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胖子人数超瘦子 中国肥胖人数世界第一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严重肥胖疫情,健康,超级细菌
  • 发布时间:2016-11-23 10:24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成人肥胖者人数超过体重过轻者,而中国的肥胖人数居全球首位。研究报告的作者警告,现在已到了“严重肥胖疫情”的地步,并敦促各国政府采取行动。该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的男性肥胖人数为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为4640万人,高居全球第一。

  专家说,肥胖症患者将面临巨大的健康隐患,同时也为健康保健系统带来巨大的开销。

  英国《柳叶刀》周刊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的胖子人数已经超过瘦子。最近40年来,肥胖人数呈迅速增加的趋势:从1975年的1.05亿增加到2014年的6.41亿。这就意味着,目前在全球将近73亿人口当中,有6亿多人肥胖。(申克荐自《参考消息》)

  世界上真的有健康的胖子吗?

  □袁越

  肥胖和健康,听起来似乎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确实有一些科学家相信健康的胖子是存在的。这些科学家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试图在大众中普及这个概念,肯定不是要鼓励胖子们自暴自弃,而是在于他们相信一些身体没毛病的胖子没必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减肥,这样有可能反而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

  这个想法当然不错,也得到了一些研究数据的支持。比如,曾经有人测量了美国胖子们的身体指数,包括血压、心率、胆固醇含量和胰岛素敏感度等等,发现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胖子各项指标均属于正常范围,光看这些指标的话根本分辨不出哪些人是胖子哪些人体重正常。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几位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大胆的实验,让一群体重正常的人和一群胖子一起增肥,然后对比增肥前后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指标原来就差的人增肥后依然很差,而指标原来就很好的人,无论是否肥胖,增肥后各项指标依然很好。也就是说,增加的那些脂肪和受试者的身体状况没有关系。

  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实验质疑了这个说法。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2521名志愿者在这20年里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一开始就很胖的那些人虽然有的指标还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的各项指标下降得非常快。一开始体重正常的那些人各项指标虽然也有下降,但下降幅度要远低于那些胖子们。于是英国科学家得出结论说,健康的胖子也许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他们的身体状况会很快变糟,所以说还是应该减肥。

  这两派相互争论了很久,谁也说服不了谁。2016年8月18日发表在《细胞》杂志的子刊《细胞研究》上的一篇论文为否定派增添了一块重要的砝码,这篇论文的作者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营养学家迈克尔·瑞登博士和他率领的一个研究小组,科学家们说服了50位正准备去做减肥手术的胖子参加了该项实验,又找来15名体重正常的人作为对照组。

  首先,研究人员测量了这50名志愿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这项指标被认为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会得糖尿病的最为关键的证据。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向志愿者血液中注射了一定量的葡萄糖和胰岛素,两个小时后再测量一次血糖含量,结果发现有21人血糖已经降到正常水平,说明他们对胰岛素是敏感的,另外29人的血糖含量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说明他们对胰岛素不再敏感了,属于糖尿病的前期症状。

  如果只看这个数据,说明那50个胖子当中有21个人属于健康的胖子,可以不必着急做手术了。但是,接下来研究人员又从这些胖子的腹部皮下脂肪中提取出一些样本,分析了脂肪细胞在胰岛素刺激之后的基因表达状况,发现所有胖子的表达模式全都是一样的,和他们对胰岛素是否敏感无关,也和其他一些相关指标(比如腰臀比、血压和心率等等)无关。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照组的基因表达模式和肥胖组完全不一样,仅从基因表达模式即可分辨出谁胖谁瘦。

  瑞登博士认为,虽然这项实验只测量了皮下脂肪组织,而且所选取的实验对象都是正准备做减肥手术的重度肥胖者,但实验结果说明肥胖这件事本身已经足以改变一个人对于胰岛素刺激的基因反应模式了。换句话说,他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健康的胖子,所有的胖子都有潜在的健康风险,即使暂时没有表现出来,将来迟早有一天也会发作。

