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五年英雄榜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10 09:03
回首“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初的113万亿元到2017年三季度末的247万亿元,年均增速约24%,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中小型银行则奋力追赶。就业务总量而言,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保持整体领先;而从增速看,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等步伐发展较快
面对多重叠加的严酷市场环境,多数商业银行守住了底线,不良资产增速继续回落,风险化解成效开始显现。其中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建行等不良贷款率五年间波动较小
转变依靠规模扩张的传统打法,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最快,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在轻资本、数字化运营下,银行的发展也由量变向质变过渡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五年的时间放之历史长河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回首“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银行业的变革犹如涅槃重生。
在去杠杆、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新常态经济之下,中国银行业先后经历了宏观经济下行、利润增速下滑、银行不良率上升以及新金融业态的冲击。如何迎难而上,重回巅峰?思变求生之中,《投资者报》发现,银行不仅已经适应了“新常态”,而且稳中求进,开启新的征途。
风雨相随的五年,谁守住风险的底线?谁扛起了创新的大旗?谁又在奋勇向前?为了还原过去五年上市银行的真实发展脉络,《投资者报》“上市银行五年英雄榜”以2012年以前在A股上市的16家银行为样本,起底上市银行过去的五年成就,从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收入结构,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解析高速成长、跨越五年的优秀上市银行的基因。
规模净利稳增
工行建行体量大南京宁波增速快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过去五年银行业的整体经营规模一直仍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2年初,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还只有113万亿元,但继2016年2月突破200万亿元,今年第三季度末,银行业资产总额已经达到247万亿元,年均增速约24%,且后劲似有重升之势。
从2012年三季度末至2017年三季度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依旧占据着资产规模和净利润的总量前三,但基数过大,增幅有限。与五年前相比,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分别增长48%、66%、60%,而净利润只涨了23%、28%和33%。
早几年“利润高得不好意思说”的银行如今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相比规模扩张的稳定,银行盈利的增长却在逐步放缓。
16家上市银行中,五年规模翻倍的公司有6家,从高到低依次为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和民生银行,五年增幅从244%到103%不等。而净利润增速翻倍的公司仅有两家,即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分别增长152%和121%,即便相对动力强劲的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增幅也只有85%、79%和70%。
对此,业内认为,银行利润增速从2011年的36.34%锐减到2015年的2.43%,再到2016年小幅回升至4%,主要是由于净息差的收窄和拨备计提力度的加大。而与整体规模年均两位数的增幅相比,2012年~2016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由1.5万亿元增至2万亿元,年均增速却仅有5.9%。
面对外部经济环境复杂而严峻的格局,中小银行是如何突出重围,抢夺市场的?《投资者报》的研究与实际调研发现,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作为根植区域经济的城商行,对业务的纵深挖掘和做精做细成就其成长的动力。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近年来打破格局,勇于转型、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
回顾这一增长历程,南京银行表示,过去五年在公司、小微、资管、同业等业务上的发力,为其赢得了客户数量的跨越增长和客户服务范围的全产业链领域延伸。
“公司业务创新不断,以投行为代表的新型业务快速发展,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长期居省内前列,完成‘双创债’等多笔全国和江苏首单,业务版图由以传统存贷款业务向金融租赁、基金等领域拓展。”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为了打造“完全专营、特色鲜明”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实际解决初创型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南京银行率先在南京地区成立专营科技支行,近两年累计发放贷款超过300亿元,辐射近3000户初创科技企业,其中仅南京地区的市场份额就始终保持在50%以上。
据悉,为了激励团队,南京银行对资管业务实行准事业部制管理,单独设立研发团队,采用内嵌式中台的风控体系,并专门单独设立产品团队,实现精准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截至2017年6月,资产管理部管理资产规模突破3300亿元。而与资管类似,南京银行的同业业务在坚持“快准稳”的经营理念同时,也加强了对产品和风险的把控。
