼侠》、《夏洛特烦恼》4驾马车,助力全年票房飙升至440亿元。

  票房火热,不仅影视发行方乐见其成,背后的资金方更是心花怒放。

  近几年来,参与影视制作、发行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公众所熟知的公司赞助,又增加了银行、信托、私募基金等金融主体参与,P2P、众筹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也前来分羹。

  金融机构大多通过其发行的各类产品进行投资,这实质上意味着其将个人投资者拉入了影视投资圈子。但是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影视水很深,投资其中须防“呛水”。

  各路资金涌入影视圈

  6月13日,普华永道发布的《2016-2020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报告预测,至2017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最高的国家,年收入达103亿美元,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0.8亿美元。

  不但未来形势喜人,过去几年的票房增长也值得欣慰。票房的一路走高乃至中国影视的快速发展,与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息息相关。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已经有超过20个相关政策的支持。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文化强国”目标;2012年,“十二五”规划提出“文化倍增计划”;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改革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市场中落实文化产业发展。

  2014年,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是个意义重大的年份,这一年文化产业被赋予了国家战略意义,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多项促进影视等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手续、减免财政税收等,进一步明确了国产影视业的扶持基调。

  2015年,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使得中国影视文化首次有法可依。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激发了中国影视人的创作激情,而多部票房的“叫座”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加入。

  对影视的资金支持,银行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属于介入比较早的。2004年,华谊兄弟从深圳发展银行(现已合并为“平安银行”)借贷拍摄《夜宴》,打响了民营电影公司向银行贷款的第一枪。此后,招行、工行、杭州银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都以各自的方式介入了影视投资。

  信托稍晚,2012年,外贸信托发起设立了国内第一只影视信托产品——“一壹影视(一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其后有多家信托公司跟进。

  据业内人士分析,私募资金应是涉足影视最多的,但因为其运作的私密性,在登记备案制之前,很多并不为外界所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国内PE/VC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中,在设立初期定位于影视投资方面的基金就有50余只,目标规模500多亿元。除了专业的影视基金外,几乎所有的大中型PE都设立了影视投资部门或影视子基金公司。

  银行贷款为主

  对影视的投入,银行主要是以贷款为主。

  由于影视投资的风险较大,银行在贷款时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单片贷款和打包贷款。

  单片贷款,顾名思义,即对一部影视剧发放贷款。比如总投资6亿元的《金陵十三钗》不仅刷新了中国电影单片投资纪录,也刷新了银行对单部影片贷款的最高纪录,民生银行为其提供了1.5亿元的贷款。

  在银行看来,单片贷款有点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感觉,除非是觉得非常看好的影视剧,否则风险很大。

  为此,银行又开发出了打包贷款,即对一个影视公司的多个影视剧整体提供贷款。“这不仅分散了银行的风险,还解决了影视公司单个剧目出现拍摄延期,或款项多了用不上,或所贷款项不够用的问题。”一位银行投行部人士表示。

  打包贷款比较突出的案例,是北京银行曾为博纳影业提供1亿元的贷款额度涵盖了5部影视片,“5部影视片的类型、档期、成本不同,其产生的现金流,足以覆盖1亿元的贷款额度。”北京银行相关人士曾经透露。这5部中最为出名的是《龙门飞甲》,北京银行曾经对该片做过大成本宣传推广。

  但最大的问题不在放款。以“轻资产”运行的影视产业,没有厂房、设备等做抵押,资产评估体系欠缺,专业的文化保险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更是无从谈起。同时银行对控制影片拍摄许可风险、完工风险及销售风险等无经验可循。这对于素来以抵押担保为融资先决条件的银行来说,成为不小的难题。探索对电影投资的风险控制,是银行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华谊兄弟的银行贷款之路,经历了一个贷款额从小到大、由难变易的过程,同时也经历了各种银行风控模式。

