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人的黄金十年

  2007年,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标志着中资私人银行业务的正式起航。2017年,中资私人银行刚好走过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当中,我国的GDP增长了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5倍,高净值家庭超过210万户。居民个人财富的顺势积累,助推中国形成了规模达120万亿的财富管理市场,跃升为全球第二。中国的私人银行机构也御风而行,在客户数量及管理资产规模上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可谓经历了“黄金十年”。

  资产规模发展迅猛

  得益于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规模达120万亿人民币的巨大财富管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令世界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拉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及居民财富的迅速积累。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达到126万亿人民币,约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倍,为财富管理市场形成了百万亿级的蓄水池。预计到2021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将稳步增长、规模达到220万亿人民币,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将持续令全球瞩目。

  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已经超过210万,预计五年后将形成一个规模达110万亿的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沃土。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路,助推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兴起。80年代“下海”经商浪潮初起,90年代制造业崛起,21世纪初房地产与矿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个时代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浪潮都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净值人群。中国高净值家庭(即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超过约6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的数量在2007-2016年间以21%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6年已经超过210万,其所拥有的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占中国总体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的43%。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情况类似,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财富积累速度高于普通家庭:2011至2016年,高净值家庭总体财富实现了年化25%的增速,超高净值家庭(即家庭投资金融资产超过约30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这一增速更是高达29%,均高于普通家庭14%的增速。

  中国资本市场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双向发展丰富了可投资产品的种类,为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打下基础。2013-2016年,个人投资私募基金的规模以超过110%的年化速度增长,达到2.4万亿,成为高净值人士投资的热门选择。过去十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产品类别不断丰富,现已涵盖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直接股票投资、保险与年金等各类投资产品。中国的个人投资者随着市场趋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投资配置,目前形成了以储蓄为主,银行理财引领,信托、保险、股票、基金等产品百花齐放的配置组合。

  随着高净值人群财富规模的迅速积累和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中国私人银行机构的业务规模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12家中资私人银行公开披露的信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这些中资私行的总客户数已经超过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经过10年的迅猛发展,中资私行已经能够在管理规模上比肩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外资老牌私行机构。中国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私行机构在2015年已经栖身全球私人银行的前20名。

  高净值人群特点鲜明

  中国市场的独特宏观环境和发展阶段造就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众多共性特点。与欧美发达市场的个人财富积累已经经历过代纪更迭不同,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产物,财富积累时间最长不过40年。这些高净值人士在两个方面具有共性特点:一是财富来源,二是年龄集中度。

  第一,目前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主要源于创办企业和在资产(特别是房产)价格上涨后的变现获利。从制造业、到房地产、再到互联网等各个行业的周期性轮动造就了一批批富人。

  第二,众多高净值客户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下海经商,开启了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这些客户多集中在50-60年代出生,现在的年龄约在40-60岁。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上述共性特点对其财富管理需求与偏好有着很大的影响,简单可以概括为对财富增值的追逐以及对自我决策的信心这两点。

  仍处于财富快速积累期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对投资收益有较高要求。

  首先,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时间不长,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事业发展、财富创造和积累持续加速的阶段。这些人群财富增值和产业再投资的需求大于财富保全的需求,即渴望将手中现有的资金作为生产资料,通过再投资来达到自身财富水平的显著提高甚至跨越。

  第二,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80倍,同期的美国约为5倍、日本约为7倍。考虑到高净值客户的财富增长速度还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对投资收益水平的高要求不言而喻。

  最后,在过去十年间,和投资实业、房产所能得到的收益相比,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绝大部分金融产品收益相形见绌,也客观造成了高净值人士对金融投资产品的关注度较低。

  受到企业家创富精神引领,中国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的自主性很强。源于创富一代的独特成长背景,许多中国私人银行客户尚未形成将财富交给专业金融机构进行财富管理的习惯,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由于这些人群在过去的四十年间正是凭借自身对宏观大势的准确判断和勇于突破传统的企业家精神,实现了事业的腾飞和财富的快速积累。在个人成功归因的激励下,创富一代多对自身的投资决策能力有充分的信心;

  第二,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有效性还不高。很多中国高净值人群认为,通过其庞大的个人关系网络,能够更及时地获取一些特殊投资信息或稀缺投资机会,其回报率可能远远超越金融机构提供的一般性金融产品;

  第三,高净值人士有着较强的私密性要求,但目前中国财富管理机构人才匮乏、专业团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金融机构和客户经理通常很难在短期内与高净值客户建立起紧密、信任的关系。因此,我们观察到即便在私人银行机构百花齐放的今天,高净值人群仍然具备较强的财富管理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对于其财富管理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净值客户会自己寻找投资机会,直接投资在实业、股票、房产等。

