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大粮仓的转型升级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东三省,农业,供给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1-01 10:16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二是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天刚蒙蒙亮,家住黑龙江省兰西县长岗乡长荣村的吕广生就早早起床,到稻田地里干活了。
“每年一到三伏天,不用去地里干活,因为种的是玉米,直等秋天收割就行了,去年玉米价格低,一年下来亏本不说,还搭着人工,今年把100多亩旱田改造成水田种了水稻,要三天两头到地里拔草蓄水,希望大米价格能平稳点,不至于亏钱。”吕广生说。
从去年起,国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黑龙江省粮食局局长朱玉文认为,玉米实行市场定价,能够促进生产者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地资源在市场机制下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新机制下,种粮农户收益究竟有何变化?
“有补贴的话,也就是闹个平乎吧。”在黑龙江省宾县常安镇营口村营口屯,种粮大户杨宝臣掰着手指头回忆起去年的经历,他给《小康》记者算了个细账:在总共所种92亩玉米地中,有70亩是租的。刨去人工不算,每租1亩地的种植成本包括流转费500元,化肥、种子、农药、机耕费等430元,合计930元。从每亩地的平均产量来看,湿粮1500斤,约合干粮1300斤。按目前市面上每斤0.7元的价格,每亩地毛收入910元。
“刨去成本,不算国家补贴的话,自家地每亩有480元的利润,流转地则每亩赔20元。”杨宝臣说。
根据政策,去年黑龙江省补贴标准为每亩153.92元。加上补贴,杨宝臣每亩流转地可赚130多元,略有盈余。
朱玉文透露,尽管已调整部分种植结构,去年黑龙江玉米预计总产量1000亿斤左右;全年省内加工和饲料转化消耗玉米总量约420亿斤,有580亿斤左右玉米销往省外。
补贴政策给种玉米的农户带来了利润,但庞大的存量旧粮,加上巨大的增量新粮,已经给玉米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年带来诸多挑战。
农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小康》记者在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了解到,今年全省粮食库存处于爆满状态。
由于粮食只进不出,密山市连珠山粮仓有限公司58.4万吨的仓容已经毫无空余;虎林市粮库院内,新粮已经无处可装;佳木斯富锦市的象屿金谷农产有限公司的300多万吨仓储能力也已用完。
粮仓爆满,简易设施储量的规模大、隐患多,安全储粮受到较大压力。
粮食系统有关人士对《小康》记者表示,目前部分库存粮食已超过适宜储存期限,若无法及时妥善处置,“超期”储存的粮食数量将大幅增长,影响库存粮食质量安全。
此前,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撰文指出,要解决粮食供求方面的矛盾,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在于对农业生产体系注入科技和制度要素: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的效益提高、质量提升;推进制度创新,对定价制度、补贴制度、收储制度进行改革,使生产组织更加有效。
同时,要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市场机制去引导农民合理种植。
如此,粮食供求方面的矛盾可以解决,还将使农业经营成本降低,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得以增强。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今年“两会”上指出,上述改革推进一年以来,我国籽粒玉米已调减3000万亩左右,对政策性粮食库存的消化起到作用。2017年,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累计调减总量达到4000万亩。
韩长赋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二是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从全国种植结构上,玉米是牵动农业供给质量的重要作物。而在韩长赋的答记者问中,玉米亦成为第一个被“点名”的“网红”作物。
玉米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网红”,是由于这种农产品近年来出现的诡异现象--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其具体表现为边进口边积压库存,好粮入库而差粮入市。不少农业研究者认为其原因在于进口玉米比国内玉米便宜,国内国际价格“倒挂”。而“倒挂”的原因一方面是生产者能力问题,一方面则缘于2011年的玉米“托市”收储政策。
玉米价格的下降导致的连锁反应是,东北部分区域租地价格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免费“白种”现象。更不可理解的是,即便“白种”,也有种植户不想接盘。
为何租地“白菜价”仍无人问津?去年,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王福隋屯的王先以每亩560元的价格承包了100亩地,其中75亩种玉米,剩下的地种绿豆和向日葵。令王先吃惊的是,今年当地部分土地流转居然不用花钱了,土地出让方白给大户种,只要把补贴给他们就成。即便这样,王先今年还是缩减了种植面积,只承包了60亩。王先告诉《小康》记者,当地还有另一种流转模式:每亩土地流转费用200元,补贴都归种植户。不过,不是所有地区都这样。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新福乡乐业村种植大户王国玉与王先不同,他说:“去年我种了200亩土地,承包价格是每亩300多元,补贴都归种植户,其中有100亩是自己的地。今年土地承包价是每亩100元,补贴归土地出让方。实际上土地承包价格没太大的变化。今年我还种200多亩。”