  在2004年深发展银行贷款投拍电影《夜宴》时,华谊兄弟请中国进出口保险公司作担保,同时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这里就包含了王中军的房产、有价证券、个人资产等等。2007年在拍摄《集结号》时,王中军仍然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同时以该影视剧的票房收入专设账户监管作为担保。到目前为止,更多的是版权质押,同时个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但是版权市场价值很难估算,在中国当前的物权法的框架下,版权担保的法律效力并不特别充分。“银行无法预知电影拍出来是什么样,是否真的能够有制片方所说的那么大的价值。如果花了一个亿,拍了一部很差的戏,票房很低,那么版权也就不值钱了。”前述银行投行人士称。

  从过去的实物抵押,跳跃到现在的无形资产抵押,银行的心里不断“打鼓”。因此,银行在放款过程中也是无比纠结,影视公司使用银行贷款亦感不顺畅。

  比如条款规定,影视公司必须将自己的钱花完才能用银行的钱,同时严格控制影片成本及支付进度,此外还随时检查拍摄进度。曾经北京银行给光线传媒1亿元授信,但光线传媒只用了其中的3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并提前还贷。

  “这方面美国是比较成熟的,其有完片保证公司之类的专门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公司针对影视企业开发的保险产品几乎还是空白。”一位影视投资人士说,在担保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实际上银行的贷款创新比较难。

  目前,银行介入影视行业除了贷款之外,也有个别银行尝试基金方式。比如民生银行根据用款项目在国内和国外的区别,设置了两种基金投资方式:境外合拍电影投资和优秀国产电影投资,并设计了“影视基金+内保外贷+贸易融资”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

  “基金这一块,更多的是和私募基金合作,通过私人银行发行募集资金,这样就不是银行资金,实际将风险转移到了投资者身上。”前述银行投行人士称。

  整体来说,银行贷款是影视公司最受欢迎的融资方式,一来利息成本相对较低;二来公司不需要出让股权,银行也不会要求进入董事会,这样,公司的独立性有所保证。

  信托复杂结构化

  近年来,信托公司也在积极开拓影视文化领域项目。

  一般而言,信托不常做抵押物不好估价的产品,这被视作另类信托,影视文化类信托就属于另类信托,与艺术品投资信托等属于一个类别。目前影视类信托产品尚为数不多,且模式各公司亦在摸索中,风格有所不同。

  前文提到外贸信托发起设立的“一壹影视(一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风控措施主要采取结构化设计,9:1(A级:B级)受益权分层,无抵押无担保曾经受到质疑,认为在无抵押担保情况下,杠杆比例过高,很难保障A类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

  今年年初《美人鱼》的火爆,将五矿信托拉入公众视野。起因是公众关注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和和影业,能和“星爷”挂钩的无名气公司,什么来头?万事都怕扒,五矿信托由此被扒出,刨根被刨到“五矿信托—影视艺术品投资基金结构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上。

  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该计划总规模预计6亿元,分两期发行,每期金额为3亿元。信托计划采用结构化设计,分别为优先、中间、次级三层。优先级为固定收益,中间级为固定+浮动收益,固定收益部分,次级为浮动收益。次级为优先级和中间级信托利益的实现提供保障。信托计划总期限预计为不超过6年,每期次级的存续期限为3年,经次级同意期限可延长;信托计划分两大批次投资影视项目,每批次影视项目将对应一期次级资金,次级受益人享有该批次投资影视作品一定比例的超额收益。

  产品的具体交易结构为,信托资金通过股权和债权的形式投入到和和影业,和和影业相当于是个投资平台公司,之后再由和和影业投入具体影视项目。信托计划将持有投资平台公司约90%的股权。

  中信信托的影视信托则又是一种风格。2014年,中信信托与百度、中影集团联合开发影视文化产业金融平台“百发有戏”,主打“消费众筹+电影+信托”理念,首个落地项目为《黄金时代》,募集资金超过1800万元。

  该产品的交易结构是,首先投资者通过“百发有戏”购买消费券(一种消费权益的电子化凭证),消费者可享有某一消费专项下的消费权益;然后将零散的消费权益集中起来,由单一委托人委托给中信信托设立财产权信托,由中信信托对消费权益进行集中管理。信托公司作为独立第三方在这个交易结构中起到为项目增信的作用,同时进行监督管理。

