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劳动模范文香兰

  • 来源:时代报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30 14:04

文香兰是位河南农业合作社女社长典型,1933 年 8 月生于鲁山县,高小毕业,共青团员。1951 年 12 月至 1957 年12 月任河南省鲁山县老庄村农业社社长。1952 年,文香兰响应爱国丰产的号召,带头耕种 3 亩试验田,向上级报试验田小麦亩产量 676 斤,以试验田高产,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适逢《人民日报》记者阒枫下乡搞调查,计算其试验田亩产量虚报,向当地政府反映。阒枫实事求是写出《鲁山文香兰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高额丰产的实况调查》,登在1953 年 1 月 5 日《河南日报》头版,并发表编者按,建议河南省人民政府严肃处理该事。这也是当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所赋予报刊的独立权利。

毛泽东主席十分关心农业合作化的发展。1953 年 2 月 15 日,正月初二深夜 12 点,毛主席乘坐的专列驰出北京,次日凌晨,专列在保定站请上河北省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马国瑞,全面汇报河北省农业合作情况。毛泽东手执红蓝铅笔,在记录本上记着要点。交谈两个多小时后,车到邢台站,马国瑞下车,邢台县委第二书记、县长张玉美应召,毛主席用商量的口气说:“把你们县互助合作的情况,给我详细谈谈好吗 ”张玉美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点带面等 6 个方面作了汇报。谈话一直进行到中午 1 点,毛主席邀请张玉美共进午餐。列车到达郑州站,张玉美下车,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上车。京汉沿线随后登上毛泽东专列交谈问题的,还有许昌地委书记纪登奎、信阳地委书记王黎之。毛泽东问纪登奎;“你知不知道文香兰啊?”纪登奎当即向毛主席汇报:文香兰虚报之事被披露后,很快从不久前上级鼓励乡亲热爱的天上,陷入四面楚歌困境。村童新编儿歌:“文香兰,假模范,骗人牛(奖励的牛)来骗人钱。”村民像躲瘟神似的躲着她,社员们纷纷要求退社,连文香兰的公公和大哥也退了社。时任贺塘乡党支部书记李瑞堂伸出手来,和另两位干部年前把他们一个月的工资一起借给文香兰农业合作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文香兰在村民大会上多次检讨错误,村民都说,“文香兰还是一个年轻人,知错改错就好。”文香兰又带领社员们干起来。听了纪登奎及时了解的情况汇报,毛泽东笑着说:“哪里跌倒了,哪里爬起来,好。”从毛泽东深入了解一个农业社社长之事,可见其调查研究的细致、真切,对翻身农民和青年的关心爱护,并且注重了以京汉沿线不同的地县为“点”,不断深入,从中寻找和验证开展农业合作化是否可行的一般规律。

在 1954 年 1 月召开的河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文香兰在大会发言中介绍农业社的情况,坦承了自己的错误。她说,我们社是 1952 年建立的,起初只有 15 户。建社之后,由于对党的政策学习不够,犯了假报丰产的错误。这错误在 1953 年元月 5 日的《河南日报》上揭发了。当时我刚到省合作训练班报到,训练班负责同志拿报纸念给我听,又问我是否属实。当时我怕丢人,又怕社内旁人埋怨,办不好社,当时只说就是打那些。后来在党和其他同志的再三帮助下思想转变了。回想起过去妇女没有一点地位,现在毛主席和党这样地重视,就感到自己对不起党。在训练班结业回去之后,我在群众大会上作了检讨,表示今后决心把社办好才能对得起党。社里社员们说原来转社是光荣的,现在咱的社是丢人哩。外人不但说假报丰产,还说合作社也是假的,都要出社,特别是 3 户非出社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召开了团支部会,我向团员们作了检讨,认识到团员应当是党的助手,反而给党造成了一个不好的影响。这时团员们都作检查(都是社内的团员),下定决心要努力办好社才能对得起党。将社员站队动员后,6 户坚决出社,社内只有 6 户。这时党支部书记对我的帮助和鼓励很多,我们 6 户只有我家一头牛,我公公不愿入社,我丈夫劝他时,他气得就想打他,我去劝他时,我公公说:“还搞社哩!歇歇吧。”我说:“搞社会主义还能歇歇?”他又说:“你搞吧,我跟着那个牛。”这时我去找支部书记,支部书记了解情况后说:“硬干不中,看是啥思想问题。”在深夜我回去后又找到我公公,结合他的思想说如怕牛瘦了,可以由他来喂,公公最后同意了。第二天晚上虽达到了订社章的目的,但又出现了缺乏农具的困难,后来大家将搞副业的钱买了一头牛、一个耙,仍没大车。党支书、乡长、乡文书为支持我社,将津贴借出 30 元,让我们买了一对车轮,借了一个车棚,这样农具大体解决了。在收麦当中,社里一边收麦,一边抗旱,带动了全村为全乡模范村,抗旱点种的玉米收成比外村多收三分之一以上,小麦由于霜灾后浇过水也比 1952 年收成好。

