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阳与他的“实木情缘”

  • 来源:中国民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7-04 15:51

  自古以来,浙江省东阳市的山水景色就令文人墨客不吝赞美,而东阳人却用另一种方式来将美景定格--木雕。

  东阳素有中国木雕之乡的美誉,江南的风景,在东阳人看来,最宜用木雕表现。刻刀在木板上游走,一刀一笔,融合着工匠心血。平淡无奇的木板上,逐渐凸显出江南胜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968年生于东阳的赵瑞阳,与每一个在那个年代降生的孩子一样,他从牙牙学语的年纪就开始接触木雕,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地对木雕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人生抉择

  1988年,赵瑞阳正值20岁,刚刚高中毕业的他就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抉择。赵瑞阳对《中国民商》记者表示:“其实我的家乡东阳不仅是木雕之乡,还是建筑之乡,当时的建筑行业是比较赚钱的,而且赚钱的周期很短,不用像木雕那样要学习很久。”看着身边的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投身建筑行业,年轻的赵瑞阳犹豫了。几夜的辗转反侧之后,心底那一份对木雕的喜爱始终挥之不去,他不顾旁人反对,“固执”地选择了木雕。

  “与中国多数传统技艺一样,东阳的木雕手艺只能通过拜师的方式来学习,而真正有手艺的师傅是不缺徒弟的,在被拒绝了很多次之后,总算找到一个师傅愿意收我了,也算是如愿入行了吧。”为了学习木雕,赵瑞阳不得不接受师傅定下的条件,学艺期间为师傅从事的一切劳动没有报酬,且不得从事其他赚钱活动。除此之外,还要跟随师傅背井离乡远赴河北省。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跟着师傅到了河北省之后,不仅学艺艰辛,而且困难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回忆起学艺的岁月,赵瑞阳感慨万千:“我以为谨遵师傅的条件就可以安心地学习木雕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我来到河北之后每天只能干一些粗活,师傅的雕刻技术却一点也不传授。比如他在画图纸的时候,徒弟一过去看,他马上就把图纸翻过来;雕龙的时候到了关键的龙头部分,徒弟过去看,他就停下来去雕别的。”

  那个年代的手艺人大多是比较保守的,总是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即使面对师傅这样的态度,赵瑞阳也不敢有半句怨言,他只能咬牙坚持,暗下决心:“不学好木雕誓不罢休。”正是有这样的信念作为支撑,赵瑞阳开始了他“偷师学艺”的过程。师傅不教,他就将成品的木雕拓在纸上,用树枝沾水在地上临摹。一有时间,他还跑去向同行“取经”。

  “其实同行也不愿意教你的,可能是因为比较年轻,沟通起来没有障碍,慢慢的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这个学艺的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年多,那时候就是一门心思钻研,想要快点学好木雕,早些赚钱为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分忧。”赵瑞阳说道。

  到了1989年,小有所成的赵瑞阳告别师傅,带着几个同行一起来到了天津市宝坻区的一家硬木家具加工厂打工。由于他的雕刻技术扎实很快就受到赏识,在当时拥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赵瑞阳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

  厚积薄发

  赚得人生第一桶金的赵瑞阳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在打工的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地加班,在补贴家用的同时也悄悄地编织自己的梦想。赵瑞阳说:“在1989年,木雕工人属于高级技工,每个月的工资能有600-700元钱,在当时已经属于高薪了。但是我慢慢发现,这家工厂已经在走下坡路,单一的经营模式、老旧的内部管理让人看不到希望。”赵瑞阳在那一时期就萌生了自己出来“单干”的想法,只是时机未到。

  时隔3年,有了一定资本积累之后的赵瑞阳终于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于1993年结束了打工生涯,租了一间小厂房带着一批东阳工人做家具厂的外包加工。这一步迈出去,就是为期10年的马拉松,用他自己的话说:“这10年是最苦最累的10年,同时也是我成长最快的10年。”

