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说·当代悯农

民以食为天,农以食为务。谋天时与地利之便,以养活天下人为使命,堪当此大任者,便是稻农。春播,夏作,秋收,冬藏……每到农忙时节,就有不少外出务工的中壮年专门回乡帮着家里的老稻农插秧、收割,还有年迈的老稻农带着孙辈在田间地头挥汗忙碌。南方大多一年两造,中国几千年稻作文化得以繁衍传承。

比起种植香蕉、柑橘、哈密瓜等经济作物,种植水稻的收益无疑是偏低的。一位稻农算过一笔稻作盈利账。一亩稻田,种子成本约90元;插秧时需施用复合肥25公斤,约100元;生长期需追肥10公斤,约30元;撒施两次农药成本约40元。算下来,每亩成本近300元。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按照一造水稻亩产400公斤左右干稻谷计算,除去成本纯收入约740元/亩,一年两造稻谷收入也就是1480元/亩左右。若再减去请收割机收割的成本,稻农收入很低。

那么,一代代稻农为何坚守?这离不开信念和坚持的力量。当然和新技术、新品种也密切相关。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育种人员通过总结经验,并将总结的技巧和感悟与稻农分享,对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起到很大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回忆,在南繁初期,当地生产队的人路过他们的稻田,看到秧苗长势粗壮,便来请教个中技巧。谢华安发现生产队的田地秧面不平,“牛毛秧”长得细又长,是生产队播种不均匀、密度太高且品种不好导致。“稻农愿意主动向我们学习,沟通后,他们的种植水平和产量都有了明显提升。”谢华安表示。在漫长的南繁岁月中,南繁人员持续向当地农民宣传农业科学知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中国水稻育种研究发展迅速,杂交水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数十年来屡获突破,使我国水稻单产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一些综合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对提高水稻单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这些稻农与水稻育种、栽培技术一起成长,有好品种和好技术就不怕挨饿了。”水稻种植户林素娥感慨道,种稻之于她,不仅仅是营生,还寄托着一代人的情怀,当然还有温饱带来的实在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的《悯农》,道出了育种人与种稻人的辛勤付出。在丰衣足食的时代,教育民众珍惜资源、爱惜粮食的同时,如何让耕者获得合理收益,这是当代悯农背后的严肃话题,也是水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所在。(《农财宝典》记者 黄帼蓉 植仁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