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家匠”炼成记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扬家匠,品牌
  • 发布时间:2017-09-27 14:52

  扬州市重视乡土人才开发,希望通过培育工匠,推动“双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扬家匠”品牌。一场“绿扬金凤”双创比赛让我们看见了一支扎根乡土、融合现代科技、拥有国际视野的“扬家匠”队伍。

  近日以“扎根乡土·聚焦富民”为主题,历时近两个月的2017中国·扬州“绿扬金凤”众创大赛乡土人才专场终于圆满落下帷幕。大赛汇聚了来自扬州地区的216个各具乡土产业特色的创业(创意)项目,通过激烈比拼,共有12个项目脱颖而出。其中,获得创业类项目一等奖的目是鼎丰农业6.0+文商旅项目;获得创意类项目一等奖的是唯扬正宗文化创意产品项目。一场比赛让我们看见了一支扎根乡土、融合现代科技、拥有国际视野的“扬家匠”队伍。

  《小康》记者赴扬州实地考察,走近这群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扬家匠”们,探访工匠精神“超越式传承”背后的故事。

  守初心:“工匠精神”是乡土人才“深巷生香”的源头

  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集聚区坐落于邗江区沿河街68号,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68个非遗项目汇集于此。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陆琴脚艺的创始人--全国修脚协会会长、沐浴协会形象大使陆琴。

  走进陆琴的工作室,上书“扬州修脚术”的毛笔题字悬挂在正门古色古香的屏风中央,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标牌端端正正地展示在下方。2014年12月,扬州传统修脚术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疗法,作为扬州传统修脚术女传承人,陆琴全程参与了此次申请。

  “作为扬州三把刀中最具扬州特色的一把,修脚刀能够得到这样的认可让我很开心。将一把小小的修脚刀转化为一种实用艺术,这是扬州人的细腻和讲究。当这种细腻和讲究发挥到极致,便是工匠精神。”陆琴一边说,一边展示486非遗活态展示区内收藏摆放的老件儿。这些老件儿包括老式的沐浴工具、旧用的修脚刀以及从最初到现在整套的修脚教材。“收藏这些老件儿是有原因的,开一间非遗博物馆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因为没有传承,就没有今天的修脚术,没有‘工匠精神’,更做不到‘肉上雕花’。”

  “宝应是一个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地区,这里有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的双重植根和沉淀,也开阔了宝应人的刺绣艺术情怀。乱针绣是极其考验一个人的细心、耐心和诚心的,‘工匠精神’来不得半点浮躁。”飞针雕花的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传承人朱家成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有着和陆琴同样的观点。在宝应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二楼,绣娘们沿袭刺绣的原理,传承独特的针法,绣出扬州“工匠精神”的缩影。

  名扬天下的扬州三把刀中的厨刀代表--中国烹饪大师、淮扬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晓燕,对于“工匠精神”传承最深的感触来源于一本叫做《随园食单》的书。“《随园食单》是我国古代的烹饪著作,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记录了326种南北菜肴饭点,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至今,这本书仍是淮扬菜厨师必备的工具参考书。淮扬菜精美、雅致和所包含的文人气质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传承。”

  现如今,扬州不仅有“传统三把刀”厨刀、修脚刀、理发刀,也有了包括瓦刀、剪刀、刻刀在内的“新三把刀”。无论是代表扬州特色的烹饪、修脚和理发技艺,还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服装和雕版印刷,都离不开“工匠精神”。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是实施“技能提升带动收入提高计划”的中坚力量。“通过‘一人产业群’培养能工巧匠,通过‘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乡’的集群发展,助力富民增收,实现‘深巷生香’。”扬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范耘如是说。

  铸匠心:“洋家将”和“新扬州人”同是扬家匠的一部分

  来自澳大利亚的奥瑞尔是世界厨师联合会亚洲青年厨师会主席,也担任着上海迪斯尼乐园的餐饮行政总厨。但他还有一层特殊的身份,他是中国淮扬菜系代言人周晓燕的“洋徒弟”。

  提起自己这个“洋徒弟”,周晓燕说:“我们平时多用微信或电话交流,奥瑞尔在中国厨艺上有什么困惑会第一时间来问我。他本身中文很好,对中餐也有一定的了解。一定程度上,他身兼交流中外美食和传播淮扬菜的两重责任。”