虽说今年土地流转价格大幅缩水,但仍有很多种植大户减少种植面积。
今年种植大户在种植结构调整上有什么想法呢?王先告诉记者:“减租主要是因为玉米价格太低了。往年都是每公斤1.6元左右,去年降到0.8元。一下掉一半,吃不消啊。”当地很多农户今年都选择外出打工,地又不能空着,就白给他种了。按现在玉米价格行情,一亩地打700公斤也不是稳赚。今年不想冒风险,减租是必然选择。
王国玉却有着不同的想法:“今年最关心的是‘土地托管’。我自己有机械,从种到收都很省事省力。现在粮价这么低,如果其他种植户愿意将土地托管给我打理,只要每年给我点油、机械损耗钱,他们外出打工还能赚着补贴,这种模式会让种植户省很多钱。但是,现在大家还不是很认可,总感觉自己种粮还有赚头。如果今年粮价还是很低的话,估计我们这边会有很多农民选择‘土地托管’模式,这样一来我们都能有所收获。”
“各显神通”调整种植结构
在东北三省玉米主产区,因为去年的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大部分农民选择弃种玉米。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多数农民选择调整种植品种,以此增加收入。
吉林四平梨树县是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今年初,农民们使出十八般武艺调整种植结构,在供给端创新生产,黑土平地栽参,就是其中一招儿。
十几公顷的肥沃黑土地块,四周建设宽体无支柱的现代化日光温室,围着中间的一片参地,整体投资近2亿元。“温室里繁育优良草莓种苗,棚体还能挡风,为中间地块的人参生产创造温度适宜的无风环境。”梨树县兴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兴龙说。
作为项目投资主体,马兴龙和公司高管们十分乐观。林地、山地地块少、成本高,在这些地方栽参有可能对生态造成破坏。与之相比,拥有人参农田土栽培专利的兴宝公司在大田里种参,能有效降低成本。
“先流转一部分土地,逐渐扩大规模,带领更多农民挣钱。”马兴龙说。
农地种参,算起对比账来让人“惊掉下巴”:普通农民种商品粮玉米,一公顷赚个三五千元,兴宝公司计划三年完成10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3年一个生产周期,10万平方米参地能实现1亿元左右的产值。”梨树县副县长刘中文介绍说。
3到6年的成熟期,人参和西洋参套种,8年就能种两茬。按照市场价来看,6年生的人参,品相好的数千元一棵。同样一块地,种人参和种玉米,效益天上地下。
除了平地栽参这种“高大上”的种植结构调整,扣大棚的老办法也让农民玩出了新花样。
“白色海洋,致富银行”,在四平市高家村,这是一句村民们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顺口溜。站在高家村村部三楼的屋顶上,四面八方望不到边的大棚,在阳光照耀下泛着耀眼白光,远远望去酷似一片白色的海洋。
“蔬菜大棚930栋,棚膜经济280公顷,去年全村总收入4500万元,人均收入20400元。”梨树镇镇长宋军脱口而出一串数字,“既种粮又种菜,尝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甜头。”
就拿豆角来说,北京市场上颇受青睐的东北油豆角,最高价格20多元1斤,一个大棚一年至少能挣两三万元。大棚菜销路渐旺,村两委班子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始打造东北油豆角的高家村品牌。“提高产量、严控质量,用可追溯体系把每一根豆角、黄瓜都记录在案,谁吃谁放心。”宋军说,“咱已经有3个蔬菜品种得到了农业部‘三品一标’认证。”
7月27日中午,在炎炎夏日下,辽宁省铁岭牛岗子村20余名农民干活儿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在地里一边起土豆,一边把土豆装袋搬到车里。
铁岭市银州区龙山乡牛岗子村对500亩土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其中的100亩土地上进行头茬种土豆二茬种萝卜、白菜的尝试,第一年农民便尝到了“甜头”,一亩地的收入相比种玉米增加了9倍。
“每天我们这里都有超过2万公斤的土豆销往贵州、昆明、广州等地,已经连续忙了10多天了。看着土豆丰收了,我们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一位干活的农民笑着说。
今年年初,为了鼓励村民大胆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牛岗子村成立了银州区龙山乡牛岗子蔬菜合作社。村主任李彦玲请来了种植大户张立伟带领合作社搞种植创新。“我有着10余年的种地经验,经验告诉我只有不断地调整种植结构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张立伟带领合作社的社员流转土地,在100亩土地上种植了土豆,在100亩土地上种植了茄子、辣椒、大豆,同时又种植了20公顷绿色水稻。
“你看我们的土豆,不仅个头大,薯形也好看,产量高不说口感还很细腻。”张立伟拿着一个超大的土豆向记者展示。合作社今年种植的土豆品种引进自牙克石市,名为“超荷十五”,第一年在牛岗子村尝试引种,亩产量达到3250公斤。“头茬种土豆二茬种萝卜、白菜,这样一亩地一年收入能达到4000多元,比种玉米收入增加至少9倍。”张立伟给《小康》记者算了一笔账。
目前,牛岗子合作社种植的土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天都源源不断地发往南方各大城市,合作社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村里很多农民的目光。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兰西县长江乡光辉水稻种植合作社开始尝试稻田养鸭模式,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绿”的原则,建设600亩“鸭稻共育”水稻种植区,鸭子作为治虫、除草、生产有机肥等田间管理的辅助,稻田完全不喷洒农药、化肥、除草剂,预计亩产“鸭稻米”400余斤,扣除流转土地、收割、加工等成本,每亩水稻纯效益加上秋收时鸭子的销售收入可达5000余元。合作社负责人邹晓辉告诉《小康》记者,这样一来,稻田里的草70%被稻田鸭除掉,养鸭成本降低了20%,水稻的品质提高到有机产品的标准。目前该合作社示范基地已经与客户签订完成600亩“鸭稻米”的销售协议,“鸭稻共育”栽培模式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推广。