1953 年在学习总路线当中,文香兰领导的合作社总结了农业社的优越性,合作社扩大到 16 户,到 1954 年扩大到92 户。文香兰发愁大社没法领导,就跑到苏殿选社里学习了一些办法。1955 年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后,全村 340 户入社,大家要求成立高级社。干部分 3 组,分头搞账目,包工生产和四评工作,没误生产,高级社也顺利地建立起来了。在学习了毛主席十七条指示以后,制订规划,初步计算,整理道路可开出耕地百亩,荒山可植林 3000 亩,种果树 2.8 万棵,1956 年完成任务。在水利方面,原有 17 眼井,再增加 19 眼,平均每眼井按浇地 30 亩计算,即可浇 1080 亩,再修塘一个,约浇地 100 亩,到 3 月底我社即可完成水利化计划。积肥办法是增加厕所和猪圈的数量,计划每亩施粗肥 1 万斤,丰产地每亩另施细肥 20 斤。在增产方面,计划在原来每亩平均 250 斤左右的基础上,今年做到每亩平均 500 斤,其中有450 亩平均每亩 650 斤,全社可增产粮食 5 万斤左右。农业合作社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毛主席对工人农民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曾多次请这些劳动模范到家里吃饭、话家常,从中了解最基层最真实的情况。在鲁山县,很多人都看到过《鲁山报》这份报纸,但鲜为人知的是,“鲁山报”三个字是出自毛主席之手。1958 年 5 月,时任鲁山县张良乡老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文香兰由于农业社成绩突出,作为中共八大代表赴京开会。“那时还没有客车。从村上到县城,都是一步步走过去的。”文香兰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她还肩负了一个重要而神圣的使命。《鲁山报》于 1955 年 3 月试刊,当年 12 月 14 日正式发行。当时的总编由县委书记杨国殿担任,县委副书记宋杰任副总编。出发前,县领导找到了文香兰,郑重地嘱托她一项重要任务:请毛泽东主席为《鲁山报》题写报头。这个任务让文香兰感到格外激动又感到振奋。怀揣着领导写的字条,她上路了。字条上的内容,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请主席给俺写个《鲁山报》报头。”开党代会的代表很多。那时开会是按姓氏笔画排座位的。沾了姓氏的光,文香兰的位置比较靠前,排在第三排,能够很幸运地看清楚主席的样子。“一开始不敢递。那时,我只是20 多岁的小姑娘,毛主席可是全国的领袖呀,不敢递。就想着,人家恁大领导,会给俺写报头?”一转眼,到了第 3 天,这字条儿还是没能递上去。文香兰有点着急:再不递,任务可咋完成?鼓起了好大的勇气,第 3 天开会之前,她终于把字条儿递给了前排的人,“请把这个传到主席台上,转给毛主席”。前面的人一排排地往前传。大会还没正式开始,她看到毛主席正坐在主席台上,查看着会议资料。她的眼睛紧张地随着字条儿一点点地前移:到前排了,交到执行主席手里了,执行主席将字条儿递到了毛主席手中。“毛主席打开字条儿看了一眼,也没有吭声,把字条儿放在一旁的资料里,就开始开会了。”文香兰说。然后,开会的几天里,她一直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但一直也没见下文。她也不敢多问。会议闭幕那天,报头的事儿仍没影儿。上午,会议闭幕了。中午,还没到吃饭时间,文香兰回到所居住的前门饭店,正在犯愁,大会秘书处一名工作人员找来了,他带来了一个信封,打开来,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鲁山报》报头赫然显现。 “那是一张 16 开宣纸,主席写的‘鲁山报’三个字,字儿瘦长,遒劲有力。”文香兰说,看到那三个字的一刹那,她心里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平静。“俺就是一个农民,提的要求主席也答应了,太激动了。”“回来之后,县里专门开了个大会庆贺。以后再印刷的《鲁山报》,就开始用毛主席写的报头。”据了解,毛主席为一张县报题写报头,是十分罕见的。《鲁山报》起初发行时,在全县的发行量 2000份, 1959 年达 14000 份,1961 年由于自然灾害压缩报纸而停刊。

文香兰 1954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 年 1 月至 1968 年 12 月, 任鲁山县老庄大队党支部书记。1968 年12 月至 1971 年 3 月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常委,河南省许昌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鲁山县老庄大队党支部书记。1971 年 3月至 1973 年 9 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鲁山县张良公社党委副书记,中共鲁山县委副书记。1973 年 9 月至 1978 年 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妇联主任。1978 年 10 月至 1979 年 11 月任河南省妇联主任,中共河南省长葛县委第一书记。1979 年 11 月至 1981 年 4 月任中共河南省长葛县委第一书记、书记。1981 年 4 月至 1983 年 3 月任河南省许昌地区行署副专员。1983 年 3 月至 1988年 5 月任河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8 年 5 月至 1994 年 5月任河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督导员。文香兰现居郑州,是中共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