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利率时代”行将结束,新增长趋势揭幕

有种种理由相信,2017年第一季度“开年大吉”,这不光体现在我国进出口数据,采购经理人指数和各种工业指数的上升上,也体现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逐步恢复上。世界银行和IMF给出的预测数据大体上显示全球经济出现弱增长。但在危机和停滞很长时间后,弱增长也是增长。出于自2008年以来各国央行的定量宽松可能带来通胀的担忧,“加息”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会议的主要讨论话题——除了日本。这个国家长期实施的负利率政策虽然没有对经济起到太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加息在依旧低迷的增长面前,仍是不可能使用的手段。

美联储的加息行为最能引领全球加息浪潮。不过不可否认,随着加息带动美元升值,带来大量资本回流,美国的出口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在三月份,中国刚刚成为美国石油第一大出口国。美国对华出口增加,有利于消除两国之间差距相当大的贸易赤字,从某种意义而言,可以防止两国开启贸易战。但是美国当局显然一方面想要压住通胀的势头,另外一方面却又不希望自身出口减少,在万众期待的中美领导人峰会前后,会将人民币汇率作为话题进行炒作。这就把中国央行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美联储加息之后,中国央行并未宣布上调长期基本利率,但是却设法增加了短期借贷的利率。这一做法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是“非常规紧缩做法”。近期以来余额宝的收益率上升,就意味着市场的流动性在慢慢收紧。从这一点而言,中国显然不会跟随着美国的指挥棒,总是用抛售外汇储备的方式稳定人民币的汇率。这种技术性的做法有利于保持来之不易的今年进出口开局良好的局面。

美元加息给欧洲出了一个难题。欧洲的经济状况正在逐渐好转,但是鉴于多国之间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欧洲央行的动作显得有些犹豫。政治上的不确定性随着荷兰大选极右翼没有获胜而有所降低。在法国,极右翼当选的可能性也在下降。不过法国大选究竟能够推出一个什么样的新政府,目前还不清晰。欧洲是否要加息,最早的信息可能需要到六月份才会浮出水面。总体上美国加息,中欧跟进的趋势还在加强,经济学家们所定义的、自2007年以来的“超低利率时代”可能行将结束。

全球经济的缓慢恢复有助于需求的增加,而加息从理论上来说会对此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有趣的是,能源价格并未在加息预期影响下出现上扬。三月份,英国和美国先后公开声称发现了新的油田,加上大量的新能源产能投入市场,这一切有效地缓解了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资金困难。所以在2017年,我们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增长周期缓缓揭开大幕,那就是低通胀,低能源价格,适当的融资成本,逐渐增加的贸易需求。只是这一轮周期的增长动力究竟源于何方,仍旧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孟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