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9-26 14:48

  鲈鳗的悲剧

  □石顺江

  鲈鳗是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鱼类,体态呈圆柱形,皮很厚,鱼鳞细软到肉眼几乎无法辨认。它身上能分泌出大量的黏液,从而保证自己身体的湿润,这样就可以在陆地上做短距离的迁移或捕食。鲈鳗的主要食物是小鱼、小虾、水生昆虫,有时也捕食蟹、蛙、蛇及河边的嫩笋、青草等。

  鲈鳗的营养价值极高,被人称为“水中人参”,捕捉鲈鳗的人自然很多,却极难捉到它。因为鲈鳗嗅觉很敏锐,一旦发现险情,便会迅速撤离,甚至会用它尖锐的牙齿咬。台湾渔民在长期的捕鱼生活中,发现了一个极好的捕捉办法。鲈鳗经常爬到岸上吃草,在它经过的地方,身上的黏液会留下一条痕迹,下次再上岸的时候,鲈鳗还会继续走这条旧路。于是,一次又一次,黏液就加厚起来,阳光一晒,整条路就会发出光亮。渔民发现这个特点后,就在这条路上先横着埋下一排刀,每把刀都是刀刃朝上,在路的最后埋上一把直立的刀,这把刀必须非常锋利。然后,就可以跑到水岸边坐享其成了。

  鲈鳗身上的黏液对鲈鳗具有保护作用。鲈鳗经过的时候,那些横着的刀会将其身上的黏液刮掉。当失去了黏液的保护后,鲈鳗的肚子就会被竖着的刀刃割破肚皮,虽然顽强的鲈鳗不会立刻死去,可一旦爬回水里,肚皮里会立刻灌满水,鲈鳗的生命就结束了。坐在岸边的渔民只等着水面上浮起鲈鳗尸体,就可以顺利打捞了。

  一竖一横,横刀刮黏液,竖刀破肚皮,渔民仅用两招就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了鲈鳗。对鲈鳗来说,至死也不明白,将自己推向灭亡的竟然是那条走熟的路。

  很多时候,人们总爱凭老经验办事,其实面对不同情况和问题,学会变通,适时适地改变策略才是正确的选择,而造成鲈鳗自身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不会变通。■

  适用话题:经验主义,变通

  (卢本伟荐自《思维与智慧》)

  人生三悔

  □小燕

  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述了一件事:孔子某次在出行路上听到有人哭得很伤心,就跟弟子们到跟前去看,结果发现是皋鱼。孔子问:“你家又没有丧事,怎么哭成这样?”皋鱼说:“我人生中有三大过失:一是自小到处游学,没能陪伴照顾父母,结果回到家他们已经故去了;二是好高骛远,导致现在一把年纪了还一事无成;三是曾跟很多朋友交往深厚,现在却都断了往来。树欲静而风不止,我真是追悔莫及。”说完,皋鱼就死了。

  这一故事,细读之下不免让人心惊。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皋鱼或许是生命走到尽头,所以忆及毕生悔恨之事;或许是过度伤心追悔,所以才耗尽了生命之火,总之,对孔子诉说的这番话,该是他这一生最真诚、最深刻的领悟了。

  世人碌碌,所为何求?一切的拼搏努力,一切的夸耀争荣,一切的缠斗算计,终有一天会水落潮退,成为过去,那随之显现出来的堤岸,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模样。子欲孝而亲不在,事业荒芜而青春已逝,汲汲营营却朋友凋零,皋鱼的人生三悔,我们又何尝不是“心有戚戚焉”?■

  引以为戒。

  适用话题:深思熟虑,落子无悔、珍惜眼前

  (齐秋水荐自《亳州晚报》)

  眼睛看什么最难

  □黄小平

  眼睛看什么最难?看自己最难,因为眼睛离自己最近。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往往最难看到。

  人难做到的,是自知。一个看不到自己的人,又如何自知呢?一个不自知的人,又如何认识自己呢?所以,古人才规劝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知道”自己的人、看到自己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人,才能心明眼亮,心知肚明。

  正因为眼睛看自己最难,所以我们更要时时刻刻“看”自己,认识自己,做一个自知的人,做一个明智的人。■

  适用话题:自知者明、审视自己

  (欧丹阳荐自《广州日报》)

  华罗庚:“弄斧必到班门”

  □梁羽生

  你可曾听过“弄斧必到班门”这句话?这句话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的。

  1979年8月下旬,我来到英国北部的伯明翰旅行,意外见到了华罗庚教授。整整一个下午,他谈了他的平生经历,也谈到了他目前的学术活动。而话题就是从他在伯明翰的学术活动开始的。那年5月,世界解析数论大会在伯明翰召开,华罗庚应邀出席。

  在单独访问华罗庚的前一天晚上,我曾在一个宴会中听到一些有关华老出席这次大会的“趣闻”: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80位数学家,华老出席的消息传开后,登时引起全场轰动,相识的与不相识的都争相来问候。有一位印度数学家见了华老,喜极而泣,并用印度表示最大敬意的行礼方式,向华老致敬。

  “华老是这次大会中最受尊敬的数学家之一。”宴会中,华老的秘书潘成烈告诉我。

  大会闭幕之后,华老接受伯明翰大学之请,在该大学讲学。“讲学,我不敢当。”华老说,“不能好为人师,讲学以学为主,讲的目的是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

  当我问及他准备有些什么学术活动时,他微笑道:“我准备弄斧必到班门!”原来他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到西德、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等许多所大学邀请前往讲学。“我准备了十个数学问题,准备开讲。包括代数、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矩阵几何、优选法等。我准备这样选择讲题,A大学是以函数论著名的我就讲函数论,B大学是以偏微分方程著名的我就在B大学讲偏微分方程……”

  我说:“他真是艺高人胆大!”

  他说:“这不是艺高人胆大,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接着,他详细解释道:“中国成语说,不要班门弄斧;我的看法是:弄斧必到班门。对不是这一行的人,炫耀自己的长处,于己于人都无好处。只有找上班门弄斧(献技),如果鲁班能够指点指点,那么我们进步能够快些;如果鲁班点头称许,那对我们攀登高峰,亦可增加信心。”■

  适用话题:虚心求学、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敢于与高手过招

  (易林荐自《天中晚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