  二是即使将财富放在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多数高净值客户也将金融机构的作用定位于产品超市,即以购买产品为主,而对真正的“财富管理”需求弱(如资产配置、投资建议等)。

  三是高净值客户对各类机构的定位和产品优势有着自己的判断,会自主在机构之间进行大类资产配置,而非将所有财富放在一间机构由其进行资产配置建议。

  客户需求分化成熟

  伴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积累阶段的变化,中国高净值客户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超高净值人群逐步崛起,富二代、专业人才等新兴类别人群不断涌现。

  首先,财富持续积累带来超高净值客户群体的成长。BCG全球财富管理模型显示,2011年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在3000万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仅为11万户,其所拥有的可投资金融资产占全部个人资产的16%;到2016年,这一人群的数量已超过30万户,资产占比上升至近24%。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超高净值客户在财富管理需求上的复杂度远高于普通私行客户,通常需要为其提供更专业化的人才、产品和服务。

  第二,“富二代”正逐步成为私行机构的目标客户。我们连续三年的客户调研显示,约有10%的高净值受访者财富来源为继承父辈财产,“富二代”群体正式步入私人银行的舞台。目前,很多创一代仅是将部分财富的管理权交给成年子女,为他们提供练兵场。但未来,随着创一代年龄的增长,财富的传承是大势所趋,“富二代”将成为中国私人银行市场越来越重要的客户群体。

  第三,“知识型”人才也开始登上高净值人群的舞台。调研显示,目前约有两到三成的高净值人士为企业高管和非投资类的专业人才(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与创一代凭借“企业家精神”致富不同,企业高管和专业人才主要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财富,其更良好的教育背景将催生出与企业家不同的财富管理需求与偏好。

  客群结构变化的同时,高净值人士在财富管理目标、风险偏好、财富打理方式与产品服务需求等方面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带来新机会、提出新要求。

  一是财富管理目标分化,守富和传富的需求上升。随着存量财富的不断积累和个人年龄的增长,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已经走过了家庭财富的高速积累期,开始将财富安全和财富保障作为财富管理的首要目标。

  二是风险偏好分化,从要求“刚性兑付”到接受“风险收益”的概念。调研显示,已经有约50%的高净值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本金损失,超过60%的受访者对信托、券商、保险公司等非银行机构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没有刚性兑付预期。随着金融市场和监管的发展,刚性兑付将逐渐被打破。另一方面,高净值人群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内部风险偏好的变化和分化。

  三是财富管理方式和产品服务需求变化。从推崇自主投资到信赖专业机构,从仅关注投资产品收益率到寻求资产配置建议与综合金融服务。一方面,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创一代”意识到过去能够自主找到的超额回报投资机会正在显著减少。另一方面,国内财富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平也在持续进步。

  因此,有更多的高净值人士在财富管理上逐渐接受“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2017年的客户调研结果显示,已有超过5成高净值人士选择主要听取专业机构的建议或全权委托,超过7成表示理想中是将财富交由专业机构管理而非自主投资。随着高净值客户结构和财富管理目标分化,其对于财富管理机构的产品服务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财富管理市场前瞻

  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高净值客户对2016年的投资回报较为满意。85%的受访者表示2016年基本实现或超额实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收益。91%的受访者表示实现了投资盈利,更有45%的受访者表示所实现的盈利在10%以上。

  受股市、汇市、利率等宏观因素影响,高净值客户2016年的整体投资风格趋于保守。在所配置的金融产品中,2016年增持产品的前四位为银行理财、存款、保险和信托,减持产品的前两位为股票和公募基金。继2015年股市大幅震荡之后,连续两年的调研中减持最多的产品均为股票。一级市场在2016年经历了先扬后抑,未受到持续性的追捧。在资本市场整体疲软的环境下,银行理财仍是高净值人士财富配置的首选,同时储蓄和信托也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吸引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保险产品对高净值人士的吸引力上升显著,其中保障型保险、投资型保险、赔付型重疾险、养老型保险等欢迎度均较高。

  展望2017年,从客户调研结果看,高净值人士对中国宏观经济和投资形势较为乐观,并对自己家庭财富的增长富有信心。

  高净值人士预计在2017年维持相对稳健的投资风格与风险偏好,但对股票市场的信心度有所提升。近7成的受访者预期在2017年的风险偏好将维持不变,但另有2成受访者表示2017年的风险偏好将会更加谨慎。