  周晓燕解了“洋徒弟”的惑,而来自德国舒勒(SCHULER)集团的“洋专家”则在项目中向扬州锻压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传授技能。

  德国舒勒集团作为成形设备领域的技术先驱以及全球市场的领航者,在2016年控股了中国压机制造者扬州锻压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扬州锻压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灿焜以展示柜中的样品为例向我们解释道,“目前跟德国相比,我们国内行业普遍存在设计水平低、材料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跟舒勒的合作,是我们向世界领先水平学习的机会。从2016年4月到今年7月,随项目而来的德国专家有200人左右,也有一位专家常驻扬州,方便及时地为我们的员工培训。”

  除了这些担当了中西交流桥梁的“洋家将”们,还有一群“新扬州人”也在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着不可忽视的力量。江苏华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吴战宇就是其中的一员。

  老家在辽宁的吴战宇,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以后,就和家人一起来到了扬州,一扎根便是七年。“扬州生活环境非常舒适宜居,外来人才在这边还是挺常见的,我们很多在扬州定居的辽宁老乡还在微信上建了一个交流群。现在我的身份证和户籍都是扬州的,我应该属于是新扬州人。”吴战宇大方地跟我们分享他对于自己身份的定义。

  江苏华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扬州市最早建立“三站三中心”的企业,新能源行业是非常精细的领域,所以作为一名“新扬州人”,吴战宇对于“工匠精神”理解得更加深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这两个方面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的劳动,都需要投入工匠精神。”

  来自印度的庞卡基(PANKAJ SHARMA)2014年2月受邀正式全职加入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宝胜电缆系统事业部研发主管。庞卡基先生加入宝胜以来,尽职尽责,在电缆系统新产品开发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带着家人来到这里满三年后,2017年1月,庞卡基续签了留在扬州的工作协议。如今,喜好喝茶、热爱广场舞的庞卡基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新扬州人”。

  无论是“洋家将”还是“新扬州人”,都是“扬家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人划桨才能开好大船,才能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海中找到福泽人民的灯塔。

  树雄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扬州早茶闻名遐迩的“魁龙珠”是用安徽的魁针、浙江的龙井和扬州的珠兰,按一定的比例选配窨制。这种茶集合了魁针色、龙井味和珠兰香,因此色浓味美且耐冲泡。“扬家匠”的发展当如魁龙珠,立足本土,传承为主,汲取古今中外优秀的营养,自成一体。乡土人才的国际化就等同于高尖端人才。

  如何充分吸收现代化技术的阳光雨露让传统行业枝繁叶茂,陆琴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过去学徒在传统的筷子练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她开创了新的“木屑教学法”。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求学生在一根筷子上多角度、创意性地训练,掌握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手法;另一方面通过检查木屑来检验刀工,透过木屑的数量多少、厚薄是否均匀和大小是否一致,敲定学生手法的速度和熟练程度。

  不过仅仅依靠教学创新,并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于是,结合现代化的设备和市场发展的需要,陆琴又开创了足生辉品牌。这是一家“牙科诊所式”的足部健康护理连锁机构。“过去的修脚灯白光、红光这些光线不能自动调节,对修脚师的眼睛伤害很大。如今,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包括刀具的消毒和紫外线照射在内,全部采用最新的技术,更加的健康安全。同时,加强了修脚术的治疗作用,在治疗少儿甲沟炎方面进一步创新,运用德国进口的弹力片,一次性彻底根治,让修脚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同样的,周晓燕也在为淮扬菜的发扬光大开辟新的道路。从2004年,他开始着手烹饪机器人的研究,直到2007年第一台样机出炉,他也成为世界第一台中式菜肴烹饪机器人的发明者之一。这台机器人以大数据和机器可解读语言为基础,利用机械装置和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模拟实现厨师工艺的操作过程。目前,烹饪机器人已经可以操作200多款全自动中式菜肴,掌握了中国烹饪工艺的“十八般武艺”。

  “标准化和产业化是中国菜肴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扬州狮子头、文思豆腐的半成品,也出台了扬州炒饭等菜式标准。中餐‘走出去’,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绝佳途径。我们要两条腿走路,品牌要走出去,培训也要走出去。”目前,海外有55万家中式餐厅,上千万餐饮从业人员,“发挥他们的传播作用,就抓住了淮扬菜国际化的核心”。

