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授人以渔”的慈善家
- 来源:中国慈善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授人以渔,慈善家,徐永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9-22 14:19
通过公益创投与社会企业,他实现的是“授人以池塘”,把公益的盘子做大、做广、做长,让公益能够有机生长
编者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的新作《公益向右商业向左—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近来在业界引发很多关注。该书是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企业最前瞻的著作,被誉为“公益创新变革的思想之光、中国社企探秘的开山之作、世界社企运动的中国声音”。
过去十年,作为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领军人,徐永光倾力推动以社会创新为核心的公益市场化、社会企业和社会影响力投资,本书为他十年磨一剑,自实践而思考所得。在此书所引发的诸多评论中,本刊撷取其中两篇以飨读者。
自永光创建希望工程以来,快有三十年光景了。永光作为“中国公益第一人”,一直是我最为尊敬的慈善界拓荒者,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很荣幸、很自豪能在《公益向右,商业向左》出版前,先睹为快。
我与永光的相识缘起于一位热心公益的熟人介绍。两个老徐家的老男人,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相见恨晚。后来,我们一起在杨东平教授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共事,每次活动与会议永光都会出席。永光对公益充满了真挚的热情,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格外地关注。与他的相识,让我有幸触摸到了中国一颗跳动着的良心,也触摸到了一颗颗呼唤着、渴望着成长与关注的心。上百万、上千万的年轻人与弱势群体,因为公益的崛起而不再孤独。公益事业在中国,从起步时的细若游丝到现在的浩如春风,永光在这个过程中贡献巨大,居功至伟。
永光是个有争议的慈善家。在我看来,他的争议性来源于他的前瞻性,在于他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未来。当年轰动一时的“挪用捐款投资”事件,其背景是,当时的基金会法规规定,基金会的人员工资和行政管理费用只能从银行存款利息和投资收入中解决,不能从捐款中直接支出;也规定了基金会投资在一个公司所占股权不得超出20%。“零成本”管理?我听了之后十分惊诧。我在北美生活多年,看到电视上的募捐广告都会明确地说明:你的善款将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用于管理费。慈善机构没有运营成本怎么能够运营呢?在九十年代的中国,人们对慈善及慈善事业的认识,犹如它自身一样初始、不成熟。
公益之路漫长且坎坷,永光就这样忍辱负重,冒险求索。可以说,永光一直是在风口浪尖上,不断地革新着国人对于公益事业运营机制的认知,推动着中国的公益和慈善组织向更为高效、影响力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永光是公益市场化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呼吁用市场化的思维和原则来运营公益事业,反对用“无私奉献”的传统道德观念绑架公益,也反对慈善成为行政功能的一个分支。他认为公益也是一种“市场”,商业市场对于消费者权益、效率、规模化以及成果的重视,同样适用于公益市场。
从希望工程到南都公益基金会,他一直是公益市场化这一理念坚定的实践者。《公益向右,商业向左》是他丰富的社会实践与阅历的结晶,是他多年的智慧硕果。他的信念与实践建立在他对人性深刻的剖析与认知之上:趋利性和利他性是共生、共存的两种人性本能,在博弈中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平衡。因此,即使是慈善与公益,也会受到“无形之手”的左右。
这让我想到同是永光好朋友、也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的王伯庆博士。他的女儿从哈佛毕业之后,加入了芝加哥一家叫做CCS Fundraising的战略融资公司。这家营利性公司的业务就是帮助慈善和公益组织募捐,其赚钱模式就是从捐款中收取一定的提成。这样的商业化慈善服务是美国公益与慈善生态的缩影和写照—正是在一个市场化的生态环境当中,美国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无论从收入比例还是绝对金额来看,美国人的善款捐赠都高居全球第一,值得中国借鉴。
在《公益向右,商业向左》中,永光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公益与商业并非是两个水乳不相交融的独立阵营。它们更像是一个渐变的色盘两端:越向中间靠拢,公益即越趋近商业的运营模式与效率,而商业愈将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战略。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公益与商业的色盘上便是社会企业,在慈善与资本的色盘上便是公益创投和影响力投资。
二十年前,我回国加入俞敏洪的新东方创业,后来又创办了真格基金。无论是做企业还是搞投资,我们的目标都是让企业实现高速、高效而且长远的成长,为更多人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获得丰厚而长久的收入。利润,是企业或资本的惟一目标(尽管不必说但我还是不得不说,企业实现合法利润的前提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虽然我们—至少我本人从事事业的出发点完全是出于私心并为了“私利”,而永光的事业一开始就是出于良知和公利,还有他所说的“追求个人自由”,但我激动地发现,最终我们还是在“公益向右、商业向左”这条路上愈行愈近,殊途同归。从新东方到真格基金,我们在赚钱的同时,帮助了很多年轻人,最终也为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做了很多直接的捐赠和贡献。
十年前,在永光的引荐下,我曾经考虑投资厦门的“五齐人文职业培训学校”。五齐学校当时是一家为农民工提供人文教育的机构,财务状况良好。我在北京与五齐学校创始人张芳女士见面后的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飞到厦门参观校区,在那里我亲眼看到那些打工妹们如痴如醉学习的状态,至今让我难忘。
可在当时,资本进入一家具有公益性质的机构却有重重障碍。在公众意识当中,公益与“资本”、“盈利”是不应该挂钩的。一旦被定义为公益机构,别说投资,连收费都会受到质疑和挑战。五齐人文学校本有机会成为社会企业版的“新东方”(在改变农民工命运的同时把这项教育事业做大,赚了钱还可以继续投入社会公益),成为全国上千万农民工的再教育中心、精神家园,但最终却在“纯公益”的认知障碍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今天,我常常遇到梦想创办“社会企业”、从事“公益创投”的年轻人,但在十年前,这些概念还未进入公众甚至公益界的视线。有多少美梦,都因为视野难及,而破碎在来路上!
回望中国公益慈善走过的路,我对徐永光这样的前瞻者更加感佩。今天,我们放眼看去,国内不仅出现了绿康医养集团、科学松鼠会这样的社会企业,也出现了南都公益基金会、北京乐平基金会、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等等社会影响力投资机构。《慈善法》的实施,更让民间公益受到了更为完善的法律规范与保护。这些变化,虽然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却已经让人感到欣慰,对中国公益的未来满怀希望。君不见人人称道的诺贝尔奖,就是靠老诺贝尔留下来的那点钱做“赢利性”投资,才做成了世界第一“公益”品牌的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古老的智慧用于公益慈善的救助对象,是至理名言。公益机构从简单的捐钱、捐物,转型到帮助受助者获得经济自立的技能,是慈善的更高境界。但永光所倡导与实践的公益思想,其实远远超越了“授人以渔”的逻辑:通过公益创投与社会企业,他实现的是“授人以池塘”,把公益的盘子做大、做广、做长,让公益能够有机生长,最终,让“授渔者”和“受鱼者”都能彻底摆脱资源的掣肘。我视之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升级版,是永光对他本人毕生事业的重大思想贡献。
我期待看到,永光这本书能够改变人们对公益与社会企业的偏见,进一步推动市场、资本和公益、慈善更紧密地结合。我也期待看到,更多企业家、投资人参与到慈善投资当中,或是将他们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引入到公益组织的模式设计、运营当中,形成新的中华公益与慈善文化的传统和潮流。
中国的公益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在“公益向右,商业向左”的驱动下,在以永光为代表的这批慈善实业家的带领下,它们的合力会成为拉动中国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奔向美好的明天。
(本文系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为《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一书所作序言)
书名:《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
作者:徐永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
撰文/徐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