  2015年,中信信托又与百度、星美推出影院消费众筹产品“星美国际影商城”,相关消费权益更加丰富,跨越影院和互联网消费,募集资金将在中信信托的监管下用于星美影城建设。

  实际上,中信信托的做法已经与传统信托模式有很大区别,可以将其视为中信信托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深入探索,而项目的主导权在百度、星美方面。

  过去在房地产领域被视作“野蛮人”的中融信托,在影视信托涉及上倒是中规中矩,模式采用常见的信托产品交易结构。

  其“中融信托·财富骐骥8号影视投资集合信托计划”,募集资金用于影视剧的拍摄、后期制作、宣传发行等,风控措施主要包括股权质押、电视剧版权质押、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以及结构化设计。

  业内人士认为,中融信托这一款影视信托产品采用了最为常见的信托产品的交易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在刚兑压力,以及对影视行业并不熟悉的情况下,以股权质押、担保等作为风控措施进行一般的项目贷款,更能够掌控项目风险。

  互金亦跟风

  除了银行贷款及信托计划,风投基金和上市也是影视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博纳影业,上市前即有红杉资本中国基金、SIGA海纳亚洲,以及经纬中国等创投基金投资。

  目前从事影视行业的投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投资入股专业的影视制作公司,另外一种是项目投资。其中投资入股专业影视制作公司是主流模式。

  另外,投贷联动和院线投资也是PE、VC投资影视行业的模式,但目前在国内尚非主流。

  如果说私募基金还是有钱人游戏的话,现在出现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影视投资相关项目则牵涉到了众多“平头百姓”。

  互联网金融在影视领域的玩法可谓五花八门,目前被认为比较成功的是阿里的“娱乐宝”和百度的“百发有戏”。

  以阿里娱乐宝为例,通过大数据选片模型找到值得投资的影视项目,通过信托模式投资,然后与保险公司合作将信托转化为保险理财计划,通过平台销售保险计划。投资人不仅可以享受到保险预期收益,还能获得相应电影票、海报、首映等福利。

  其他平台上,模式简单的,不外乎是资管公司投资影视后,将债权或者收益权拿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转手卖;复杂些的,由私募基金成立互联网金融平台,或者影视公司拐弯抹角设立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这里边存在大量违规平台,比如涉及自融等问题。

  支招影视投资

  影视的收视结果往往很难预料,“建议认同影视投资领域,愿意做长期投资,风险投资偏好高的投资者可以尝试,不过,这类产品在资产配置中建议比例要低,最高不要超过20%。”一位财富管理经理这样提醒投资者。

  投资者想投资影视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寻找专业的投资理财机构。

  第二步要看所投基金是否有专业的运作团队,因为核心团队通晓电影“制、宣、发、播”全产业链,且拥有优秀的一线编剧、导演和演员资源,只有专业的团队才能做精准的分析判断。“就找那些投资自己认为知名的影视传媒的产品,如果拍片公司、导演、演员名气不大,最好少投或不投。”

  第三步,考察其是否有成熟的投资策略,是否能通过多元化的组合方式来规避基金的风险。“建议投资者选择多片打包投资的相关产品,单片风险太大。”

  其中行业风险和市场风险最值得关注,该行业投资环节较多,投资回报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发生行业系统风险及非系统风险;此外,还存在影视剧投资制作完成后滞销、电影上座率低、电视剧收视率低等市场风险。“投资者要特别注意产品在针对这些风险时设定的风险防范条款。”

  第四步,要看影视基金退出期,因为影视基金的存续期是有限的,一般基金会要求在解散之前,把后面几十年的版权提前销售出去。

  “鉴于当前的投资环境,建议投资者最好从银行联合机构发行的影视基金、影视信托、知名PE/VC影视私募基金中选择,因为这些机构有资源、有经验、有话语权,而对于互联网金融影视产品在短期内建议暂时避开。”前述财富管理经理如是表示。

  《投资者报》记者 杨思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