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滴忍耐的甘露

  他是个很真诚的人,这很好

  张伟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归国后任河海大学教授,曾与蔡元培之子蔡无忌共事于上海商品检验局。他祖上世代丰厚殷实,光是仆人每天的晚饭就要开两桌。

  但这份富庶在其女张可身上并没体现出来。她常穿淡蓝色布袍子、学生皮鞋,像安静的猫,朴素平和,波澜不惊,从不惊扰任何人。她醒着时几乎都在读书,18岁便翻译出版了奥尼尔的《早点前》,并在该剧中出演女主角。

  王元化是家中独子,小时顽皮淘气,被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夫人韩咏华称为“老天爷”。他少年得志,恃才而骄。18岁时,他已加入了地下党,在平津流亡学生会做编剧。一天,他到一个黄姓同学家商量剧本的事,听说暨南大学演剧队来到清华园,于是急着要见识一下。

  张可就在这位同学家的后花园排戏,听说才子到访,也很有兴致地交流了一下抗日心得。

  “她剪不长不短的齐肩发,穿一件旗袍,也不是很考究的布料。从我认识她到结婚到后来,她都不喜欢修饰。偶尔把头发梳个辫子盘到头上,就算很时髦了。”年老时的王元化回忆起初见,还满脸笑容记忆犹新。

  王元化怔怔地看了她好久,然后说:“我要约你谈谈。”她说“好”。剧本修改完之后,他们去了雁荡路的复兴公园。王元化没带钱,让张可买两张票。张可抿嘴笑了,“你约女朋友谈话,倒要人家买门票,怎会这样抠门?”然后就西方和中国传统的两性关系理念,她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弄得清华才子哑口无言。初见就这样兴头头开始,又不欢而散。

  不过,张可的哥哥张满涛与王元化关系很好,总在一起讨论话剧。身为剧组成员,张可也总是随从哥哥在场。所以开头虽糟糕,他们的感情还是渐渐深厚起来。当哥哥察觉出端倪,追问妹妹,妹妹坦然答:“王元化是一个很真诚的人,这很好。”声音低低的,透着少女的青涩和纯真。

  患难之日若胆怯,你的力量就微小

  没有太多浪漫,实实在在的爱情无需华而不实的东西点缀和帮衬。1948年,上海慕尔堂,王元化与张可以基督教仪式举行了婚礼。第二年新中国成立,他们唯一的儿子也出生了。

  张可转到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做了老师。当时上海的所有地下党员要重新登记,张可没这样做,自动放弃了党籍。最艰苦的阶段过去了,她投身革命只为顺应历史,并不想从中捞好处和资本。

  张可的淡雅不争获得了丈夫的支持。王元化欣赏也自豪,“她对世事的态度永远轻描淡写,似乎只是个看花人,并不负责花枝招展抢眼光。”

  突然一天夜里,王元化被人从上海武康路的家里带走,几天没消息。张可带着儿子找到单位,被告之不能见丈夫。儿子一边喊着父亲的名字,一边爬上单位的矮墙四下张望。王元化透过隔离室的窗户,看着儿子在院墙上摇摇欲坠,担心他会不小心掉下来,但又无能为力。

  王元化每天早上在墙上划一道线,划了四个月,“过去长期养成的被我信奉为美好以至神圣的东西,转瞬之间被轰毁了。我感到恐惧,好像被抛弃到无际的荒野中。”

  他家里也再三被洗劫,一向隐忍的妻子被人用庄子的书打脸,要她供出丈夫的罪证,但她一言不发。她被迫搬出家,与别人合租一套房子。她天天去教堂祈祷,重复地念《圣经》中那句,“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你的力量就微小。”

  她终归学不会埋怨,努力着,把一个被磨难摧残得支离破碎的家,保护得温馨舒适。她是如此纯真,怀着热爱和柔韧,与这世界厮磨。

  一切不对了,治病偏方是莎士比亚

  1957年2月,王元化终于回到了家。他被确诊为心因性精神病,幻听幻觉十分严重,每晚需要服用大剂量安眠药,才能勉强睡上几小时。王元化经常会跑出去,在大街上乱嚷乱闹。张可总是一声不响地带他回来,给他洗涮,然后拍着他睡一会。

  张可知道丈夫是以精神生活为重的士子,内心丰富和高雅是他最渴望的,也是他的病根。她找来了副偏方:莎士比亚。病情好转一些之后,王元化开始在妻子的帮助下,一同翻译研究莎士比亚。他写了一组十万字的莎翁作品论文。张可用小楷规规矩矩地誊到稿笺上,再做好封面,装成精美的线装书。

  张可负责翻译,王元化负责润色和校对整理,再由张可装订成册。那是一个不可能出版的年代,夫妻二人却手工写出数十万字的书稿,整整齐齐,如同他们一丝不苟的人生。他们没有社交,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收入。人生里的无趣和冷酷,如夜色一样包围着,但他们精神充沛,满面红光,“翻译和介绍莎翁,完全是张可想让我从阴暗里走出来。我成就了莎翁在中国的地位,她却成就了我。”

  王元化回忆说,“当时四周一片冰冷,唯一可靠的就是家庭。如果张可想与我划清界限,我肯定早就完了。

  那些年里,王元化两次精神失常,两次奇迹般康复。然而1979年6月,她突然中风,昏迷八天之久。醒来后,她智力严重受损,只能进行简单对话。王元化手足无措,孩子般号啕大哭。

  那个把丈夫打造成与钱钟书合称“南王北钱”的张可,那个用法语、英语流利对话同声翻译的张可,那个“女中颜真卿”的书法名家张可再也回不来了。

  哭了两天,王元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遇事只知叹息的自己应该死去了。这一次,他和妻子的位置要重新调换。对妻子来说,这是倒下;对自己来说,是站起。

  最后一个期待,就是去那里看她

  王元化去哪里都带着妻子。她失去平衡能力,只能坐轮椅,他就推着她四处讲学。晚年,他借住在庆余别墅写作,那里有全天热水,他就每晚把妻子从家里接来,泡个热水澡,再用轮椅推回去。2006年8月,上海衡山路国际礼拜堂,王元化送别了张可。学生们称赞师母:“她以坚韧、仁爱、悲悯与苦难担当的精神,支撑着一个弱小家庭,支持着一个文学者的坚守,支援着文明与文化的基本价值。”王元化则说,她几乎不懂得恨……

  两年后,王元化也去了。“我有些迫不急待了,我最后一个期待就是去那看她。”肺癌晚期,王元化每天晨起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梳洗,穿戴整齐,然后安静地坐一会,等学生来,或者等死神来。

  她比他早两年来世上,等他。他则比她晚两年走,去找她。

  天堂里,另一个相会,一定会更加长久和美好。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

  刘创/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