  金融产品投资方面,在增持产品种类中,银行理财、存款、信托、保险和股票占比较高;而在减持产品种类中,信托、非信托和非银行的固收类产品以及存款占比较高。

  可见,受访者对银行理财产品仍旧相当信任,但对非银行发行的固收产品的观点出现分化,这可能是由于打破刚性兑付的预期走强、固收类产品收益率走低等多重原因共同导致。同时,继2015年股市大幅震荡后,高净值客户首次在调研中表现出了对股票的较高兴趣,对股权、权益类产品的信心有所增加。

  我们认为,虽然高净值人群对宏观环境的预期较为乐观,但2017年宏观市场环境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黑天鹅事件可能愈发频繁;国内宏观经济转型深入、监管持续收紧可能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财富管理机构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资产配置的难度加大。财富管理机构需保持敏锐的洞察和判断,积极研究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策略,加强快速反应和风险管理能力,以为投资者持续创造价值。

  第二,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趋严的大环境下,一旦房产市场转入冷静期,可能有大量释放出来的资金寻求新的投资渠道,给财富管理市场和金融市场投资带来机会。各家财富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投顾和客户综合服务能力,以吸引资金抓住机会。

  第三,从具体金融产品类别来看,在金融去杠杆和信用风险压力下,固收类产品恐难恢复前几年的火热态势。因此,财富管理机构尤其需要蓄力资本市场的投资能力建设,加强股权、权益类产品以及保险类产品的供给,持续修炼内功,有效应对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对话 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

  21CBR:“双创”造就了一批80后、90后“新贵”,他们与家族企业“富二代”在对于资产管理和投资行为方面有哪些异同之处?

  何大勇:80后、90后“双创新贵”与家族企业“富二代”在年龄和教育背景上有共性。年轻,受过良好教育,使得他们对于金融市场通常有着较好的理解,对于风险收益的概念接受度更高。因此我们在客户调研中看到,这两类人群总体来讲风险承受意愿,对非银机构的接受度,对股权类投资的接受度都更高。

  很多富二代本身也有很高的创业意愿,对父辈所从事的行业并不感兴趣,而是希望追求自己的事业。这些客户跟“双创新贵”的相似度非常高。

  “双创新贵”与家族企业“富二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财富积累时间和积累阶段上,影响了其资产配置结构和类型。“双创新贵”的人生重心是加速创造事业和积累财富,主要家庭资产都放在创业企业上。在金融投资上的精力和兴趣有限,比例也低,投资相对偏向自己熟悉的新兴行业或项目股权投资。

  很多家族企业“富二代”开始部分接手家族财富的管理,对金融投资的兴趣相对更高,对于跨境资产配置、海外投资也有更高的需求,整体投资组合更为多元。

  21CBR:近些年来,非常多的外资银行都在总行的财富管理部成立了专注于拓展新兴市场业务的新兴市场部,对于中国市场的争夺尤为激烈。外资机构和中资机构相比较,双方在财富管理方式和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哪些?

  何大勇:外资私行与中资私行的行业监管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服务的客户需求上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其财富管理方式和产品服务差异也很大。

  首先,从行业监管环境来看,海外私行多为混业经营,能够提供跨市场、跨资产类型的产品,例如,帮助客户直接投资交易股票。中资私行在市场和产品领域受到更多限制;

  其次,从金融市场环境来看,海外私行金融投资工具更丰富,客户普遍接受浮动收益的理念。中资私行以预期收益型固定收益产品为主,存在隐性的刚性兑付;

  再次,从服务客户的需求来看,即使都是服务中国客户,海外私行服务的是中国客户的离岸资产,客户多为超高净值客户,重视资产的保护和安全,需求也比较复杂,对私行机构的专业咨询服务要求更高;中资机构服务的是在岸资产,客户整体资产规模更低,客户需求相对简单,但是追求较高收益,且客户自主性很强。

  因此,中资私行更多采用了产品驱动的模式,销售以固收类为主的产品,对资本市场产品(如股权和权益类产品)涉足较少,投资顾问服务的深度和专业程度还不高;海外私行的产品丰富程度更高,也通常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咨询顾问服务。但是同样因为国内对跨境业务的严格监管,海外私行服务中国客户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21CBR:在你们看来,中国私人银行机构应该具备哪些共通的特质才可以被视为一家优秀的财富管理机构?

  何大勇:优秀的财富管理机构需要具备以下四点特质:1、真正地以客户为中心(从理念、业务模式到实施):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细分,制定明确的价值主张,并建立配套的组织激励体系,落到实处;2、拥有专属、专业的私行服务人才队伍,包括专属客户经理、投资顾问、专家团队等;3、具有强大的产品平台和投资顾问体系,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出适合的产品配置建议,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组合;4、业绩优异、客户满意、同业认可。

  兴业私人银行&波士顿咨询公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