  瑞登博士打算继续这项研究,看看做完减肥手术后的胖子们的基因表达模式是否会变得和瘦子们一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庚地荐自《三联生活周刊》)

  小胖子的健康危机

  □佚名

  “宝宝小时候胖点没关系,过了青春期就自然瘦下来了。”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超重或者是肥胖,并如果持有此观点的家长需要注意了——从短期来看,孩子可能会出现关节痛或呼吸问题,长期看,他/她还可能患上儿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而且超重的儿童日后很可能会成为肥胖的成年人,将来患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更严重的是心理健康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千万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肥胖给宝宝带来的健康隐患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影响孩子身体对糖(葡萄糖)的利用。肥胖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都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医生们已经发现了2型糖尿病与成年人肥胖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儿童来说也是这样的。肥胖可能会导致胰岛细胞处理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并导致胰岛细胞负荷过重,一段时间后,胰岛细胞就会失去功能。研究表明,相比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在儿童中更为常见,但随着儿童肥胖的流行,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的2型糖尿病患儿比例正在上升。

  代谢综合征新陈代谢综合征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好几种症状的统称。新陈代谢综合征会增加孩子患心脏病、糖尿病或出现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新陈代谢综合征的症状包括:高血压、高血糖、甘油三酯高、好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以及腹部出现赘肉。

  高胆固醇和高血压如果饮食不健康的话,孩子的血压水平和胆固醇水平可能会升高。高胆固醇和高血压都会导致动脉内壁斑块堆积。而斑块会导致动脉狭窄、变硬,并在日后引发心脏病或脑卒中。

  哮喘超重或者是肥胖的孩子更有可能患哮喘。研究人员猜想,这可能是因为肥胖会挤压气道,从而引发哮喘;肥胖引起的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炎症,也有可能会引发哮喘。而且研究表明,很多身体脂肪含量较高且运动水平较低的儿童,可能已经出现了哮喘的早期症状,但是家长和孩子自己并不知道。

  睡眠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很大的疾病,如果孩子患有该病的话,睡眠过程中呼吸会反复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也是儿童肥胖的一种并发症。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儿童肥胖的流行趋势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儿童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性分别是正常儿童的4.14倍和5.98倍。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就是在没有大量摄入酒精和药物,或者是患有某些一直会导致脂肪肝的疾病的前提下,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过度的综合征。这种疾病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可能会导致肝脏瘢痕和肝损伤。

  青春期或者月经期的提前肥胖会引起激素失衡,从而导致青春期开始得比预期更早。相比于发育正常的男孩,性早熟的男孩更容易出现药物滥用和犯罪等问题。而早熟的女孩更有可能受年纪稍大的朋友的影响,提早发生性行为。而且,月经初潮提前的女孩日后患乳腺癌的风险也较高。

  骨骼和关节问题肥胖儿童出现骨折、关节和肌肉疼痛,甚至骨骼畸形的可能性更高。而且会形成恶性循环:超重儿童在运动时有疼痛或不适的感觉,所以就不愿意锻炼,而不锻炼则意味着体重继续增加。

  心理健康也是问题

  社交障碍:跟超重有关的社交障碍对儿童的影响,与肥胖伴随的疾病对儿童的影响一样大。家长有可能从儿童的言行举止中观察出来。研究显示,在一个以瘦为美的社会中,儿童在6岁时就会对胖人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包括认为胖人懒惰、自私、刻薄等。

  自尊&校园欺凌&行为问题:一般来说,胖孩子相比于体型较瘦的同龄人来说,自尊水平较低。自尊水平低会转化为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和缺乏自信心,而缺乏自信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差。在同学的影响下,胖孩子可能会认为肥胖是自己的错。胖孩子可能会被起外号,并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和欺凌。以前的朋友可能会对他们敬而远之,而且也很难交到新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胖孩子的焦虑水平会上升,进而可能引发的一种极端是,他们会将自己的焦虑感外化,表现为扰乱课堂等;而另一种极端则是,儿童回避社交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抑郁:肥胖或超重儿童可能会缺乏归属感,当他/她处于群体当中的时候,可能会把自己看作外来者,因此常常感觉自己很孤单。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可能会演变成孩子难以承受的绝望感。当儿童不再期望自己的生活会有所改善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的儿童会对正常活动失去兴趣,比平时更加贪睡,或者常常哭泣。有些抑郁儿童会隐藏自己的悲伤,情绪表现反而会很平稳。

