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兴机制下工业遗产活化模型探析——以台湾地区松山文创园区为例

1 台湾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发展与城市复兴机制的演变

1.1台湾地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

自 20 世纪 50 年代,台湾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在经历了政治观光、商业利益和全面整体性开发三个保护时期后,于 2000 年开始全面进入了“强调再利用的工业遗产保护”模式中。截至 2012 年,中国台湾地区已经成为了亚洲地区相关工业遗产保存数量最大的地区,其相关实践经验的成效不言而喻。

根据社会价值及功能,台湾地区工业遗产再利用基本上可以被分为以下五大类别:文化产业类、经济产业类、交通产业类、博物馆类、非营利组织类。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遗产具有高度的相互适应性,以文创产业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成为越来越多工业遗产复兴的第一选择。台湾松山文创园区是亚洲地区文化产业类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的典型,基于其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对活化模型的建构和其在城市复兴中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路。

1.2台北市的城市复兴机制

为增加城市竞争力、强化都市魅力,台北市积极调整都市治理机制、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创意城市”,以地方文化产业的创新性群聚效应来推动台北的都市再发展。在“文创更都”的策略下,2010 年,台北市都市更新处进一步提出了“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划”(URS——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松山文创园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形成的。

2 松山文创园区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

2.1 松山文创园区的形成

松山文创区前身为兴建于 1937 年的“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厂”,占地 6.6 公顷,是台湾现代化工业厂房的先驱。其相关配套建筑及设施完善,建筑风格形式简洁典雅、做工精细,为当时工业厂房的楷模。1945年,台湾省专卖局接手松山烟厂;1998 年,因城市规划、公卖改制等原因松烟停止生产,迁并台北烟厂;2001 年,台北市政府将这里确定为第 99 处市定古迹,古迹保存范围于 2010年开放为“松山文创园区”,再生后的松烟成为了台北市设计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旗舰发展基地。

2.2 空间规划及再利用

现在的松烟定位为台北原创基地,分为“创意实验室”“创意合作社”“创意学院”“创意橱窗”四大板块。原工业园区中的大部分工业建筑被保留了下来并功能置换(图 1)。其中,园区西南及东南角的配套用房被全部拆除,原有的工业蓄水池被原址改造为生态池,结合周边整合为生态花园;东北角的仓储仓库被全被拆除,更邀请知名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了地标性建筑——台北文创大楼。简洁现代的文创大楼与标准工业化的厂房建筑对比强烈,散发着独特的文化交融魅力。

2.3 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

松山文创区在再设计中对工业遗产建筑进行了最大化的保留,保留主体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创造出有机的创意文化空间。

原松烟工厂区内居于核心位置的是以内向庭院为中心布局的制烟工厂,改造中保留了其建筑原型,以大跨度的加工工厂作为园区的固定室内展读空间,如“133 号合作社”、红点设计博物馆、AIC 美国创新中心和台湾设计馆;车库被改作园区办公空间。在对主体建筑的修复中建筑师在建筑立面上强化了材料的对比肌理感,延续原工业风貌,不对形式做过多处理。

园区西北角的仓库和输送带,成为了现在的核心文创展览空间,由五个单层厂房构成的仓库群成为了临时布展空间,其大跨空间和挑高结构为布展提供了空间灵活性(图 2)。在仓库建筑的单体改造上,原结构得到了强化,并通过门窗上做旧的细部装饰营造出工业类展览建筑的氛围。

此外,原公务课及机械修理厂改造后成为了小山堂餐厅和“乐悦书屋”……这些附属的文创空间均保留了原建筑风貌。此外,艺术家们的进驻和现场创作增加了园区的民众参与性,将工业遗产的活化成果真正回馈于市民。

2.4 城市工业遗产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

松山文创园区位于忠孝东路,临近台北 101 大楼;南向为孙中山纪念馆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台北大巨蛋”体育场;在规划中,市政府欲将传统的松烟古迹与现代体育馆相融合,创造复合式文体空间,使园区与临近都市景观相调和,以艺文活化再利用打造一个全新的市民文化后花园。因此,松烟古迹在规划之初就在考虑利用既有工业建筑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性。

改造后的松烟营造出一动一静两处城市公共空间(图 3):制烟厂中的内部庭院被打造成静态的巴洛克花园,制烟厂和台北文创大楼间则利用大楼前区广场营造成了动态的城市展演活动空间;建筑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背景。

3 工业遗产活化模型的建立

3.1 工业遗产活化中的基本要素

台湾地区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上经验丰富,根据既有研究及案例分析,提取出历史、地域、空间、人文、经济、政策这六种主导要素,将工业遗产建筑活化的内容概括为“保护历史,联结地域,活用空间,独特人文,发展经济”。

3.2 活化模型探析

表 1 分别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工业遗产活化中的不同作用机制,并建立了初步的活化模型。(表 1)

4 城市复兴进程中工业遗产活化策略探索

我国大陆在工业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屡受阻挠,许多珍贵的工业历史记忆遭受到了破坏。作为在工业遗产活化发展中早于大陆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台湾地区,我们又能从借鉴些什么呢?结合台湾松山文创园区的现实问题及分析,笔者提出对城市复兴进程中工业遗产活化策略的三点思路。

4.1 商业发展与文化特征相融合

对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研究成果,将其历史文化特征与城市经济发展及都市复兴相融合,促使商业活动围绕工业遗产的特定文化特征展开,以商业价值带动工业遗产的时代价值。最大地利用商业发展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积极作用,使商业开发成为传统工业文化传承和延续的推动力。

4.2 城市回馈机制

在台北市的“文创更都”战略下,规划师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回馈机制”。工业遗产的活化再利用一方面是为了保存既有的、正在消失的工业文化,一方面是为了唤醒在地居民的共生记忆。政府回馈机制下,政府在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中保持了主导地位,公众参与其中,并以自我参与行为换取工业遗产新生运营后的一定经济效益,城市主人翁的姿态使市民在都市复兴的进程中保持了最大的参与度和热情。

4.3 文化聚落的建构

要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区域及城市的复兴发展之中,建构城市中的新型文化聚落。工业文化需与地区文化相结合,营造复合型的文化聚落,并保持地区文化聚落中的主体核心地位。同时,文化的聚集性需要延续到其物质空间的营造上,从建筑、空间到环境的营造,应统一于文化聚落的复合化发展之中。

将工业遗产活化并营造成为一个健全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在于透过产业间不同领域的结合以开拓产业规模与类别;此外,硬件设施的发展及连接也会加快工业遗产活化的进度。台北市“都市再生”计划将文化基因注入了松山文创园区,创造了新的城市美学场所。政府、民间组织、艺术家、市民的共同参与下,原有的工业遗产资源得以创意整合,其创意效益也将同样回馈于都市计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