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历史剧的“另类”玩法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历史剧,张永新
  • 发布时间:2017-08-02 14:21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下简称“军师联盟”)自2017年6月22日在江苏卫视、安徽卫视和优酷视频首播以来,口碑一路向好。截至7月1日,优酷独家播放量12.7亿,豆瓣评分8.3,网友打分超过17000次。有网友认为这部剧体现了历史剧的制作水平,并表示出对此类“不脑残、不狗血”剧集的刚性需求。一位网友在优酷弹幕实时互动中表示,看了该剧才感受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原来中国人情商如此高是有原因的。”

  “军师联盟”为原创剧,编剧常江在创作此剧之前也没有什么“代表作”,但该剧凭借细致的前期筹备、创新性的价值观表达和尊重历史的细节处理,赢得了观众赞誉。

  美术造型“古拙而现代”

  “军师联盟”剧本耗时4年,修改、打磨7稿以上,拍摄时长333天,美术部门工作时长17个月。导演张永新介绍,在第3稿剧本出来以后,就已经开始服化道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

  美术指导韩忠表示,“军师联盟”的美术造型有一以贯之的独特美学风格,这是经过大量历史考证后推演建立的,与剧中人物、故事气质、背景展现相贴合。“该剧的美术造型着重表现飘逸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活泼生机的一面,与此前汉代题材剧集着重展现的厚重感有所区别。”

  张永新多次向剧组工作人员强调该剧的整体气质——“古拙而现代”。古拙即“冽冽的大汉味道,它是有生命力的、放肆的、蓬勃的。”现代则体现在“拒绝烈艳,倾向使用清新淡雅的颜色”,张永新表示,这种淡雅更能让现代人接受,“现在有很多人提倡简约主义,我们认为这种气质是打通历史与现代时间轴的钥匙。”

  “这部剧的服装设计会跟随剧情气质和人物心理而变化。”对此,造型指导陈同勋进行了更深入的介绍。司马懿进入朝野前,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他的服装颜色相对轻快明亮,材料的质感也相对柔和;当他进入朝野后,与曹操相互博弈,此时司马懿的服装色彩比较压抑,颜色相对较重;而当司马懿终于有了权倾朝野的威望,入朝堂仿若无人之境,此时他的服装变成了红色。“红衣是一种隐忍而血性的男性气质表达,一袭红衣展现出他有恃无恐的状态,但是颜色点到即止,不能绚丽。制作面料时,我们故意抽掉了三道经纬,让布看起来很粗。”到后期,司马懿的服装又呈现一种完全无形的状态,白发、白胡、白衣,象征着完全失去力量,而他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张永新介绍,“古拙而现代”在置景上也有所体现。“虽然这部剧是在横店拍摄,但是剧组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汉代的屋舍设计,比如望楼、汉瓦等。”剧组搭建了6座摄影棚,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总场景1000多个。置景的“现代性”在剧中的邺城场景有所展现,“屋内的家居摆设都是简约的,类似当下的新中式概念。我认为,宁缺毋滥、宁少勿多,这样更能凸显留白功效,更易于当代人接受。”

  细节之处“闲笔不闲”

  张永新希望这部剧能给人以“历史现实主义轻松化表达”的感觉,即“认真而不较真,严谨而不严肃。”“拍三国的戏已经很多了,所以三国戏拍得平庸容易,拍出创新难。”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化表达成为整个剧组努力的方向。

  韩忠强调,“这部剧不是完全写实,是在考古、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提高、放大的过程。我们希望形成一个美学环境和世界观,将故事置于这样的世界观中进行讲述。”张永新介绍,该剧中加入了很多现代人能够接受的幽默表达,“我们会研究相声的一些方法去表现幽默,比如抖包袱、扑盲子等。”此外,摄制组对故事进行现场二度创作时,整个主创团队会反复讨论常规化表达、奇峰突起式表达,甚至哗众取宠式表达都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哪种品相更好。

  张永新以“司马懿揉手指”这一细节为例,“这是我们现场讨论出的带有风格化的细节动作设计。‘揉手指’贯穿了司马懿一生,每次他思考问题时,手指就开始呈现‘多动症’的状态,妻子张春华总是呵斥制止。这样的设定有其戏剧逻辑,当讲述张春华之死时,这些小动作就会变成感人的反转。这个贯穿一生的动作就像诗歌的咏叹和复沓一样,多次出现,就会透露出一种沧桑的哲学意味。”

  除了人物的细节动作设计,剧中还有大量体现汉朝风土人情的细节镜头。比如第一集“月旦评论道”中,台上司马懿、杨修辩论,台下很多士子记录,有人用嘴抿了一下笔头,弄了一嘴墨。“这一细节有真实历史可考,当时士子们出门经常会用毛笔记录,毛笔会干,他们习惯性用唾液滋润毛笔,所以当时很多士子嘴角都会挂着一丝黑。在通读文献资料时,这些细节会让我们眼前一亮。”张永新认为,这些细节同样会打动观众。“后续唾液润湿毛笔的细节还会出现在司马懿身上,我们希望这些细节有玩味之处,令观众会心一笑。”