  情绪性进食:压力和负面情绪是导致情绪性进食的主要因素,通常是由特殊的事件或者是情绪引发的。虽然家长和儿科医生都在监督孩子减少热量的摄入,但是有些超重儿童会通过吃东西来寻求安慰,所以吃得比平时更多。当孩子非常急切地想要吃东西、每天饮食的次数或者食量有显著增加、特别想吃某种食物或者对饮食有负罪感的话,家长们就要注意了。(何俊荐自《健康之家》)

  知识连接:肥胖可能会像超级细菌一样传染

  □佚名

  大部分人会认为肥胖是由于饮食过剩、缺乏锻炼以及基因特性导致的,但事实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能够影响我们的体重,而且由于其能够在个体间进行传染,因此肥胖也可能是能够传染的。

  英国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人类肠道内的细菌产生的孢子有三分之一能够释放到空气中,这意味着近距离的接触可能会改变人们肠道菌群的组成。这并不是说如果一个肥胖患者向你打个喷嚏,你的体重就会蹭蹭往上长。但研究的确表明,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体重之间存在联系。如果这项最新的研究结论属实的话,那么我们的身体状态将会受到家人与亲近朋友的影响。

  确切地说,这项研究并没有断言孢子一定会在个体之间进行传递,只是存在较大的可能性而已。英国桑格研究院(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Trevor Lawley博士称:“长期生活于同一环境下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组,由于遗传因素对肥胖症的影响力仅仅在7%~13%之间,因此肥胖的产生也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最近的这项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该假说的发展。相关结果发表在了《Nature》杂志上。(李少红荐自《食品与健康》)

  减肥先算能量账

  吃多少才不会发胖?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有关能量、热量的计算单位,之后再仔细算清楚这笔减肥账吧!

  千卡:也叫作大卡(kcal),它是热量单位,1千卡=1000卡;

  卡路里(cal):简称“卡”是能量单位,广泛使用在营养计量和健身手册上。

  国际标准的能量单位则是焦耳(kJ)。

  它们的换算是这样的:

  1千卡=1大卡=1000卡

  1千焦=1000焦耳

  1千卡/1大卡/1000卡路里(calore)=4.186千焦(kJ)

  1卡=4.186焦耳

  管好嘴巴避免摄入过多热量

  知道了能量与热量的换算比例,想减肥,我们就得好好算算能量减肥账了。一般来说,成人每天需要1500千卡的能量便可维持身体机能,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不足以提供身体的能量消耗时,人体就会调用存储的糖类和脂肪,当脂肪被分解并为身体提供能量时,减肥过程就开始了。可见,从嘴巴控制卡路里摄入是有效的减肥方法。

  一般来说,1克糖(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在体内可产生约4千卡的热量,而1克脂肪则能产生9千卡的热量。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类营养素中,脂肪比碳水化合物更容易造成能量过剩。由此可见,在选择食物方面,我们需要多动动脑筋了。

  评估能量两步走

  Step1:记录每天摄取食物的种类与数量

  减肥期间,我们要学会记录吃了什么,如谷类、薯类、蔬果、饮料、甜食、肉类、蛋类、豆制品、奶制品类等都要记清楚,同时还要记清楚这些食物各吃了多少的量。

  Step2:记录食物能量

  通过查找“食物成分表”,我们可以了解到每天所摄入食物所产生的能量,之后依照所吃的量相加后,可以获得一天的能量摄入总量,从而做好记录。

  当所摄入能量远远超过1500千卡时,便要仔细研究如何减重了。

  轻松减肥看这里!