  在所有菜系中,淮扬菜所用的淡水鱼虾、蔬菜在食材中的总占比达37%,为全球最高。绿色、健康、美味的特点适合所有人群,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的营养需求,更符合餐饮发展的大趋势。但中餐国际化的进程却十分缓慢,这其实是有原因的。

  周晓燕提到他在国外发现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法国的五分熟牛排和日本的芥末生鱼片,刚引进中国的时候很多人都吃不习惯,但法国和日本的厨师还是坚持了原本的做法,一直到菜式被中国大众所接受。而现在很多中餐厅面临的问题就是主动去迎合,在食材上寻找替换,在口味上肆意改变,这些都不是正宗的中餐。“海外中餐中国化、国内中餐国际化”的现象导致许多中餐“中不中、洋不洋”。对于这一现象,周晓燕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海外中餐应坚持本味,国内中餐要更加注重国际化的呈现和表达,才能达到一种辩证的平衡。”

  其实,传统技艺的保存继承离不开现代科技助力。工匠精神的“超越式传承”既不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也不是野蛮生长、自娱自乐,而是一种尊重自然的有规律的生长。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有机的结合,达到辩证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在开放和融合中,走向文化自信、人才自信。

  范耘说:“我们乡土人才同样可以引领潮流,走向国际化。周晓燕的炒菜机器人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且,周大师作为中餐国际化的代表,广收外国弟子,让‘扬家匠’里出现了‘洋家将’,让我们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可行性。”

  惜才心:乡土人才是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

  乡土技能人才,是传承技艺的巧匠、带领致富的能人,也是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打造一支扎根乡土的“扬家匠”队伍,可以让创新创业、富民增收更接地气、更富实效。

  以乱针绣技艺一个人带动了全县的乱针绣产业发展,宝应县的扬家匠朱军成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聚拢产业力量,整合产业资源,仅2016年就培养了165名不同级别掌握乱针绣的技能师傅,新开发刺绣就业岗位1000个,新增400多名刺绣从业者,全县大小刺绣企业增加到60多个。

  扬州市重视乡土人才开发,希望通过培育工匠,推动“双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扬家匠”品牌。扬州市人社局副局长李宏平介绍,“为了让更多优秀的扬州工匠脱颖而出,市里每年开展‘十万职工大练兵,万名职工大比武’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扬州市技能状元大赛。”以赛促培,带动技艺传承,整体拉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除了在宏观上正确把握人才发展的动向,扬州市在微观上针对人才培养的问题也做得十分细致。扬州对人才支持的政策力度很大,而且都是人才本身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惠。

  江苏华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吴战宇深受其利,“有一次家人生病,医院排队又非常耗时。我就试了一下扬州市给予外来人才的医疗小绿卡,没想到直接享受了专家通道,特别方便。后顾之忧有了保障,我也能更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庞卡基初到宝应时,曾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发愁。宝应县人社局的相关负责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联系了庞卡基家附近条件最好的一所幼儿园,并为他的孩子特设了双语课程,让庞卡基心里格外温暖。“希望我的女儿努力学习汉语,将来可以扎根在扬州。”这是一个外来的“扬家匠”最质朴的心声,也是对扬州市人才工作最直接的肯定。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时强调“掌握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拥有独门手艺的乡土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扬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江桦介绍说,近年来,扬州市始终把人才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第一资源,尤其重视乡土人才在“聚焦富民”上的重大突破。扬州以“绿扬金凤计划”为引领,7年来,已资助创业团队1个、领军人才416人、优秀博士716人,市县财政投入4.5亿元,吸引61位国家“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专家、703名省“双创计划”人才、3000多名领军人才、博士人才来扬创新创业,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在扬州市委七届四次会议上更是将乡土气息浓郁的富民产业发展和乡土人才建设上升为市委战略。

  民生幸福是江苏省“两聚一高”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打好聚焦富民的主攻仗,必须明确主攻点,找到具体路径。面对乡土人才富民增收这一新时期的“赶考”,扬州市人才工作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人才观,落实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富民路子”这一指导思想;以一支扎根乡土的扬家匠为代表,造就了聚焦富民、人才自信的扬州样本。

  文/《小康》记者 张志 实习生 张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