结构调整调出新空间
“以前,村里大部分村民种玉米,现在市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在玉米地里种起了西红柿、香瓜、中草药、辣椒等作物,村民平均收入提高十几倍,仅香瓜种植阶段,一个人在合作社打零工,就能收入5000元左右。”辽宁省开原市八棵树镇下窝棚村村主任庞学芝这样告诉《小康》记者。
据了解,辽宁省今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45万公顷,新增优质粮食4.87万公顷、油料2.27万公顷、蔬菜1466.67公顷、西甜瓜1000公顷、饲料作物1600公顷。在一增一减之间,全省农民闯出了致富新道路。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预计可增加农民收入11.5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虽蕴含了巨大商机,但调整初期还是遇到一些波折。以十年九旱的辽西地区为例,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面对种植结构调整,农民普遍存在想调、怕调,又不会调的问题。
“种惯了玉米,你再让我种别的,咱不会种,也怕种不好亏了。”兴城市碱厂乡白庙子村农民邓彦基的话很有代表性,反映了部分农民面对改革到来时的迷茫。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先后制定了《完善支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管理办法》《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017至2020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把辽宁省农业进一步向现代化方向引领。
兴城市根据地域特点,围绕优势产业抓调整,重点巩固了花生、蔬菜、畜禽养殖、水果、水产品、大棚食用菌六大产业,其中花生种植面积达到4.4万公顷,占到了全市耕地面积的56%,重点解决了调什么、怎么调的问题。农民每公顷花生比玉米多收入1.5万元。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中国大豆之乡,是全国大豆集散中心。据海伦市龙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平介绍,今年海伦市大豆种植面积约270万亩,同比增加59%,2016年为170万亩。预计2017年大豆产量能达到45万吨左右,2016年在30万吨左右,有望增加50%。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约80万亩,2016年120万亩,同比减少33%;水稻面积常年维持在80万-90万亩。
与海伦的情况相同,在五大连池市、嫩江市、绥化市等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往年种植玉米的田地已改种大豆。“我们村周边玉米改种大豆的情况较为普遍,整个村有将近200公顷耕地,今年约有50%的耕地将玉米种植改为大豆。”绥化市北林区四方台镇永泰村的王姓农民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中发现,虽然大豆的单产较玉米低,但去年大豆价格相对较高,且大豆种植成本低于玉米,大豆的种植收益要略高于玉米。与大豆和玉米相比,水稻的收益最高且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水稻价格有临储收购支撑。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北方中药材种植引起各方关注,今年黑龙江省将以产业链深度开发为切入点,推动中药材种植生产,重点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提高全省中药材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做大做强供给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提高中药材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
“黑龙江要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市场,要提高特色作物种植的标准,要抓住政策机遇做大蔬菜产业,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要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巩固扩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真正调出标准、调出质量、调出效益、调出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说。
《小康》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今年以来,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种植业系统加力推进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玉米继续调减,短缺品种继续增加,绿色优质产品增加,种养结合快速发展,呈现调优调精的态势。预计今年玉米面积减少2000多万亩,调减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优质稻谷种植面积增加300多万亩。同时,农业部还制定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继续安排5亿元在东北四省(区)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
文/《小康》记者 郭煦 黑龙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