作为零售标杆和国内最早转型大零售的银行,招商银行2010年推进以提升管理水平为核心的“二次转型”,2014年明确提出“一体两翼”的轻型银行发展战略,率先在业内成立交易银行部,到今年全新定位“金融科技银行”,已初步形成“平台银行”的新物种特征。
当下,私人银行、消费金融与金融科技的结合成为招商银行近年的新亮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招商银行净利润588亿元,同比增长12.78%,再次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拨备覆盖率提升,资产质量稳中趋好。
结构持续优化
宁波浦发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居前
虽然银行业利润增速整体下滑,但中间收入猛增成为过去五年银行经营的一个鲜明特征。作为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从2012年三季度到2017年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来看,16家老上市银行中,除了农行、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增幅较小,仅有10%、30%、43%、46%和86%,其余银行最低增幅也在143%以上。
有9家银行增幅在两倍以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宁波、浦发、平安、北京、华夏、中信、南京、光大、招商,五年增幅从560%到242%不等。
在《投资者报》“上市银行五年英雄榜”中,宁波银行是唯一一家在所有分项评比中上榜并跻身前三的上市银行,成为过去五年的“全优生”。
自2015年提出“提升盈利,控制风险,营销升级和人才培养”四大发展主线后,拥抱新常态的宁波银行不断加码新内容,从深耕零售到中间业务收入大增,一方面保持资产规模和盈利的较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9%左右低位。
对于利润多元化发展战略,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5年该行主动探索差异化经营模式,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落地,不断优化盈利结构以来,一直在加强多元化利润中心的建设。除了九大利润中心外,还有综合化经营下的两家子公司永赢基金和永赢金融租赁作为有益补充。
在金融市场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宁波银行的债券做市商排名全市场第4,外汇做市商综合排名第13,上海黄金交易所银行间询价市场正式做市商排名全市场前10。7月17日,宁波银行正式获得“债券通”做市商资格,成为首批获此资格的城商行。
与此同时,2017年宁波银行的投行与托管业务也取得较大进步。投资银行业务形成结构化融资、债券融资、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中层资本及公司金融顾问六大业务板块,上半年业务收入为5亿元。托管收入、核心客户数等多个指标实现持续增长,托管业务规模为27174亿元,累计实现托管费收入2.51亿元,托管余额超20亿元的核心客户增长至208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35%、17%。
另一位中间业务创收高手则是浦发银行,从2012年三季度的65亿元到2017年三季度的389亿元,五年间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497%,位居第二,不仅增速领先,绝对数额排名也从第11升至第7位,在股份制银行中仅次于招行和民生。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近年来浦发银行全面整合公司业务,服务覆盖投资银行及大客户服务、交易银行、国际业务三大领域,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目前服务近126万企业客户。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介绍,“做强交易银行”是公司目前重点业务发展领域之一。
经过三年的磨砺与经验积累,浦发银行总行交易银行部在2016年初正式成立,形成集产品、客户、渠道、服务四位于一体,前、中、后台相融合的交易银行战略布局:一是践行全行“数字化”、“集约化”发展战略,围绕企业客户日常经营和交易等各类需求,重点打造“e企系列”、“智慧系列”、“政采e贷”等多项产品和服务;二是发挥交易银行在批量获客上的优势,以大数据模型提升客户分类识别能力,以名单制追踪提升精准营销管理能力,以场景化模式提升机构客户合作深度,并以自偿性模型提升供应链风控能力。
据了解,2017年上半年,浦发银行交易银行业务聚焦“弱周期、大流量、高频度、轻资产、公司联动等重点客户,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交易银行特色业务量2.74万亿元,同比增长30.48%,继续保持良好的业务增长势头。
资产质量可控
金融风险监管不断升级
有意思的是五年中的前半段,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严重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攀升。银行新增资产投放难,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风险爆发等问题,让银行业一度“腹背受敌”。
但五年过去,商业银行风险化解成效开始显现,不良资产增速有所回落,多数同期上市银行的不良率虽较五年前有差距,但整体风险已可防可控,资产质量逐步企稳。
“净利息收入随着息差边际改善有所增加,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上游的周期性行业盈利明显好转,银行资产质量全面改善,部分银行对不良贷款率进行了严格控制。”某位资深业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顶住经济下行,逐步化解风险。在“上市银行五年英雄榜”中,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资产质量波动最小,仅分别增加了0.08和0.15个百分点,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6%和0.9%,在上市银行中排名前列。此外,波动较小的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从小到大依次为中行、建行、农行、交行、北京银行和工行。
