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也有害处

  • 来源:老伴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27 16:51

许多不好读书的人,以为读书是苦事,他们宁可把精力花费在看《甄嬛传》这样的下三滥上面,也不屑看一本有益于心灵的书。岂但不看呢,爱看书的人在他眼里竟也有了罪过,要联合起来,一道看不起。

其实,如果读书到了一定境界,便是随意拿一本字典来,也能收到俗人看《琅琊榜》的娱乐效果。只是大多数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反而无知地排斥起读书人来。

依我看,这世界上第一快意的事,除了玩女人,莫过于读书。

当然,读书多未必是好事,尤其在一个普遍不读书的社会,读书多,就成了自绝于大众的一大罪状。那些不读书的人从头到脚都要找你的麻烦。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旦读书多,气质谈吐就与众不同,就要发议论,做文章。而这些,一般人是统统做不到的。中国人天性有种排斥异端的品性。个个都起了妒忌不平之心,硬要在你身上找出缺点来,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能平衡。

自然,缺点是谁都有的。

可是妒忌者往往刻意制造出你的缺点,然后做出得意取胜的嘴脸。最常见的,说你“偏激”,这两个字就如同粉笔一样,一旦抹在你的鼻子上,就使你从“正旦”化为“小丑”,不论何等精妙的主张都成了笑话。倘若你认真追究起来,我怎样偏激,说出道理来,则他们又和你耍起无赖,一副嬉皮笑脸,阿Q式的,永远得胜的样子了,当然是说不出所以然。因为他们的说你偏激,本就出于嫉妒不平,不论你的立论何等执中,平和,反正先有了偏激的罪名,哪怕你撒起尿来,恐怕也是偏激之尿哩。这实在让人为难。

有时候,你把他给说的哑口无言了,他们就服气了吗?也不服气,他们当然有另外的说辞,就说你心理阴暗,说你不宽容,说你没有同情心,说你只为自己,不为别人。仿佛他是当了裤子也要救助他人似的。这时候,省不得又是一副痞相。你要是不慎发起怒来,则更证明了他们的远见卓识。于是,又是一副阿Q式的,永远得胜的嘴脸了。

如果当他们实在挑不出你的观点错处,他们就服气了么?也并不是的。中国阿Q的最大特点就是永远不服输,哪怕赤裸裸地事实摆在眼前,证据确凿,他们还是有狡辩的勇气。这时候他们说你什么呢?就在你相貌上做文章,说你长得丑,说你样子土。这一来,显出他们的优越感了,于是又现出一副阿Q式的,永远得胜的嘴脸了。

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反智的国家。学校里,课本上,虽然大言不惭地写着读书好,可这个“书”乃是指教科书,绝不是指文艺书籍。而这个好字,并非指读书能修养身心,乃是能发财,能当官,是一块好的敲门砖而已。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翻译成白话:古代的人学习为了修养自己,现在人学习却为了做样子给别人看。)千载之下,犹是如此。大凡不能“为人”的勾当,当代中国人从来不屑于去做。于是,实用主义泛滥,理想主义荡然无存。那些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早已世故得如同四五十岁的老妇女,她们面对这个“浊世洪流”,适应能力出奇地强。这一来,理想主义在中国就没了市场,中国人读书呢,读得都是那些能帮助自己发财,当官的狗屁之书。文学艺术书籍,因为短期内见不到实际效果,就被中国人无知地抛弃了。

不读书的人,必定反智。因为他心虚,他无知,他一见到比他优雅高明的人,内心总是不舒服。做不到就反对,是中国人的惯性思维。当代中国人素质,品味之差,古来罕见。越是那些有学问的人大家越讨厌,越是那种流里流气的地痞流氓大家越赞美。表现在文艺作品上,更是庸俗低劣层出不穷。当代中国,不论文学,音乐,美术,都难找到一部能与古典名作相媲美的。不要说与古典作品媲美了,它能达到古典作品的十分之一水准,就算中国人祖宗有德。

实际上全是下三滥。因为当代中国人本身就是反智的,也是弱智的。他的精神境界根本不高。把一本红楼梦和《甄嬛传》让中国人选择,可想而知,大多数人对《红楼梦》都读不下去。红学家如周思源之流,大言不惭地说,中国但凡中学以上学历的,都看过《红楼梦》,真不知道他这个结论从哪得来的。中国十四亿人口,能有两千万读过《红楼梦》的,已经是万千之喜。中国大学生当中,没看过《红楼梦》的,成千上万,多如牛毛。

这一来,那些真的用功读书的人,在中国就往往被排斥。那些真的好作品就不能出头。在一个推崇流氓的国度,你要是不做流氓,就生存不下去。这倒是无所谓,但是一个民族的前途,发展,却非要有一大批真的用功读书,追求真理的人不可。中国人的反智主义,不独使得国民素质普遍低下,更紧要的是损害了民族的元气,使我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背道而驰,越来越远。须知,一个文明富强之邦,绝不是一帮流氓能造就的。(荒蛮奇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