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的应用研究

摘 要:根据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主要从电子病例、药品监管、远程医疗等多个方面研究了物联网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并分析了智能医疗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架构,最后指出医疗行业必将向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监护;智能医疗;基础架构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1302(2017)11-0051-02

引 言

由于我国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应用不全面,公共医疗管理系统不完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病人就诊手续繁琐,导致部分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医患关系紧张,因此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信息体系,建设通用的个人电子病例,简化挂号程序,缩短等待治疗的时间,便捷支付就诊费用,使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诊疗服务[1] 。智能医疗即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打造一个能够实现患者与医生、医院之间实时互动的医疗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信息化和智能化医疗体系。

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的应用

物联网是计算机网络的扩展和延伸,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巨大网络,让所有的人和事物都能与网络连接起来,以便及时处理相关事件[2] 。物联网用途极为广泛,遍及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医疗等领域。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主要应用于电子病例、药品监管、远程医疗等。

1.1电子病例

电子病例主要包含患者的真实身份、就诊记录、疾病史等,遇到紧急事件时,医生能够根据电子病例及时有效地展开救助。电子病例包括采集、存储、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服务等功能[3] ,将病人在各医院的门诊、病房就诊临床信息以及心电图、超声波、CT、核磁共振等检验信息收集起来,存储在个人电子病例卡中。就诊时,病人只需带一张卡就可以让医生了解病人的所有病史,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1.2药品监管

物联网在药品监管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药品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预防假药和避免错误用药[4] 。近年来,医疗事故逐渐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为防止病人和药物组合错误,工作人员需要多次检查病人的药品,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条形码识别存在可读性差、破损不可读等缺点。药品生产完成后,只需在药品上贴上 RFID 标签即可,此标签记录了该药品的所有生产信息、流通信息,且具有防伪功能。RFID 标签具有存储数据多,非接触隐藏目标可读,可重写等优点,可用于帮助工作人员核对药品,发出警报,避免配药错误或病人误服。

1.3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主要包括远程监护和家庭护理,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监测被监测对象的生理状态和动作,发生意外时,使病人能够得到紧急救助。远程医疗监护示意如图1所示。远程医疗系统一般包括被监护端、监护家属端和远程专家端,可通过 Internet 相互连接,当监护人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发现被监护人发生意外状况时,可及时联系远程专家,远程专家可通过各种生理信息传感器、摄像头、麦克风等设备直接检查了解病人的情况,做出及时处理,节约时间,避免患者在医院盲目奔走。

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基础架构

上述这些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的应用总体上还是遵循物联网应用的通用架构——三级层次架构,分别是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智能医疗的基础架构如图 2 所示。

2.1 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起始层,主要完成数据采集、通信和协同信息处理等功能[6] 。首先通过传感器节点获得监护对象的生理信号或动作信息;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 RFID 技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协同处理,降低噪声,提高信息的准确度;最后将处理后的数据接入并传递到传输层。

2.2 传输层

传输层是物联网的中间层,主要功能是接收并分析感知层所获得的监护对象的信息数据[7] ,再通过 WiFi、ZigBee、GPRS 等基础承载网络传输到远程终端的应用服务层。传输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长距离有线通信技术及自组织网络等多种网络技术[8] 。

2.3 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终端层,结合医疗领域的需求,解决监护对象的信息数据处理和人机界面问题,以实现医疗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智能手机、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等多样化的智能终端[9] ,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被监护对象的各种信息并及时做出处理。

3 结 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信息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物联网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10] 。本文立足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主要从电子病例、药品监管、远程医疗等多个方面讨论了物联网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这需要更多学者共同努力,为全面推动物联网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