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数据中心现代化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第十届中国数据中心大会特别报道

  一年一度的中国数据中心大会于6月22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由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主办,《中国计算机报》承办。大会已经成了中国数据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今年的大会围绕着两个热点——数据中心现代化、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为企业在云时代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数字化转型的机会在哪?

  对于所有企业来说,当前最迫切的需求和任务就是数字化转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又该如何来应对呢?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春立在谈到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什么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企业数字化如何来转型等问题时表示,新工业革命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新型的生产体系。

  新工业革命的内涵是什么?从软件定义层面看,如今,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软件。当时Netscape创始人马克在2011年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从2011年到现在,软件不仅定义产品,还定义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方式,甚至定义企业的新型能力和整个产业的发展生态。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各种各样的系统。

  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是由数据驱动的,新工业革命内涵也是由平台支撑的,GE有Predix Cloud平台,SAP有HANA平台。企业面向未来进行数字化转型,或者说提升本身竞争实力需要这样一个重要支撑工具。我们正在进行平台研究。我国在平台层面的研究上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与这些跨国公司相比,无论是在数据采集层面、数据传输层,以及数据应用层面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差距。

  在数据采集层面,我国工厂设备老化,异构系统也很多,这些设备在数据采集的时候,就遇到这个数据采集的设备,部署的周期长、成本高、中间所涉及的环节多,这样一些难题。在平台层面,我国数字化、模型化经验积累不够,使得我们在平台层面不足以支撑整个工业生产,提升工业服务能力。这使企业无法开发出适合工业生产应用的各类App软件,是企业级平台层面面临的短板。但是,无论如何,新工业革命、数字化转型一定是基于平台的革命和转型。

  此外,新工业革命一定要实现服务增值。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它们的本质目标是要实现价值再造、价值增值。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在服务方面实现了增值,延伸了增值的空间。实现了服务增值的一些企业,在业务流程、运作方式、服务创新、交易方式、价值再造等方面与传统封闭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在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之外,新工业革命最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种新型的生产体系(一软一硬一网一平台)。这是一种基于新架构的生产体系。

  那么是什么在促使企业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现在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根本性的变革就是定制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崛起。所谓智能制造,它的本质也是定制化生产。

  怎么进行数字化转型呢?杨春立认为,基于互联网双创平台构建的生产模式可以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双创平台是牵引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它能够推动企业在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将促使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开放、抱团发展。

  现代化数据中心如何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企商在线副总经理于宗波表示:“企商在线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把整个基础设施的服务无缝提供给企业,企业一旦选择了我们的服务中心,他们只需要关注业务系统就可以了,所有的基础设施服务全由我们负责;二是对企业来讲,他们需要更加迅速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企商在线可以迅速地提供这些资源。我们把云计算与IDC深度整合,按照客户的需求,随需而动,按需分配资源。这也是我们为客户转型所提供的最大帮助。”

  超融合与智能化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7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保持平衡稳定的发展态势。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兴起,将会给数据中心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呢?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邢婷分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数据中心发展趋势:生态演进、市场发展、未来的机会点。

  赛迪顾问认为,从产品层面看,数据中心的发展机会会在一些融合化的产品领域,包括整机柜的服务器、大数据一体机、模块化数据中心,以及数据中心管理软件等;从技术层面讲,首先是绿色节能的数据中心,这些技术包括低功耗的技术、虚拟化技术和主动节电技术等。另外,就是智能化的管理技术。

  最后就是运维。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信息化运维手段的需求越来越多,它们对运维管理软件非常关注,很多拥有数据中心的企业都在自己开发运维系统。开发一套基于中国个性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中心管理软件也是未来的机会点。此外,培训专业运维人才、建立运维生态圈、建设运维生态平台,也是未来很好的机会点。

  数据中心的运营和服务对于提升数据中心的效率,降低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荣之联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王向东在主题为《聚焦行业应用,提升数据中心运营服务》的演讲中从四个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案例为大家讲述了数据中心的部署和运维。荣之联公司成立于2001年,战略定位是帮助企业的核心业务实现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协助企业进行创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荣之联整个业务布局调整为三大板块:第一,IT服务云计算板块;第二,物联网和大数据板块;第三,生物云建设板块(侧重于运营服务)。

  王向东表示:“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未来的数据中心会成为一个敏捷的组织,它会成为一个创新的中心。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用信息资源实现业务创新,最好的载体就是数据中心。”

  谈到数据中心,不得不说说近期的一桩大事,那就是书生云签订的10亿元超融合项目的大单。书生云的超融合构架给数据中心带来哪些改变呢?书生云售前总监康祺给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书生云的创新型超融合架构。

