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阔:美术设计是帮助导演实现时空想象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王阔,美术设计,导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3-30 15:21
在张艺谋《长城》、韩寒《乘风破浪》中造梦
韩寒执导的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即将于1月28日上映,在已发布的预告片中,“很韩寒”的视觉风格和美学特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全片美术风格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美术指导王阔带领团队为影片营造了上世纪90年代南方小镇的独特质感和影像氛围。
“80后”王阔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自2004年在电视剧《开创盛世》剧组实习进入影视美术设计行业,已参加过近20部影视剧的美术设计工作,其中不乏《北平往事》《中天悬剑》《北方有佳人》等大型历史剧作。2009年,王阔涉足电影美术设计,在张艺谋执导的《三枪拍案惊奇》中担任副美术师。此后,他先后担任《金陵十三钗》《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等影片美术指导。在2016年年底备受关注的影片《长城》中,王阔承担中方美术指导,带领中方美术团队与好莱坞美术团队共同打造了这部具有重要产业价值的中美合拍大片,这也是王阔与导演张艺谋的第三次合作。
“美术设计是帮助导演实现关于时空的想象。”王阔如此概括自己的工作。
《乘风破浪》:还原独具质感的90年代
2016年6月,《乘风破浪》制片人拿着韩寒的第一稿剧本来找王阔,很笃定地表示,“我们就想找你”。王阔回忆说:“韩寒写的故事很率真,我很喜欢,后面档期也比较合适,就答应下来。”
影片描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一座南方小镇上的父子兄弟感情故事,韩寒希望王阔能在环境营造上接近自己小时候成长的上海金山区亭林镇。
《乘风破浪》的故事被设定在90年代末期,但美术设定却选择了90年代初的风格,王阔解释说,因为到了90年代末,中国小镇街道的整体视觉面貌开始混杂,“老的也有,新的也有,新的又看上去很廉价,太过零碎,无法形成整体风格,从美学条件来讲并不理想。”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街道比较整洁,视觉元素比较统一,“无论是环境还是陈设都有更多手工感在里面,能让人感到岁月的沉淀,不廉价。”
美术组着手实地勘景,但到达亭林镇后发现那里早已变了模样,完全不符合拍摄要求。“中国的城镇化改造在这20年间最快,乡镇面貌变化很大。韩寒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也只是在亭林镇的台球厅取了一个内景,并未把镜头带到街道,因为感觉完全变了。”亭林镇街道被放弃,只能选择其他小镇代替。
王阔希望能找到没有太多旅游气息,具备生活感的镇子。剧组以上海松江地区为中心跑了大概四五十个乡镇,最后选定四五个拼凑出格调相对统一的环境。“最难找的是街道,最后在常熟的吴市镇遇到一条六七十年代保留下来的街道,相对完整,我们将其作为拍摄的主街道并进行加工改造,恢复成八九十年代过渡时期的面貌。”
《乘风破浪》剧本有120多场戏,场景就有90多个,差不多一场戏一个景,美术组的置景量和道具量都相当大,有时候工人师傅需要多组分头开工。影片里有一个90年代的看守所,由一座老工厂改造而来,“我们置了10天左右的景,实际拍摄不到一上午就结束了。”不过王阔并不觉得遗憾,“做美术设计从来都是这样,只要辛苦设计的场景最后能出现在影片里,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长城》:国际标准的工业化美术设计
2016年底上映的魔幻巨制《长城》被业内称为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美合拍大片,王阔出任中方美术指导,主要负责影片后1/3部分——汴梁皇宫的美术设计,并参与了长城部分和关城部分的设计。
《长城》从开拍前1年就开始筹备,“我们2014年3月开始在国内勘景,7月底正式进组,开始做设计方案,2015年3月影片开机。”筹备加拍摄一共花费一年半,是王阔从业以来耗时最长的一部电影。
回顾起这段经历,王阔感慨良多。“能够参与《长城》这样的影片拍摄受益匪浅。目前,作为中国美术师很难有机会去好莱坞全程参加某个项目,与这么多全世界优秀的电影人一起工作和学习。在这次拍摄中,我们亲身体验到了好莱坞的工业标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太需要这样的经验。”比如好莱坞美术团队的细致分工、科学精准的时间流程都给王阔留下深刻印象。“在中国,一个较大制作的电影美术组也就10多人,每个人身兼数职;而《长城》的美术组仅设计人员就有30多个,算上美术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制作人员有几百人,是超大的美术团队。《长城》制作的时间流程也会准确到哪个设计师从哪天工作到哪天,什么时候要出什么图,我们只需安心于美术创作。时间和经济的投入是慢工出细活的保证。”
为追求顶级视觉效果,《长城》在场景和道具、陈设上的投入占全片投资很大比重,仅用来展现饕餮演进史的十多幅画作都是请兰州画院几位国画老师画了十多个版本,精装细裱而成;电影中出现的长城砖,剧组制作了数百种以适合不同场景和环境。王阔告诉《综艺报》,在影片整体美术设计基调上,张艺谋导演反复强调一定要“很中国”。王阔以刘德华饰演的王军师的“翰渊阁”举例。“那是整部戏里设计最丰富的场景之一,王军师是科学家,除了房间中心区域有研究长城的机械、攻打怪兽的机关之外,还有很多天文地理医疗方面展现中国宋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元素,比如地动仪、浑天仪,包括古代的医书、针灸用的模型等。”
在王阔负责的汴梁皇宫部分,也是被要求尽量做到中国特色与拍摄可实操性兼备。《长城》的美术总监是好莱坞著名美术师约翰·迈尔,曾凭借《艺伎回忆录》和《芝加哥》两次拿过奥斯卡最佳美术奖。“看过我以往作品的设计图后,他把汴梁皇宫的设计完全交给我来做,给了我极大支持和发挥的自由度。”
琉璃塔是《长城》最后出现的场景,也是整个剧组设计耗时最长的一个场景,“从我们进组就开始设计,一直修改。整个影片中修改次数最多的第一是饕餮,第二就是琉璃塔,有100稿以上。”王阔表示,琉璃塔的难度首先体现在造型上,“中国的皇宫中几乎没有塔状建筑,但是剧情有需要,又不能让观众感觉到突兀。我们把塔的造型宫廷化,使其与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同时,中国古塔都是阁楼样式,站在上层看不到下层,而且楼梯很陡,不符合拍摄要求,我们将其与中国古建筑天井的结构做结合,解决了视线和跑动的问题。”其次,在色彩上,张艺谋希望通过光线在琉璃上的折射展现彩色光影在人物身上的变化,要求琉璃窗要既能表现多种色彩间的柔和过渡,又能打出彩色的光束。“为此我们几乎是做了一场科研试验,经过多次失败最终得以实现。”
对于《长城》上映后遇到的争议,王阔表达了自己作为亲历者的看法,“对于这个项目,张导背负了很大压力。中国电影产业要走向真正的工业化,需要更多像《长城》这样的大片的实践,只有把好莱坞成熟的经验、好的制作流程引进来,我们才能让产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标准。反之,一些粗制滥造的中低成本制作只会加重中国电影生产的作坊化程度。”
文/王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