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ICO项目炙手可热 野蛮生长催生10万投资人需警惕泥沙俱下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8-26 10:33

  比特币大涨,ICO(初始加密代币发行)项目燥热,仅半年就有超过10万投资者参与进来,这场虚拟货币对资本市场的搅动比以往任何一种金融新事物都要迅速与猛烈

  今年以来,作为最主流的加密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大涨赚足了投资者眼球,从年初的6497元飙升至8月17日的最高点30299.99元,涨幅366%,仅8月以来就9次刷新历史纪录。

  虽然当前包括我国在内,多数国家并不承认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支付手段的合法性,但并未影响投资者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热度。现在,除了单纯投资交易虚拟货币,一种投资加密货币的项目又迅速发展起来,业内称之为ICO。

  OKCoin币行副总裁田颖向《投资者报》记者介绍,ICO全名叫Initial Coin Offering,改编自证券界的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发行)一词,是区块链行业的一种融资方式,指通过发行代币(Token)的方式进行融资。每个区块链项目会根据投资者投资金额的比例,发行相应的代币给投资者,这些代币往往可以在一些数字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华南一位“币圈”(即投资、从事虚拟货币人自称)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段时间ICO项目太火了,公开数字称,当前投资者超过10万人,其实远不止这个数据。“今年7月在上海成立的一家交易所,两天时间就募集了1500万美元,投资者几乎是蒙眼投钱。”

  然而看似热闹的ICO项目实则潜藏诸多风险,项目失败“跑路”甚至披着“科技”外衣恶意诈骗、非法集资的可能都应引起警惕。

  融资接近传统VC一半

  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的4年里,全球ICO融资复合增长率达到547%。其中,2016年区块链领域的传统投资额为4.96亿美元,而ICO达到了2.36亿美元,接近传统VC投资的一半。截至今年3月底,区块链行业创业公司累计通过私募股权机构获得的融资额为15.7亿美元。

  国内的发展同样迅速。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表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7月18日,面向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共43家,上线并完成ICO的项目65个,募资规模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

  这种有点山寨IPO味道的ICO项目是怎么操作的呢?国采金融董事长张利向《投资者报》记者介绍,一般ICO项目都会发布白皮书,白皮书会展示项目的技术实力、基于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和项目的应用场景等内容。

  “在该数字资产管理网络中,参与者使用该数字资产管理网络发行的功能性代币(下称“代币”)支付资管计划管理费、平台交易佣金等费用。”张利说,资管计划完成且产生盈利后,分红亦通过代币支付给参与者。若资管计划管理人持有的代币数量不足以支付全部参与者的盈利时,管理人将通过在交易平台回购的方式增加代币持有量用以完成支付。

  据张利介绍,在投资方式上,一般是以比特币为中间交易货币进行币币交易。投资者将法定货币兑换成比特币,再将比特币兑换成符合ICO项目募资要求的其他虚拟货币。不过诸如发展比较成熟的以太币、莱特币等虚拟货币,也是直接用法定货币进行兑换投资。

  ICO项目分两大类

  那么投资者是如何从参与ICO项目中获利的呢?田颖介绍,当前参与ICO的投资者主要是将获得的ICO代币在二级市场(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来获取超额收益。

  围绕着ICO项目的类型,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在研究报告中,将ICO平台分为四种模式:一是专营第三方平台,该类平台专门为各种项目提供ICO服务;二是传统众筹与ICO的混合模式,即同时提供传统产品众筹/股权众筹和ICO服务,部分众筹平台开始向ICO平台转型;三是虚拟货币交易+ICO模式,借助用户充值、充币和代币上线交易的便利性,该类平台同时提供虚拟货币交易和ICO服务;四是其他模式,例如虚拟货币钱包服务商、导航门户网站提供ICO等。

  田颖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总结来看,当前ICO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产品类”和“收益类”。所谓产品类,即ICO项目最终能够为投资人提供产品或服务回报,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产品众筹;收益类则指ICO项目最终能够运用到某个领域从而产生收入并向投资人进行收益分配,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股权众筹,且最终实际获得的代币可以进行“二级市场流转交易”。

  “在具体运作上,产品众筹类,参与者所获得的代币乃是产品回报,产品众筹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把付款环节提前的团购活动,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都不把产品众筹视为金融活动。”田颖说,把虚拟货币当作商品进行交易的方式,当前监管环境较为宽松。

  而收益类项目类似于资产支持证券,其对应着特定的基础资产,且有着特定主体承担金钱(法币)给付的义务,已经构成了一种证券——资产支持证券(即“ABS”)。这类项目的ICO实际是一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参与者所获得的代币就是ABS,是对基础资产的收益权份额。田颖强调说,资产证券化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属于受政府严格监管的金融活动。

