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跨界玩金融 多级分化赢者难通吃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5-28 10:17

  互联网大亨做金融,BATJ优势仍在,后起之秀急于突破,消费金融领域正面交战。然而,为了牌照都想各显神通

  近日,曾被称为“妖股”的唯品会宣布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

  这一举动吹皱了互联网大亨布局金融的一池春水。猛回首,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苏宁、国美、小米、乐视等,但凡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都加入了金融业务争夺战。

  互联网行业的光环在先,金融行业的表现如何呢?《投资者报》研究这些公司的发展历程发现,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的格局在金融领域依然延伸,其他公司也在紧紧追赶,在消费领域形成全面竞争的态势。随着金融行业专项治理整顿全面展开,各类金融牌照成为各公司争抢的“香饽饽”。

  在外界看来,这些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金融业务,摆在台面上的产品也趋于同质化。那么,互联网金融行业会是赢家通吃的市场吗?对此,业内观点认为,大的互联网公司可以做集成和矩阵化的产品服务;小的互联网公司可以从细分市场切入,做好专业化服务。

  超级布局紧锣密鼓

  BATJ四家巨头在互联网领域厮杀多年,如今四家在金融行业的战火也愈演愈烈。不得不说,这几家在金融行业的布局步步推进,着实引人关注。

  近日,有消息称,徽商银行将选择一家中国综合互联网企业下设的金融公司开展合作,该金融公司覆盖了B端、C端全方位金融业务体系。据报道,该金融公司为京东金融。不过京东金融方面表示暂无回应。

  如果此消息无误,就意味着继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以及百信银行获批后,京东也要进军银行业。此举被外界解读为,BAT均已布局银行业务,京东虽晚,但应该不会缺席。

  事实上,百度金融、蚂蚁金服、腾讯、京东金融早就通过产品创新、牌照获取、股权渗入等方式,介入到金融行业的竞争之中,在革新金融服务方式的同时,四家的竞争也不相上下,用户群体不断扩展。

  根据资料显示:蚂蚁金服个人客户总数超过5亿,仅去年就新增约1亿;京东金融个人客户总数超1亿;腾讯并未用下设独立子公司的方式将金融业务整体打包注入,其微信支付实名用户在2016年上半年末就突破了4亿;百度也是以事业群形式运作金融板块,百度金融的个人客户总数在去年三季度末达到9000万。

  除自身发力外,这四家还分别在金融股权投资领域加紧布局。据悉,四家巨头所进军的投资标的涉及广泛,既有理财平台、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代销(基金销售)、融资类业务(P2P和校园分期信贷),亦有金融资产交易所、以及传统金融机构(银行和保险)。

  数以亿计的用户,天罗地网式的投资造就了不可小觑的估值。据《2016年度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估值榜TOP100》报告显示,2016年蚂蚁金服估值逾4000亿元(人民币),京东金融估值476亿元(人民币)。其他两家暂时还没有最新的独立的估值数据,无法进行全面比较,但肯定不甘落后。而在巨头引领之下,更多的互联网公司介入到金融领域中来。

  后起之秀奋起直追

  近日,唯品会发布了其2017年一季度财报,实现了连续18个季度盈利。值得注意的是,唯品会宣布了将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并重组物流业务,从而实现未来电商、金融、物流的“三驾马车”架构。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唯品会首席财务官杨东皓认为,电商在该业务有两大优势:消费场景、巨大流量。

  唯品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其实开展得较早。2013年7月,唯品会便成立了金融服务部门,布局金融领域。2013年11月起,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平台上为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2015年,唯品金融正式布局消费金融领域,产品“唯品花”正式上线。同年,唯品会正式成立互联网金融事业部。2016年9月,唯品会全资收购第三方支付企业浙江贝付,获支付牌照,实现唯品会的自有支付。

  唯品会的分拆与布局是多家互联网公司在金融领域征战的缩影。虽然前有BATJ,但这些公司也依据自身优势跑马圈地。

  其中,2015年小米便开始布局互联网金融领域,逐步涉足支付、理财、保险、贷款等多个领域。2016年,小米联合新希望等拿下了银行资质,建设新网银行。2016年9月,小米联合中国银联打通了手机支付业务,推出MI Pay产品。有媒体用“寂寂无声”来形容小米这两年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但近日,小米正式推出纯信用贷款APP“小米贷款”,被外界解读为此举有突破小米体系、扩展客群的意图。

  此外,据苏宁金融集团常务副总裁、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黄金老表示,苏宁金融整体交易规模、支付和投资理财业务规模均处于增长的态势,众筹、保险、储值卡的业务也发展得很快。

  值得注意的是,国美也在低调布局金融业务。国美金融形成了包括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理财、保险、基金等在内的产品体系,并且在不断地收集相应的金融牌照。

  金融行业的魅力还吸引了58同城、360、乐视等公司的加入。但是,针对这种现象,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曾表示,从实践中看,由于用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使用习惯已经基本形成,客户买你的商品并不必然会买你的金融产品,客户转化难度越来越大,在缺乏重大模式创新的支撑下,后发者逆袭的希望越来越小。