  康祺预测:第一,未来数据中心都要云化;第二,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存储将迅速普及;第三,商业化开源;第四,软件定义一切是未来趋势。他表示,这些技术的普及促进高可用、易用性、节能等技术的发展,超融合技术的发展也使企业建设数据中心的门槛降低。书生云也会将新的技术应用到产品中去,为客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Nutanix中国区合作伙伴技术支持经理及北方区售前技术经理曹鹿怡在主题演讲《释放应用潜力——Nutanix企业云平台》中表示:“谈到IT未来的发展,一个最主要的基础就是构建一个能够为企业应用提供完整支撑和便捷运维的基础架构。”

  当前,企业关注上云,但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选择公有云还是私有云,而应是云平台的发展方向。曹鹿怡表示,通过云平台的选择实现自动化和相关的权利,可以构建一个有效的基础架构平台,简单、易于使用,并可提供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转换,同时以用户为核心,这才是用户在建设云平台时主要考虑的内容。Nutanix认为,以业务和应用为核心构建基础架构,以更简单的方式,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提供给客户。无论是放在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是围绕用户为中心的。Nutanix做的引擎基础架构,提倡的就是释放应用潜力,这也是Nutanix的产品和技术发展最主要的方向。

  “对于数据中心构建来说,基础架构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架构就像建房子一样,需要考虑地基打得多深,能不能支撑抗震的要求等。”

  曹鹿怡表示,Nutanix构建了非常强壮的地基。在架构方面,Nutanix可以支持不同的虚拟化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支持。在IT基础架构底层也有不同的服务模块,提供相关的服务支撑,包括元数据的服务、跨集群之间数据均衡的操作,以及提供任务服务操作等。

  曹鹿怡补充说,Nutanix除了提供非常好的地基之外,还在上面提供不同的接口,就像盖完房子有水、电、网等方面的接口一样。Nutanix构建了完整的API平台,统一了所有服务的API接口,并通过统一的API服务接口,帮助用户快速部署应用。

  HDS中国区解决方案总监谢勇在主题演讲《数字化转型时代智能数据中心变革》中提出,在云计算和物联网领域,数据中心迎来了新的机会,就是通过OT和IT的结合,挖掘数据的关联关系,通过大数据和IoT的技术,实现数据中心的转型。

  HDS已经有一套完善的智能数据方案。谢勇表示:“智能数据方案是通过信息整合与发现、风险自动发现与管理、最佳的数据中心效能,以及智能支撑业务需求打造的智慧数据中心,以适应未来业务的需求。”

  HDS智能数据方案运用的场景包括:自动分析发现“双11”“6·18”业务规模,自动配置后台资源;自动发现设备故障,自动通知,自动更换设备;根据电网负载和计费方式,自动规划批处理业务;根据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整灯光;采集环境温度、空气等信息,调整新风,适应人员和设备的需求等。

  “HDS智能数据方案在整体上提升了信息的整合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业务支撑能力,以及运维的管理效能。其实,这就是HDS通过IoT的技术对传统数据中心实现增值,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谢勇表示。

  建设绿色环保的数据中心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网速、带宽、安全性等方面,客户需要的是一个性价比高、安全性强、运维成本低、综合性能强的数据中心,而如何建设好这样的数据中心是未来数据中心建设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今,环保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行业,而是所有行业都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每一个企业的责任。阿里巴巴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方面走在了行业前面。阿里巴巴集团IDC研发事业部IDC运营技术专家郭树师介绍说:“从2015年起,阿里巴巴开始在张北县建设阿里巴巴最大的数据中心,到现在二期工程还在施工中。通过两年的建设和运维,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测算过,一个数据中心如果年耗电量达到10亿度,通过各项节能降耗措施,可以节省1亿度电,按照8毛钱一度来计算,效益还是非常可观的。目前国内很多数据中心的PUE值大于1.5,节能优化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郭树师从暖通、电气等方面分享了阿里巴巴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经验。他说道:“我们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冷却技术。当初选择把数据中心建在张北,一个主要原因是,张北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全年平均温度26度左右,空气优良,温度低,有大量风力发电资源,以及太阳能资源。我们的数据中心采用了水冷和风冷空调。另外,我们的数据中心还采用了智能照明,可以实现分区控制。”

  中国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吕天文在《数据中心节能市场分析》的主题演讲中提到,目前中国的数据中心能耗普遍较高,2016年的耗电量达到了1108亿千瓦时,平均PUE值在2.2~3.0之间,而实际能耗可能远高于这一数字。而且随着数据中心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多,耗电量无疑会逐步增大。数据中心的高能耗不仅给机构和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造成了全社会能源的巨大浪费。

