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人工智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7中科曙光智能峰会成功召开

  “未来10~15年,对经济贡献最大的可能不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而是信息技术融入各个产业的新产品、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产业链跨界融合的新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曙光董事长李国杰对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做了如此洞见。

  其实,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之间的融合创新都是不变的旋律,并且逐渐成为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之前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如此,如今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亦是如此。

  在刚刚结束的中科曙光智能峰会上,无论是产品的迭代创新、生态的创建维护,还是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战略布局的长远规划都无不体现着“融合”一词,而“融合”似乎也成了人工智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人工智能技术诞生的60多年当中,技术的演进和变革可谓是在诸多争论和质疑声中不断前行着。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演变至今,人工智能终将要为人类所用,并发挥出其颠覆变革的巨大效能,真正做到从未知到可能。

  以“数据中国智能计划”为引领 重塑行业生态

  中科曙光继2015年推出“数据中国”战略,2016年推出“数据中国加速计划”之后,在2017中科曙光智能峰会上又发布了“数据中国智能计划”。

  对于中科曙光来说,这三个战略规划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数据中国”战略是总体规划,其愿景就是要搭建一个覆盖全国的数据网络,并通过这样一个网络来提供数据服务,最后让全社会能够共享数据价值。

  “数据中国加速计划”更加注重加速网络布局,需要尽快形成覆盖全国的数据网络。为此,中科曙光提出并应用了一些创新方法和模式,比如城市云的连锁模式,期望借此加速城市云在各地方的落地和布局。

  在“数据中国智能计划”里面,则是让初步形成规模的数据中国网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变得更加智慧化和智能化,而最终目标还是回归原点,就是让全社会共享数据价值。

  在这些战略的引领之下,中科曙光加快并持续深耕了自身在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以及行业生态建设方面的布局。为此,中科曙光发起成立了“数据中国‘智’囊团”,希望通过广泛联合芯片、算法、数据、应用等AI相关领域的机构,进行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应用的协同研发,共同推动中国智能计算技术和应用的深入发展。

  以先进计算能力为驱动完善产品布局

  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数据量的剧增。这些新增的数据量一方面为行业未来的洞见和预测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也为计算分析设备带来了极大压力,同时在平台管理、设备能耗、空间部署、噪音污染等方面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直以来,中科曙光都在致力于高性能计算领域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同时也想透过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深入融合,实现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产品布局。

  为此,在峰会上,中科曙光推出了“全浸没式液冷AI训练专用服务器”,它可以实现节电40%的效果,同时消除对数据中心运维环境和科研办公环境的噪音污染。在平台服务层面,推出了具有异构融合、简单易用、弹性灵活、可快速部署等特点,并且可协助用户快速释放AI所需的计算力的人工智能管理平台——“SothisAI”。

  同时,在AI芯片+云计算模式逐渐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基础的今天,中科曙光还与人工智能芯片独角兽企业寒武纪科技联合研发并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寒武纪芯片的AI推理专用服务器——“Phaneron”。

  以多方合作为契机开拓海外市场

  在峰会上,中科曙光选择与青岛市合作,并签署了《有关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

  其实在这以前,中科曙光就与青岛崂山区开展了相关产业合作,并投资14亿元在青岛成立中科曙光国际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此次合作协议签署后,中科曙光计划未来还将在青岛建立“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并建设“高端服务器生产基地”。

  《战略框架协议》明确,双方还将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开展一系列的举措,包括中科曙光将在青岛建立“中科曙光大学”,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先进技术的产业人才;积极推动中科院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博士后工作站及院士工作站等落户青岛。

  目前,中科曙光大部分的研发团队、运营中心还是位于北京,上市公司总部和生产基地在天津,而青岛将作为中科曙光全球研发以及布局和开拓海外业务的前沿基地。可以说,如今的中科曙光产业布局正在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这种态势将更加夯实中科曙光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以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基础,增强全球竞争能力。

  本报记者 路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