作为风控典范,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南京银行上述负责人先后两次提及风控,一是资管业务采用内嵌式中台的风控体系,不断增强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有效隔离风险;二是在同业业务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构建产品创新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等多层次审批及风险管理体系,前、中、后台严格隔离,防范操作风险。而宁波银行由于始终坚持“控制风险就是减少成本”的理念,公司对资产质量的把控严上加严。
如果就数据而言,今年三季度末,浦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35%,不仅是过去五年不良率上升最多的上市银行,也是老16家银行中唯一不良率超过2%的银行。
对此,浦发银行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主要是充分如实暴露风险所致。“资产质量方面,如实暴露风险,充分计提拨备,是一家商业银行经营稳健的标志。公司坚持实行‘早暴露、早化解、早处置、早出清’的主动防控风险经营策略,风险暴露充分、计提充足,资产质量不断夯实。”该行还称,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浦发银行90天以上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已经降至94%,较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在国内上市银行中降幅最大,目前资产质量也进一步夯实。
但可防可控并不意味着对风险放松警惕,这在银行业早已形成共识。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决定,包括成立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职能,强化监管当局问责制,开展综合的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等。12月6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新引入三个量化指标: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进行多项细化,并计划修订后在2018年3月1日起生效。
《中国金融风险报告(2017)》蓝皮书指出,2017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相比去年将继续放缓,但不良贷款增长仍难言见顶。同时,银行业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环境。盈利增速将小幅提升,风险内部消化压力仍大。未来3至5年,银行业不良资产总额将缓慢上升,不良贷款率进一步攀升的隐忧仍存。
“当前银行业各类风险传染共生的特征更加突出,传统领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案件风险防控压力不减,非传统领域的交叉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不断显现,金融乱象与案件风险暴露相互交织。银行业监管部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对银行表外业务、资本管理、跨界发展、风险管理等提出更多更高要求。”华夏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四条主发展脉络
银行业跑步进入新时代
在“砥砺前行”收官之年,中国银行业依旧不平静,先是迎来了MPA正式施行后的首次考核,之后又遭遇监管风暴席卷,推进“去杠杆”、防风险,银行之间的竞争和分化进一步加剧。
今年一季度,中信银行成为首家“缩表”的银行,此态势延续到了三季度末。“今年以来,我行结合货币市场趋紧、监管政策趋严的形势,在‘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的战略导向下,提出了‘降增速、提转速、调结构’的经营策略,合理安排表内资产增速,压缩低收益的同业资产和外币资产,将资源更多投向信贷领域,特别是个人贷款,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应对市场变化。从政策效果看,我行在控制规模、主动‘缩表’的同时,风险资产规模增速得到适度控制,资本消耗速度放缓,同业负债占比明显下降,资本充足率保持稳定。”中信银行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缩表”使资产业务进一步落实了监管部门关于金融脱虚向实的政策导向,支持实体经济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稳步提升。
此外,从主要效益指标看,中信银行前三季度营业净收入1153亿元,同业排名有所提升;ROA、ROE分别为0.81%和12.65%,与主要对标行差距逐步缩小。盈利结构持续改善,前三季度非利息净收入占比35.6%,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零售业务贡献度显著提升,零售营收占比32%,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零售中收占比62.4%,同比提升12.9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智能化新零售转型也初见成效。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零售收入同比增长38%,零售利润同比增长94%,利润占比达到65%;零售存款增速、贷款增速均位列上市股份制银行第一位;AUM余额突破万亿,信用卡、新一贷、汽车金融等特色业务保持市场领先。
而对行业的未来格局,华夏银行表示,“十九大后,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二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银行业的永恒主题;三是深化金融改革是银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四是金融科技成为银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据记者了解,多家上市银行正在加速布局数字化战略,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创新风口。
《投资者报》记者 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