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十月伊始,举国欢庆。

天安门广场又摆放出了经典的大花篮“祝福祖国”,如果您有幸去到北京,请不忘替我欣赏这个高 15.3 米的大花篮,黄澄澄的柿子、粉嘟嘟的水蜜桃、紫宝石般的葡萄,与雍容的牡丹、淡雅的玉兰、娇艳的月季,交相辉映。要知道这一盛景的背后离不开一项高科技,就是 3D 建模和 3D 打印。

通过精准地定位和打样,篮子里每一朵花、每一颗果的大小,具体插在什么位置,事先都有精确计算。历经几年的探索,3D 打印技术的运用愈发成熟,今年国庆花坛的现场施工仅用了七天,为历年来最短,如今的花坛布置已经离不开3D 打印了,这便是 3D 打印在文化创意领域非常的一个应用了。我很难不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同样也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3D 打印感到无比自豪。

当然,十月对于 3D 打印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月份,因为在 10 月12 日 ‐14 日期间,第五届亚洲 3D 打印展览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今年的展会主题也偏向于“文化创意”,有珠海三绿带来的热销 10 万支的 3D 打印笔、杭州乐伴带来的教育 3D 打印解决方案、中山迪迈带来的珠宝 3D 打印技术……我们不仅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 3D 打印在文创方面带来的改变,也可以亲身触摸到各种创意无限的打印作品。

从统计数据来看,“文化创意”依旧是 3D 打印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特别在国内这方面增长尤为明显。近日,国际数据公司 IDC 发布的一份报告可以看出这种趋势。数据显示,亚太 量售销机印打 D3 年 6102)JePA(区地 ﴿ 本日括包不 ﴾和出货量比上年增长了 106%。从区域来看,中国是最主要的推手,从应用角度来看,和文创有着天然联系的教育占比最大,占到 67.6% 的份额,而艺术和娱乐是第二重要的应用领域,占到了 8.9%。

文化创意这篇沃土滋养了我国很大一部分的 3D 打印企业,本期《3D 打印世界》就采访了来自厦门的一家颇富艺术气质的企业——斯玛特,其创始人杨德安有着深厚的工业设计背景,在探索 3D 打印在文创方面的应用触觉敏锐,如今,斯玛特游走在各大艺术院校、博物馆、工艺美术企业之间,帮助它们对艺术品大数据进行传承保护和传统产业升级,并且还开发出了国内首款陶瓷 3D 打印机,可以说在传统陶泥之外发现了一种新的陶艺手法和美学语言。

此外,本期还将带领读者们深入探索3D打印在珠宝、影视、数字博物馆、时尚、家具等方面的创造性应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