  消费金融逐鹿激烈

  尽管各互联网公司布局略有差异,但无一例外,它们都看到了消费金融发展的市场与潜力。消费金融之争,两大巨头独领风骚,后起之秀发力明显。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扣除房贷后,消费金融占GDP的比重仅为8.4%。报告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偏小,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起步最早、业务布局速度快的京东白条,是京东推出的“先消费,后付款”的消费金融服务,于2014年2月上线,是最早的电商消费金融产品。目前,京东白条的线上电商主要用于京东商城、京东到家以及部分O2O消费平台。白条还通过与银行合作推出联名电子账户“白条闪付”,用户只要绑定ApplePay、小米Pay、华为Pay,就能覆盖线下数百万商户。

  蚂蚁花呗是2015年4月由蚂蚁金服推出的消费金融服务,依赖用户基数大铺线上线下场景。花呗在线上的布局除了淘宝和天猫,另外还接入了40多家电商平台。此外花呗还借助支付宝覆盖了100万家线下商家,同时还覆盖了一些医疗、生活缴费、大型购物中心等消费场所。

  作为电商消费金融唯一的“正规军”,苏宁消费金融为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于2015年5月上线任性付。同时,苏宁可以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获得大量金融数据,为客户授信和风控提供帮助。

  宣布近日进行拆分的唯品会,2015年12月对外上线“唯品花”消费金融产品。目前可以提供3,6,9,12,18期分期付款,同时,“唯品花”的免息活动力度较大,新用户开通就有30天12期内免息特权,老用户每月使用“唯品花”支付两次以上,下月可以继续享有免息特权。

  分析人士认为,电商进入金融领域,具备场景和用户以及数据的优势。同时,线下市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饱和度远远低于线上,而未来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也将会呈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态势,在农村市场以及教育、汽车、房产、医疗等更多垂直细分市场还有潜力可挖,这些公司的竞争还会更加激烈。

  谋求金融牌照护身

  去年至今,随着金融行业专项治理整顿全面展开,金融监管趋严和规范,“金融牌照”及“集邮”路线就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全牌照经营成为互联网金融巨头的“护身符”,互联网公司更是对之如饥似渴。

  在我国,需要审批的金融牌照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银行、信托、金融租赁、保险、券商、期货、基金等,分别由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颁发。可以说,实现全牌照经营,是新老金融巨头抢滩的首选目标。但牌照“集邮”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个牌照的获得都有相对应的门槛规定及条件限制。

  然而,并非没有闯关成功者。蚂蚁金服近两年基本完成了全牌照布局,目前已拥有银行牌照(网商银行)、证券牌照(控股瑞东集团)、保险牌照(众安保险)、基金牌照(天弘基金、数米)等。

  腾讯金融目前已获得支付、小贷、基金、民营银行、征信牌照等。从2012年到2016年底,苏宁获得了十三块金融牌照,也是相当齐全。目前,京东已拿下支付、小贷、保理、基金销售、支付结算等多张金融牌照。截至目前,国美金融板块所持牌照已经包括小贷、融资租赁、保理、基金代销、支付、保险经纪等金融牌照。2014年唯品会已经取得包括支付、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经纪、小额贷款等在内的多个金融牌照。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蚂蚁金服、腾讯、京东、苏宁等将会构建新的金融企业版图,全牌照经营必不可少,对这些企业的要求会更高,其遇到的挑战会更多。在金融科技、区块链金融、民营银行、金融国际化、绿色金融、数字普惠金融这些业务领域集结和交锋,这也是未来整个金融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些企业的全牌照经营之路也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之路。

  巨头游戏难分胜负

  在外界看来,市场上几乎所有喊得上名号的互联网大亨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金融业务,摆在台面上的产品也多多少少显得大同小异。这会是个赢者通吃的市场吗?

  对此,网易金融CEO兼总裁王一栋曾表示:“目前国内主流的互联网金融巨头很多,远远没有达到寡头垄断状态。也许在某些细分领域,特定的公司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这个行业有很多细分领域,大的互联网公司可以做集成和矩阵化的产品服务;小的互联网公司可以从细分市场切入,做好专业化服务。”

  有观点认为,无论互联网公司如何努力,都面临着传统金融这一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薛洪言看来,随着互金监管新规的落地,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空间主要聚焦于小额、普惠领域,与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呈现出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关系。应该讲,这些巨头与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层面的直接竞争是有限的,主要集中于消费金融、小额支付、理财等几个领域。在对公领域、房产金融领域、交易银行领域,依旧是银行的天下。

  但是,个人客户和小商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持续存在。传统金融公司很难满足长尾曲线中后部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便利性、可得性和性价比的需求。互联网公司依靠庞大的用户基础、用户数据持续跟踪分析和渠道优势,对更大范围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和金融服务,如京东金融等。

  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在4万亿量级,长期有望增长至10万亿以上,对应高达数千亿的利息收入。综合考虑保险、投资、众筹等其他业务,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空间有望达万亿级规模。互联网金融公司有机会在增量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从目前整个市场的表现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平稳、缓慢的发展态势。未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调整,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互联网金融或许将会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到那时,真正的巨头游戏会更加精彩。

  《投资者报》记者 王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