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澳棉归来——从源头实现持续发展

  • 来源:中国纺织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20 12:02

在转型升级的发展路上,中国纺织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持续升温,尤其在棉花需求上更为强烈,美棉、澳棉、以及新疆棉等,都成为棉企争相竞买的产品,同时,企业对这些优质棉花的产地情况、生产加工检测现状的了解愿望也愈发迫切。在此背景下,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联合组织纺织企业代表团于4月中旬赴纺织原料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进行以棉花原料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代表团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叶戬春副会长带队,安徽华茂、江苏悦达、黑牡丹、河南平棉、邯郸纺织、山东宏诚、滨州鑫辉、湖北富棣田等企业负责人参加。

如今,从澳大利亚调研归来已月余,代表团成员仍对本次调研所获历历难忘,除了其智能化生产现状,还有澳大利亚政府不同的管理理念、良性健康的市场秩序,都给代表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流程交给智能

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检测和进入市场,澳大利亚棉花的智能化体系从源头做起,并贯穿始终。

澳大利亚棉花生产区非常集中,大多种植在沿河谷地,主要为旱地种植,以灌溉为主,占总种植面积的80%,产量比例在90%左右。此外,澳大利亚共有1200个棉花农场,生产规模庞大,农场的种植和收割都采用100%机械运作,并通过减少使用化学品总量,减少杀虫剂,提高生物科技的使用,以确保棉花出产率高,棉纤维精细、清洁和环保。棉花收获结束,成批的籽棉被专用装载机运到棉花加工厂进行轧花加工,且每个棉垛的数据都能做到可跟踪、可查验。轧花厂也全部实现生产自动化和加工质量在线监控:在经过自动喂花、风力输棉以及多道除尘、调湿等环节,籽棉被输送到轧花机,最终完成加工。

调研团实地走访的澳洲5大棉花农场之一,新南威尔士州莫里郡的Seery农场,就是澳棉种植全面智能化的完美范本——占地约45万亩的农场,用工仅45人。尝试过喷淋、滴灌之后,农场采用了漫灌技术,在经过激光平整后每公里高度差控制在0.5米以内的土地上,既保证了灌溉效果又尽可能的节约用水。农场下设的轧花厂率先使用了气流清杂,实时HVI颜色杂质检测以及更合理的轧花统筹管理,降低棉结,减少杂质并保证同一地块同一品种的棉花集中加工,提高皮棉一致性。

澳大利亚全国有4处棉花检测机构,代表团实地参观的澳大利亚分级检测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该中心每天可检测2000多吨棉花的上万个棉样,HVI检测结果由电脑网络与棉花生产年份、农场主、田块、品种、轧花厂、检测员汇集在一起,内容为经销商、批号、包号和长度、比强度、马克隆等各项质量指标。不论是棉农还是经销商、购棉商都可以查到,便于以质定价和销售。

在棉花的销售和市场运作方面,澳大利亚几个大的棉花加工企业在悉尼和布里斯班两大棉花装运港都有货仓,其他公司也在棉花产区建有自己的仓库。储存在仓库里的棉花由电脑系统分品种、分等级管理,以便接到订单后很快就可以供货。澳大利亚棉花种植者根据合同可选择由轧花厂代加工并自己销售原棉或委托独立棉商经销自己的棉花。

在澳大利亚的棉花生产地,从整地、播种、浇水、施肥、喷药、采收、运输、加工、包装,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人力投入少,效率却大幅提高。实现自动化的同时,澳大利亚又在切实考虑环境友好和因地制宜,让所产棉花原料更具竞争力。

竞争交给市场

在调研过程中,澳大利亚智能化的全套棉花生产流程让人感叹,其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秩序也引人思考。

澳大利亚政府对棉农与棉花种植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和调控措施,也没有强制法律,政府干预少,农民竞争性强。棉花从生产到销售、出口是完全市场经济下的活动。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把精力都放在了棉花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上,将生产与科研结合紧密。政府在各产棉区都有专门的棉花技术推广官员,所以新品种、新技术能够很快在各区的棉花生产上得到应用。澳大利亚棉花研究和发展组织(CRDC)是澳大利亚联邦管理棉花研究的主要产业实体,棉花科研单位的研究经费有一半由棉农出,政府给予“一对一”配套。澳大利亚联邦科学技术组织(CSISO)对棉花繁育、加工进行持续研究,并以较低的稳定价格供应给签约棉农。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还有两个与棉花有关的重要协会。一个是澳大利亚棉农协会(AustraliaCotton),作为自愿加入的非营利性组织,加入协会的棉农每生产销售一包棉花就要交纳一定费用给协会。BMP计划作为澳大利亚棉业工作的延伸之一,旨在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保证棉花品质的高度一致性,而该协会主要工作职能便是推进BMP计划。另一个是澳大利亚棉商协会(AustraliaCottonShipperAssociation),作为棉花商人组织共同体,该协会代表的是澳大利亚棉花公司在采购和市场营销领域的利益,其成员是各自独立的,但他们都参与从棉种采购、棉花种植、销售、棉纱及纺织品销售的这个棉花供应链环节。

此外,澳大利亚棉花的销售模式也十分值得探讨,澳棉贸易商约20户,销售主要为三种模式:种植前预售,对于长期合作关系稳定的客户,甚至可以销售三年之后的棉花;由棉农采摘后直接销售籽棉;棉农将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根据检测指标进行销售,既可以直接销售给贸易商,也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销售。前两种模式的销售先以基准级定价,再根据实际交货的质量进行升贴水。第三种模式则根据实际质量指标进行定价。

实地走访中,代表团成员对澳大利亚棉花原料的种植、生产、采摘、加工、销售等全流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代表团成员一方面希望澳大利亚棉花供应能够保持稳定的质量,在价格方面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成为中国纺织未来发展中棉花资源的稳定来源,同时,也期待我国棉花的生产加工尽快提高机械化程度,改良品种,使我国纺织企业能够用上品质高端的国产棉。

此外,代表团成员也由衷地认为,对于纺织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来讲,智能化进程势在必行,健康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也尤为重要。(张震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