  借力打力,巧吃美物来瘦身

  小帮手:发酵家族

  No1.发酵奶家族

  牛奶发酵后可制成酸奶、芝士。酸奶中所含有的乳酸菌可以调整肠道细菌生态,帮助有益菌正常繁殖,增加胃肠的蠕动,促进新陈代谢。同样属于发酵奶家族中的芝士富含钙质,据研究显示,丰富的钙质可以起到分解体内脂肪的作用,让身材恢复苗条。

  No2.发酵豆家族

  纳豆由黄豆发酵而成,它所含有的醇素,食用后可帮助人体排除部分胆固醇,分解体内酸化型脂质,是很好的瘦身食物。

  No3.醋家族

  以含有淀粉、糖分或酒精的原料,加入醋酸菌后产生发酵作用而形成的醋品,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及氨基酸成分,能促进毛细血管的循环,改善因水分长期滞留体内所造成的水肿现象,也能帮助分解脂肪与蛋白质使其转变为体能。而它富含的活性酵素,则有助于细胞的新陈代谢。

  小帮手:无糖茶

  餐后30分钟来一杯无糖茶可最大限度地帮助体内的脂肪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从而快速被排出体外。当然,这茶也不是乱选的,只有未发酵或是半发酵的茶,比如绿茶、乌龙茶等,才具有帮助体内脂肪分解的作用哟!

  提升饱腹感食物

  我们还可以借助有咀嚼力和饱腹感强的食物来减肥,如全麦面包、五谷杂粮面包、糙米饭等等,它们纤维含量比较丰富,可增加咀嚼感。大多数蔬菜都有咀嚼感,但相对而言,深绿色有梗的蔬菜比瓜类更有嚼劲儿;此外,菌菇类也是有嚼劲儿又没有多少热量的好食物。另外,海鲜也可适量摄入,海鲜属于蛋白质类食物,而蛋白质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对加速体内多余的脂肪燃烧很有好处。

  改变饮食习惯来减肥

  No1.控制零食摄入

  肥胖不是一口吃出来的,如果忘记将“零食”纳入总体规划,或许你就与瘦无缘了。有些喜欢吃零食的朋友,一天吃的零食甚至超过三顿正餐能量,感觉吃得不多,殊不知积沙可成塔。所以控制零食摄入,对减肥非常重要。

  No2.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不仅利于消化吸收,还有利于控制进食总量。每餐的用餐时间控制在20分钟,有助大脑发出饱足感信号,避免摄入更多热量。最初控制时间不习惯,不妨在心里数数,数一下,咀嚼一下;如此一来,不仅有助延长吃饭时间,对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也大有益处。为了延长吃饭的时间,多用些餐具也是好办法,像吃西餐那样,用刀又用叉,一顿饭下来没个半小时结束不了,不仅吃得优雅,同时也放慢了吃饭的速度呢!

  No3.限制盐的摄入

  盐能刺激胰岛素分泌,而胰岛素偏偏属于储存激素,可以增加脂肪的合成和储存。如果饮食中盐摄入量偏多,就会起到催肥的作用。提到盐,我们会直觉地想到食用精盐,而我们这里说的是广义上的食盐,包括酱油、腌制食品等所有含盐的食品。

  No4.少食多餐看吃相

  同样份量的食物,分成小份,多次食用,可保证胃肠因为总感觉有食物在而降低饥饿感。如果感觉食物实在过少,进餐时不妨在面前放个小镜子,瞧瞧自己的吃相以分散注意力,可延长就餐时间。在外面吃饭时,为了保持自己良好的吃相也会不自觉地放慢就餐速度,从而避免摄入过多食物。

  No5.睡前管好嘴

  减肥期间不提倡吃夜宵,睡前4小时不进食可有效避免脂肪堆积。晚上仍要工作的朋友,为健康着想可适当选择水果、苏打饼干、酸奶等食物;即便如此,睡前2小时也要确保不再进食,以免增胖。(荐自《现代家庭》)

  □佚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