  在吕天文看来,从数据中心技术的演进路线也能看出能耗的发展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数据中心还称为计算机机房的时候,单机柜功率的设计一般在1.5kW,2010年单机柜功率的设计值就达到4.5kW,而现在基本上在8kW左右,预计到2020年后,单机柜功率设计都在10kW甚至15kW以上。

  “所以说,技术是产业变革的推动器。但是,在数据中心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节能型数据中心的设计问题,节能系列标准制定严重滞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压力,节能优化运营管理维护工作,节能产品认证的问题,数据中心能效等级评价的问题等。”吕天文表示。

  吕天文对数据中心建设和节能减排提出了6点建议。

  第一,每年例行数据中心能效评价和监测,搭建规范的监测平台,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安全性排查和能效提升建议,力争5年内减少总能耗的15%以上。

  第二,需要加快数据中心各类节能标准的制定。比如,研究制定京津冀地区特有的数据中心相关各类节能标准和规范,为建设、改造、运维绿色数据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对数据中心节能减排进行持续宣传,通过组织数据中心的会议、活动、巡展、沙龙等进行复合型宣传,达到立竿见影的目的。

  第四,加大对数据中心节能改造的资金扶植。数据中心节能改造收效显著,但是前期投资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扶植,需要政府出台专门针对数据中心的改造补贴政策和考核政策。

  第五,需要对节能改造企业进行培训和认证。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联合协会或者第三方独立机构对节能改造企业进行定期培训和认证,以便提高改造水平,让节能改造起到真正的作用。

  第六,建立数据中心节能技术验证实验室,发现有效的数据中心节能减排新技术、好技术,进行重点推广,让科技快速转化成生产力。

  虽然数据中心需要超融合技术,需要创新的超融合技术,但是追求更低的PUE值是每家企业的目标。英维克北区产品总监李新起介绍了绿色数据中心高效间接蒸发冷却技术。

  在数据中心里,耗电最多的设备是什么?就是机房空调。机房空调技术直接决定了数据机房的能耗。南京佳力图高级工程师梁炎从数据中心发展、能耗现状等方面分享了南京佳力图公司的经验。

  怎样才能保证空调的高效率呢?梁炎表示:“我们采用的是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它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能效。我们还开发出了副泵和热管解决方案,主要有3种运行方式,包括压缩机制冷模式、混合模式和副泵运行模式。平时,在室外冷源足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室外冷源,开启副泵即可。我们的空调采用压变频式压缩机,为了节能,应尽量减少压缩机的开启时间,优先使用室外冷源,这样可以减少大量能耗。”

  布线应随需而变

  康普北亚区技术总监吴健在《数据为水网络为渠》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我们一刻也离不开数据,正如我们一刻离不开水一样。我们对数据的需求是及时的、高效的。”

  当前,随着互联网流量的激增,如视频直播、视频会议、VR等,全球对数据中心带宽的需求呈指数增长,并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面对这些“水”,应该修什么样的渠呢?吴健表示:“需要调整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以便增加设备端口数目和光纤密度,支持更快的通道速率,降低延迟,准备升级到更高的速度。

  如何去解决网络高速升级带来的问题呢?康普推出了高速网络升级平台(HSM),不仅包含需要网络向高速升级的新技术,比如新型的OM5光纤、布线系统等,还解决了网络架构的复杂性,以及对光纤系统的依赖,比如密度、性能、管理等诸多环节。这不仅是创新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更是一项长期策略。

  随着数据中心的数量越来越多,以及用户对数据中心的要求越来越高,数据中心对布线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现在,布线厂商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如何降低成本、提高速度,而是越来越注重布线的智能性和质量。美国泛达网络大中国区技术总监梁俊在会上分享了泛达公司在帮助用户将数据中心网络平滑过渡到40G/100G时遇见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梁俊介绍道:“布线在完成后是轻易不会动的。因此在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布线的前瞻性。现在,数据中心的网络主干一定是40G或100G。我们建设的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布线基本上都是100G网络。在40G/100G网络的设计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极性的问题。”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成之后,还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投入使用,测试的环节往往容易被用户忽略。福禄克网络北区销售经理乔健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测试方案及综合布线标准解读》的演讲中表示:“数据中心对布线的要求很高,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数据中心的建设方,包括设计、集成商、监理方,以及用户都要通过测试来保障网络的质量。在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从前期的设计、施工、验收到运维,需要进行不同的测试。”

  测试可以依据的标准有很多,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一些行业标准和规范。现在,数据中心的网络正在向40G/100G过渡,其追求的目标是高带宽、高质量。

  在每年的数据中心大会上,大会主办方都会评选并颁发当年数据中心优秀品牌、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各类奖项,以表彰那些为了推动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以及在数据中心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做出过突破贡献的企业。

  本报记者 赵明 邓晓蕾 张申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