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寂寞

  ‘前几天我回到家,看到儿子跟几个同学在厨房,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美国老友那天跟我说:‘一群年轻人围着餐桌都没在讲话,全在玩自己的手机!我后来问儿子“你要嘛就自己玩,何必找一群朋友来零互动?”我儿子竟然回答:“爸,这就叫lonely together!”’

  Lonely together,在一起寂寞,多么‘超龄’的意境啊!以前这种形容可能让人联想到不幸福的婚姻或养老院的惆怅,现在却适用于千禧世代。这两个英文字印在T恤上还挺文青的,做为咖啡店名也不错。

  ‘在一起寂寞’,也可以说是都市剪影,不是吗?大城市的人口持续增加,距离感却没减少。上下班的地铁站万头攒动,通勤者互相只忙着闪躲彼此,头上挂着大大的耳机,每个人都几乎成了‘感官绝缘体’。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大概还没经历过这么拥挤又这么无交集的存在状态。

  最近宾州大学心理系做了一个大数据研究,统计数万个Facebook用户一年下来的贴文,把最常使用的字化为词云,再把这些词与那些用户的心理测验做交叉比对,发现不同心理状态的人,例如乐观vs悲观的人,所惯用的词汇都有差别。你猜,结果哪一个词与忧郁症有最强的关联?

  这个词就是alone(孤独/寂寞)。

  想一想,alone这个字的使用,竟然跟忧郁症有最高关联,那alone的心情,又与忧郁症有多高的关联呢?

  Depression(忧郁)本身这个字,就是一个低潮、缺乏动力的状态。很多患有忧郁症的人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出家门、不想回简讯、更不想与人有面对面的接触。但一个人越是待在家里,越不与人接触,越缺乏互动所带给他的活力与好感,越可能会感到极度孤独。

  近年来,我们看到忧郁症患者比例大幅增加,或许正是因为在行为上,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家里独处。

  在家独处的人虽然可以用3C产品,好像在跟外界保持互动,但当他们关掉计算机手机时,还是在一个寂寞的状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除了需要食物、睡眠、性之外,与他人的互动也算是一种基本需求,而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之前的认知。所以,人类常常在寻找这种跟彼此互动所能带来的好感。

  科学家就曾使用fMRI机器,让人上社群网站时,同时观察他们的大脑运作状态,发现当人获得来自朋友的点赞时,所触及的部位就好比获得了一个拥抱。

  但这是一个虚拟的拥抱,并不能够完全代替真实的肢体接触。如果社群网站确实能给我们同样的满足感,那人们越使用社群网络就应该越快乐才对,但最新的综合分析依旧明显的显示:人们使用网络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不快乐,也越发容易感到孤立。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代糖’的效果,似乎有热量,但其实只是一种味道,没有太多营养成分。

  最近回到纽约,发现街上的流浪汉更多了。也许是夏天的关系吧,几乎每个路口都坐着几个街友,而且不只男的,甚至还有妇女和年轻人,而让我更错愕的是,其中有一半都在那里喃喃自语。

  你不用学心理也能看出,那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这些人在幻觉幻听,彷佛身边有个朋友在跟他们对话,但其实闪过他们面前的,只是城市的车水马龙,和疾走行人的腿影。

  前几天,我在下城也看到了这么一个诡异的景象:一位街友靠着墙角,对着某位假想仇人咆哮,而不远之处站着一位西装笔挺的男子,也在大声的自言自语。只有当西装男侧过头来时,才看见他耳朵上塞了个小小的蓝牙耳机。

  的确,我们现在的许多行为,古人看来一定会觉得像是疯子。我们会对着一个小小的盒子哭笑;一群人坐在地铁的车厢里,却没有任何眼神的交集,甚至连好奇的眼光都没有;一群年轻人围着餐桌,有男有女,每个人低着头,手指很忙碌。

  但在内心深处,我们还是需要彼此,因为我们是有温度的动物,还是需要与同类存在于同一个空间里取暖,于是共处的时空,就成为了一个必要却又尴尬的过渡期,呈现了lonely together这样的诡异状态。

  我还是相信有一件事不会改变,那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对于connection(互相认识于接触)的需求,因为这是我们身为社群动物,数十万年进化得来,写入大脑底层的生存程序。

  物极必反,也会造成社会和文化的轮回。每当一个现象发展过头了,又会按照人性的轨迹被拉回来绕一圈。举例来说,当数字录音科技已经进步到几乎‘零失真’的时候,我们反而看到了黑胶唱片的反袭。当音乐唾手可得,点两下就有的时候,反而许多人又开始回头去收集一片具体的唱片,而且还陶醉于那种失真,有点杂音,但比较‘有人味’的聆听体验。

  近年来,在被网络购物打趴的实体商店连续下降了这么多年后,也开始有一些实体零售开始回温。在美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独立书店的复兴。

  最近,我看到一篇报导,访问布鲁克林Fort Greene一家独立书店的老板,她说:‘我们这里有握手买卖的文化,而网络书店没有。’握手买卖,多么贴切的描述!一个有体感的术语,形容店员与顾客的交流,了解顾客需求并为其做推荐,就像是店员握着你的手,帮你把脉,看到机器算法看不到的东西,在你的眼神中判读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个就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还没有办法能比拟,也是人在未来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价值:我们听得懂话中话,看得出眼神背后的心情,感受得出语气的温度,嗅得出人情味;在这个当下聚集的时空,只要重新启动老天给我们的感官,我们所获得的讯息是更真实的。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当网络与空气一样普及,而科技所造成的孤立是大众皆知的文明病时,我们会设计出更多面对面的空间,或是社交的礼俗,让人能够真正的get together,不只是get lonely together。

  摘自:远见华人精英论坛

  刘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