  创业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初期的赵瑞阳除了做雕刻还要每天骑着摩托车去各个家具厂找活干,其间自然少不了四处碰壁。他对《中国民商》记者介绍:“给家具厂做外包加工没有太多保障,因为家具厂订单是不固定的,忙的时候连续一个月加班,闲的时候雕刻工人全部坐在厂里发呆。”为了缓解没有订单的压力,无奈之下赵瑞阳只好在闲时将工人外派到山东青岛市、淄博市等地进行木雕加工,而他也开始了四处奔波去谈订单、设计图纸。回忆起创业初期,赵瑞阳只总结了一个字:“累。”

  “接触这个行业久了,我慢慢发现,在当时中国的高端实木家具生产出来之后,很大的一部分是用来出口的。那些将订单分给我们的家具厂也只是作为一个加工商,并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赵瑞阳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仿古家具的市场这么好,何不剔除掉这个加工商的身份,做一个自主品牌出来。

  在萌生这一想法的同时,赵瑞阳也迎来了一个契机,与当时的一家知名家具企业美克美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意味着一直困扰着赵瑞阳的订单不稳定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订单数量激增让之前租下的小厂房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考虑再三,赵瑞阳于2003年将积累的全部身家押在了天津市宝坻区牛道口镇开发区,成为了首位涉足该开发区的创业者。买地、建厂房让他用十余年的积累孤注一掷,成立了天津市瑞福家具有限公司。

  居安思危

  在公司成立初期,迫于回笼资金的压力,他只能将企业的重心放在代加工上,正值市场大好,他的加工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但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让他越来越感到不安,他没有因为生意红火就停止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反而更加急切地投入资金和精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用在民营企业上尤为合适,时刻保持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赵瑞阳说道。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随着国内大型家具企业的生产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代加工的企业也逐渐被淘汰。代加工的3年时间,瑞福家具的自主产品也已经完善起来,基本上实现了完美的衔接。

  瑞福开始经营自主产品的初期主要是以红木家具为主,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进红酸枝、花梨等名贵木材。由于用料考究、雕刻技艺精湛,瑞福家具生产的红木家具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随即赵瑞阳也意识到一个问题,红木家具的消费者仅局限于一些高端市场,由于原料成本造成的高价无法被普通人所接受。而且生产周期很长致使资金流动太慢,长此以往很难将公司发展壮大。

  赵瑞阳说:“当时就是考虑能不能做成一个人人都能买得起的仿古家具,也做了很多的尝试。”经过大量市场调研之后,赵瑞阳的目光定格在了榆树这一树种上。“南紫檀,北乔榆”,华北地区的榆树较多,且从明朝开始榆木家具就凭其粗犷豪迈、纹理通达、质地坚韧的特点广受欢迎。

  赵瑞阳是一个实干家,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在第一时间迈出脚步。与红木家具的材料不同,榆木不需要进口,在华北地区的农村随处可见,但如何大批量收购却是一个难题,他事事亲力亲为,用了半年的时间搭成了稳定的收购链条。在设计上,将东阳木雕的技艺与榆木的特点相结合,使他设计的榆木家具在粗犷中不失精细。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正式投产并打造了仿古家具的经典品牌--宏鼎轩。

  此后,随着品牌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的扩大,瑞福家具于2013年进驻天津市宝坻区天宝工业园,扩建3万平方米厂房。引进现代精密数控设备,聘请高端科技人才组成研发团队,完善实木家具生产流水线,成为华北地区第一家拥有古典家具流水线的企业。如今,瑞福家具已经成长为集原料收购、原木加工处理、家具生产、雕刻、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市场辐射全国20个省市,拥有30余家专卖店,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榆木家具生产企业。

  回首来时路,赵瑞阳与木头结缘已近30载,当问及一路独行的感受时,他轻叹一声:“从接触木雕到现在,我对木头有种说不出的感情,这一路的选择,与木头的结缘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论创业的路,若说苦和累,比我苦累的大有人在。只能说,做民营企业实在不易,做实体企业更加不易。但我必须坚守自己的人生抉择。”

  文/《中国民商》记者徐高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