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涛的“一画论”到庄子的“逍遥游”

  • 来源:红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5-15 16:27

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雕塑家杨成寅在他的《石涛画学》一书中这样说:“中国古典绘画美学思想相当丰富。其中,最具理论形态、体系最为完备、思想最为深刻、对当代绘画创作最有借鉴意义的,要数清初大画家石涛的《画语录》了。”而贯穿《画语录》始终的思想核心就是第一篇《一画章第一》中指出的“一画论”。石涛说:“一画者,无极也,天地之道也。”

我读《一画章第一》总会油然地联想到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说北溟的一条名为鲲的鱼竟然变为一只名叫鹏的鸟飞到南溟去了。这是讲什么道理呢?我的理解是庄子的《逍遥游》和石涛的《一画章》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地球一年周天变化的法则。也就是《易经》十二辟卦的原理。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地球一年春夏秋冬是怎么变化的,如图:如图所示地球是在一年中的冬至始将阳能由地心逐渐向外发放,这样气温就逐渐变暖,直至夏至阳能发散已尽。从冬至到夏至这半周是地球发放阳能的过程,这个过程叫“消”也叫“阳”,就是阳能消耗的意思,对应的季节就是春、夏。另一半周就是夏至到冬至,这一半周是地球从夏至本身阳能已放尽开始吸收其他星球的阳能直至冬至阳能吸收已满,这一吸收阳能的过程叫“息”,也叫“阴”,季节是秋、冬。一息一消、一阴一阳合起来就是一年,也叫周天,也叫太极,也叫“一”。为什么是“一”呢?就好像地球什么时候都是一个球体,不过它是活的,不停止地在转动,只是它转动过程中有“消”“息”“阴”“阳”的变化现象,也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理。太极就是“一”,阴阳就是两仪,所以说万物一太极以及老子说的“抱一而为天下式”指的就是这一周天变化的原理。那么“一”又是谁生出的?地球是怎么生成的?我是哪里来的?哪个叫“道”“无极”或“混沌”?“太朴”就是老子说的那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至于“道”又是什么,我不知道,无可奉告。

了解了一周天阴阳、息消循环交替的道理,再看庄子的《逍遥游》就明白了。《逍遥游》中说:“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溟相当于冬至,南溟相当于夏至,鹏飞就是指阳能从冬至发放直到夏至的过程,鹏为什么能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直到南溟?那是因为“去以六月息者也”。六月息是什么?六月就是指夏至到冬至的六个月,息就是指吸收阳能的过程,就是鹏变为鲲的过程,鹏变为鲲、鲲又变为鹏,循环无端,永久如是。而人只有明白了这一原理并修为到身心都融入这一原理,这样才能谈得上逍遥游!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明白庄子接下来第二章说的《齐物论》,因为万物都依照这一周天原理运转,从这一原理上看,万物都是一样的,因此叫“齐物”。

现在回头来看石涛的《一画章第一》说了些什么。此章开篇:“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所谓“太古、太朴”就是指道、无极。“太朴一散,而法立矣”,就是指道生一,无极生太极,事物一旦生出就会自然按周天的法则运行,而这个法则我们前面讲过,就是阴阳合一,所以石涛说“法于何立?立于一画”。而所谓“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就指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个周天运行法则。所以下文石涛又再强调:“此一画收尽鸿濛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唯听人之握取之耳。”这一句相当于说地球一年运行法则是如此,而千千万万年也是如此运行。接下来他又讲:“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就能做到“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此章结尾再次强调:“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一画论”和“逍遥游”都是对周天原理的阐发,这是我个人粗浅的学习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更希望得到指正。(陈诗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