  目前在网上查找“ICO众筹”,立马有币众筹、大伙投、币发布、第一ICO等琳琅满目的ICO项目发布平台。以币众筹为例,《投资者报》记者发现其网站上共有30个ICO项目挂出,其中已成功28个,一个处于预热中,一个正在进行中。项目中以各种名目发行的虚拟货币众多,而真正提示项目具体风险的寥寥。

  投资者散户居多

  前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ICO项目的投资者已经超过10万人,广东、浙江、北京、江苏和山东的用户最多,五省用户合计占比近半。

  从用户性别上看,男性用户占八成,明显高于女性用户。从用户年龄来看,主力人群年纪在20-49岁之间,其中20-29岁用户数量最多,占比32.1%,其次分别是30-39岁用户(占比31.2%)和40-49岁用户(占比16.7%)。

  “ICO第一波投资人以程序员、极客为主,其特点是懂技术,单体、单客投资量也比较大,投资金额动辄30万元~50万元的规模。”张利介绍,因为最早是接触ICO项目的都是些极客,所以在投资上男性占多数。不过,目前的不少ICO项目,参与者以老年人为主,人数多但投资量少。

  田颖也表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买家大多数是散户,类似于大多数炒股票、买黄金的用户。他们会偏向于分散投资,分散风险,很少有投资者是只有比特币一种投资产品的。

  中以科技创新中心COO John Westover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比特币的大涨让很多人一夜暴富,而“造富”效应之下,很多投机的人火速参与到这一领域。他同时表示,在ICO项目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机构的参与也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嗅觉敏锐的风投人士早已入局。8月17日,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发微博称,他在40天里豪投了包括比原链、量子链、墨链、唯链等18个ICO项目。

  不过他随后发文称:“现在市场过热了。我们团队从几百个项目中才选择出十几个项目。目前每天收几十个白皮书,项目质量越来越差,急功近利,生拉硬拽,与区块链一毛钱没有的项目越来越多。”他还呼吁:“大家投资千万要谨慎。如果要学习这一行业,先买点比特币,多读些专业书,别一窝蜂似的瞎抢ICO。”

  业内建议“监管沙盒”模式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请宾客,眼看他楼塌了”。ICO表面爆红,实则处于无监管的盲目发展之中,信息披露少,在技术门槛之下,普通投资者很难理解辨别真正的ICO项目,这也催生出一些恶意诈骗行为,甚至个别跑路的平台。

  近日,上海突击检查某区块链峰会传递出监管层对ICO项目加以关注的信号。作为从业人员,张利也表示,希望ICO项目能够纳入监管,建立类似国外的沙盒监管机制。据了解,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多个国家早在2013年就已开始建立监管沙盒机制。

  “与其告诉投资者不要去投ICO,不如将发布ICO项目的平台纳入监管,在ICO项目的发行环节强化信息披露,侧重事前监督。”John Westover认为,高风险同样意味着高收益的机会,但如果恶意的诈骗平台未限制地进入市场将阻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专家也曾提出通过“监管沙盒”模式以监测ICO项目的实现路径,并提出用额度控制和白皮书名单管理等方式为ICO项目创造“安全”的创新空间,降低创新成本与政策风险。

  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行动。就在今年7月份,贵阳市政府联合多家区块链组织发布了《区块链ICO贵阳共识》,并推出国内首个“区块链ICO沙盒计划”,该计划将推出共建机制,号召行业内领导性公司在协会自律自清的共识之下,建立标准“沙盒计划”及各领域“子沙盒计划”,通过在“监管沙盒”内对ICO的上市审批、投资者限制、项目公开宣传和推介等方面实施有限豁免或有限授权,制定允许ICO项目开展测试活动而不需要担心监管后果等举措的进一步细化规则,形成切实可行的监管体制。

  “小白”投资者需谨慎

  作为新兴市场,ICO还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整个市场并不健康,表现在没有严格的规范机制以及相关发行标准,大量投资者盲目涌入,尚未建立起正确的风险认识。

  田颖表示,ICO对高新技术公司融资是绝好的机会,但市场目前最缺少的还是投资者教育,想要投资ICO项目的投资者首先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了解和认知。

  “如果参与ICO项目的投资,投资者要注意看其发行的代币在数字货币市场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如果企业自己发行了代币要看其自身技术是否安全稳定,初创企业是否真正将融资获得的代币用于项目本身,以及参与的用户是否活跃等。”田颖表示。

  目前在全世界投资了几十个ICO项目的John Westover也提醒说,区块链也好,加密虚拟货币也好,创新的是形式,ICO的本质仍是金融。用传统金融的标准去考核仍然适用,比如团队的创始人是否优秀,是否有成功的经验、案例,以及是否有很好的技术发展前景。

  “我们的团队会以普通投资者的身份向ICO项目的公共邮箱发去邮件进行沟通,如果有回复则再继续询问有关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问题,如果对方可以准确地回答则相对靠谱。”John Westover表示,他也遇到过很多发出邮件一周都未回复的公司,对这种公司,自己绝对不会投资。

  《投资者报》记者 闫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