  人物设计“复杂多元”

  张永新认为,人本身就是复杂、多元的,所以在每个人物设计之初,就希望将人物的复杂多元性呈现出来,而非简单地呈现二元对立、好坏之分。“人是有血有肉的,不是脸谱化、概念化的,我们希望观众通过这部戏看到人性复杂的一面,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粗浅认知。我们不想把谁推向神坛,也不想把谁打入深渊,自私、宽容、怯懦、磊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面。”

  剧中,杨修的人物设定一直偏于负面。然而,在杨修救父心切谋害司马懿这场戏中,我们看到,误以为杀掉司马懿的杨修,看着自己染满鲜血、颤抖不止的手,发出一声哀鸣。张永新解读,“这哀鸣何尝不是杨修撕心裂肺的自责呢?人性的复杂从来不是好坏二字就能表达。”

  同样,历史资料对张春华的记载也不多,“史料的缺乏反而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剧中张春华成为司马懿坚强的后盾,大事面前果敢英气,日常生活中则有着现代女性的傲娇与霸道。张永新表示,张春华的霸道和可爱,司马懿怕老婆等看似闲笔的幽默处理,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立体的人物性格。“我们希望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希望服务于剧本的戏剧情境真实和我们所了解的历史真实。至于能不能得到大部分观众的认可,这是一个各花入各眼的过程。”

  对话张永新:

  努力表达三国时代自由、奔放的价值观

  《综艺报》:该剧准备期较长,准备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永新:一是剧本磨合,二是服化道的准备。这部剧涉及的人物特别多,有名有姓、有台词的角色140个,每个人物都要做设定,衣着、生活习惯、贯穿道具,都需要考证和捕捉,这个过程耗时很长。我们在定大方向上几易其稿,一直在探讨要呈现怎样的逻辑,“三国”影视作品很多,我们不敢马虎。最终设定的逻辑是,带有大汉特色,仔细辨别又有现代气息。如何把汉代服饰特点和现代人能接受的服饰特色圆融打通,我们和造型指导陈同勋沟通后,仅方案就准备了无数个。

  《综艺报》:设计后的汉服在戏剧效果呈现上是否有加分?

  张永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演员穿着现代衣服对戏时,言谈举止的随意性较强,换上古装,所有演员都屏息凝神,有一种拔地而起的精气神儿。张春华有一场戏的男装扮相令所有人眼前一亮,卓尔不群,带有一丝仙气。在我们心中,汉服非常神圣,也想借由这部戏展现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辉煌历史,让现代人知道,我们的先贤有一种生命的活力。

  《综艺报》:为什么大篇幅讲述司马懿的家庭生活?

  张永新:历史剧多突出庙堂、战场,较少涉猎主人公的家庭生活,这恰恰给了我们创作空间。司马懿和张春华的相处活泼自然,从二人身上可以解读出现代人的相处之道。除政治博弈外,爱情这条线是司马懿生命中非常重的线,我们不想放弃对这条线的展现。细心的观众能够看到,司马懿在经历大波折后,会与张春华拥抱,拥抱时司马懿露出鹰视狼顾之相,这代表他已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小男人,那一刻他眼神中的坚韧,恰恰是预埋将来要呈现的气质。

  《综艺报》:除真实可考的历史外,该剧有哪些根据历史合理想象的情节?

  张永新:第一集的“月旦评”环节就是其中之一。历史中“月旦评”只有文字记载,具体什么样子没有太多资料可查,所以我们设计月旦评的时候,希望把它做成嘉年华盛会,做成以“文”为主的“武林大会”,然后我们就选择了一个依山傍水、和风煦煦的自然环境,组织了一个近千人的群众场面。

  《综艺报》:剧中有哪些精心设计的“闲来之笔”?

  张永新:“月旦评”这一情节的展现,信息量非常大,有一些镜头和细节表达了两汉时期的活泼民风,虽然都一晃而过,但是我们都做了细致的规划。比如,男子和女子在公共场合下谈情说爱,女孩子用扇子遮住眼睛,男孩子站在车下,两人窃窃私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时期的女性比较自由奔放。还有两汉时期经常出现的笙歌燕舞,我们邀请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对这些舞蹈进行设计和编排,舞蹈动作完全符合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女孩子们穿着直裾和曲裾。远景中还有女孩子在马车上拿着水果去砸男孩子。

  这些地方看似闲笔其实不闲,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剧组的用心。我们不仅仅是要呈现一个刀光剑影的“月旦评”,也要力所能及地表达那个时代自由、奔放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有据可考的,三国时代是汪洋恣肆、蓬勃向上的,他们笃信自己的情感表达,不扭捏、不小家子气,我们希望将这些感受尽可能多地体现在细节中。

  文/曲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